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術套路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為突出不同套路拳種的風格技擊特點,通過指導學生加強對技擊意識的學習,可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和分析套路的能力。
關鍵詞:武術套路;風格;技擊;分析套路
一、前言
中國武術的特點是,既有對抗形式的搏斗運動,更有舞武的技術套路運動。這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沒有或少有的。中國武術運動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眾多流派、拳家。人們常以內涵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來形容中國傳統(tǒng)武術套路。中國傳統(tǒng)的技擊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zhèn)洌绞只蚪柚谄餍当憩F(xiàn)攻防格斗的能力。武術運動包括套路和對抗兩種形式。套路運動是技擊的高度提煉和藝術再現(xiàn),它來源于技擊又高于技擊,屬于表現(xiàn)運動員演練技巧的性質,是武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散打是技擊性很強的實用性攻防技術,兩人一對一地真打實摔,它的性質是實戰(zhàn)的搏斗與格斗。對練是兩人以上按照固定套路進行的攻防技術練習,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
二、武術套路的不同風格與特點
1.武術徒手對練
雙方運動員在相同拳種的單練基礎上,運用各種手法、腿法、身法等,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guī)律編排對練套路,有打拳、對擒拿、南拳對練、形意拳對練等。不同的拳種有不同的對練特點。
(1)通臂拳對練。通背拳又稱通臂、通背,是較古老的拳種。通背拳在全國已發(fā)展成若干流派,爭奇斗艷。手法有摔、拍、穿、劈、鉆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huán)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fā)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背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2)太極拳對練。太極拳在攻防實戰(zhàn)中,主要是采用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fā)勁等方法。由于太極拳的種類很多,其技擊方法也不盡相同,實戰(zhàn)中應一招多變、靈活應用。
(3)南拳對練。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xiàn)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南拳的總體風格是步穩(wěn)、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威猛迅疾,靈巧綿密,剛柔相濟,上肢及手型尤富于變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樣雄渾樸茂,舒展大方,但其剛烈之氣,威猛之勢,卻灝然自成氣象。
(4)形意拳對練。形意拳又稱行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形意拳基本屬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動物的捕食及自衛(wèi)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即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駘、鷹、熊)。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鉆、炮、橫)為基本拳法,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訓練。第一步功夫是“筑其基,壯其體,使骨體堅如鐵石”,為技術提高打下良好基礎,這稱為“明勁功夫”。第二步要練“暗勁和化勁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剛柔相濟,精神貫注,形神合一,以意導體,以氣發(fā)力。
(5)八卦拳對練。八卦掌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內家拳,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融為一體,內外兼修。它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用,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享譽武林。
2.武術器械對練
雙方可持相同器械,如各持單劍,也可持不同的器械,如一方持單刀或雙刀,另一方持單槍,進行攻防練習。不同武術器械對練,其風格也不盡相同。如練刀時應呈現(xiàn)出勇猛、剛毅、快速的特點;練劍應突出剛中含柔、輕快瀟灑的風格;練樸刀對槍,要勇猛慓悍;練三節(jié)棍,進棍的動作要快速緊湊,氣勢逼人等。武術器械對練還有大刀進槍、匕首進槍、梢子棍進槍等長、短、雙、單不同武術器械對練。在練習過程中要配合默契,意識逼真,要做到身、械協(xié)調,進攻防守要合理。
3.徒手與器械對練
運動員一方徒手,另一方手持器械進行攻防對練。套路的編排多以徒手的一方爭奪對方器械的形式出現(xiàn)。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槍、空手進雙槍、單刀對空手槍等。要求持器械的一方熟練掌握器械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徒手的一方則須閃躲敏捷,動作輕巧。
三、結論和建議
由于各類拳種的風格特點不同,對練的形式和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它們共同的運動特點,基本上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以聲助威。
總之,現(xiàn)代武術套路要更好的發(fā)展,必須以技擊技術為核心,它是武術的本質和靈魂。套路的編排應以攻防技擊動作為主要特征,以各種搏擊技巧、手法或招數(shù)串編,技擊性和藝術性要相互滲透交融在一起,注重發(fā)揮技擊特點,做到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武術才能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楊建營,唐文兵.武術的本質特征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4).
[2]王力.淺談武術套路演練中的攻防意識[J].湖北體育科技,2010(2).
[3]王小雪,杜雨,王朝軍.論武術套路運動中演練意識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10(33).
[4]劉若福]武術套路的技擊價值與作用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5]汝雷.關于長拳技術流變的比較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