摘 要:高中歷史課改后,通過模塊和專題的編排來構建高中課程體系和結構,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哪些挑戰(zhàn),教師如何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安排教學,值得所有教師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改;模塊;專題式教學
高中歷史課改后,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間和空間順序,通過模塊和專題的編排來構建高中課程體系和結構,將初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整合為必修(Ⅰ)政治制度史、必修(Ⅱ)經濟史、必修(Ⅲ)思想文化史共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學習專題。新課改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避免簡單重復,又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需要教師把握課改方向、領會課改精神,努力適應并不斷調整。
傳統(tǒng)的教材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編排,對歷史進行全景式描述,以中國通史和外國通史分離式教學為歷史學習的基本模式,其中羅列了大量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概念和歷史理論,其優(yōu)點是使學生對整個歷史進程有一個全面了解,比較容易形成清晰的歷史發(fā)展線索。但知識點多是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學生難以把握歷史發(fā)展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其次,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內容如閱讀課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數(shù)量有限。所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呆板有余,啟發(fā)性不足;教師說教口吻濃厚,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新教材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改變了以往歷史課程的通史編排體系,以專題式和中外歷史合編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其優(yōu)點是:第一,避免了與初中教材在課程結構上的簡單重復。以前的教材安排是初中將中國通史和外國通史學習一遍,高中再學習,這樣極容易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輕視和放松。而專題式的編排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重新整合,相對避免了知識體系的復雜性,減少了知識內容,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知識系統(tǒng),從總體上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其次,專題式編排內容精煉,模塊相對獨立,思維層次高,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開展探究性教學,體現(xiàn)課程標準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要求。當然,隨著教學的深入,有些弊端也逐漸顯現(xiàn),比如:教材知識跳躍性大,一個知識分布于幾個不同的模塊,知識系統(tǒng)破碎,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識有較大的困難;教材趣味性較差,導致不少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歷史等。
面對教材的變化以及國家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更應適時做出調整,挖掘教材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
一、更新教學觀念,深入踐行樸實教學模式
傳統(tǒng)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教師基本上包辦或者代替了學生的學習,沒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和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授課方式,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提出樸實教學模式,統(tǒng)一備課、上課,使得課堂教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二、認真鉆研教材,合理整合內容
1.加強專業(yè)學習,深化學科知識
作為專業(yè)人員,教師為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首先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素養(yǎng)與學科專業(yè)知識,既要有所教學科全面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也應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教師要積極參加新教材培訓和各種教研活動,認真學習歷史課程改革的各項文件,上網搜集先行試點地區(qū)的寶貴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仔細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并在集體備課時及時交流、總結,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
2.做好初高中知識銜接
初中階段為減輕學生負擔,教材刪減了大量的基礎知識,內容相對簡、淺化,高中教材則以專題式編排,更多地強調宏觀性、思想性和開放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較大的落差。而且安徽省中考將歷史列為開卷考試科目,分值只有70分,使得課時得不到保障,學生基礎薄弱,造成初中的知識基礎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很難銜接。面對這個問題,教師應適當補充通史內容,幫助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擴充必要的歷史常識。
3.依托教材,靈活排序
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將教材重新整合,便于教學順利進行。
4.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科學化、多樣化
課程標準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專題式教學的安排使得教材趣味性下降,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將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再單純地機械記憶歷史,而是系統(tǒng)地認知歷史,全面地把握歷史。
總之,教材改革和新課改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如何改革,只要我們認真探索,積極應對,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就一定能實現(xiàn)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