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確立了新時期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新任務、新目標。高校作為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的主要陣地,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話語空間,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達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契合。
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 進一步凸顯了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完整體認、對民族歷史命運的理性思考、對中國基本國情地深刻把握這一哲學思維邏輯和社會現實實踐的重要性。高校作為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的主要陣地,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話語空間,有助于大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構和踐行。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與倫理道德聯系緊密,大多是把解決所面臨的現實社會問題和人自身問題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正是這種對現實社會問題和人自身的問題的關注,使其充滿了濃郁的人文精神。從總體上來講,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仁愛”原則,建立“厚德載物”的和諧人際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協調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又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理論核心??鬃拥摹叭省睂W思想為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確定了目標和方向。首先,“仁”是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其次,是對人們處理彼此之間相互關系原則的闡述;再次,是對為政者治國理念的揭示。中國傳統(tǒng)的“仁愛”思想,不只是處理親屬間關系的根本準則,更是處理社會上一切人際關系的共同準則。
2.重視整體精神,宣揚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而奮斗的愛國主義思想。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可以稱為“公忠”的道德精神。《詩經》的“夙夜在公”,《尚書》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都體現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強調個體對于社會、對于團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這種重視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重視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在人文精神,應當積極地繼承和發(fā)揚。
3.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根植于遠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們常把“天人合一”視為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今天仍然體現出其所具有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即對于維護現代人類所處的整個系統(tǒng)的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儒家生態(tài)智慧的核心是德性,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
二、自由尊嚴與平等公正的當代人文精神
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人文精神的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具有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的自由尊嚴與平等公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今天,需要有一種面向世界的開放視野。西方文化重視競爭、開拓、進步與效率,推崇個性自由、人權平等方面的主張,這是我們傳統(tǒng)人文精神所應汲取的有益因素,但又要防止絕對個人至上,強權主義、功利主義至上等消極影響。
針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精華與其所展現的歷史命運,羅素曾對中國的社會公眾在民族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所承載的任務進行了探究,他認為:“假如中國人能自由地從我們西方文明中吸取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壞因素對他們的影響,那么中國人完全能夠從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獲得一種有機的發(fā)展,并能得出一種把西方文明和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珠聯璧合的燦爛文化?!绷_素的這一評論,既說明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內容豐富、多姿多彩,但也良莠并存,既有反映中華民族文化上的進步、體現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長久思想價值的智慧,又有受到一定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局限的舊的意識。因此,為了科學地從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中汲取有益的文化成果,應以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梳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不能生吞活剝、毫無批判地吸收。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理論,應去其糟粕,古為今用,使之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所需要的、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彪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等多元化思潮的出現,尤其是西方普世價值觀念的沖擊,使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在新時期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使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就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價值取向。
三、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結合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挖掘這個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與人文精神能夠有機地結合。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師與學生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兩種教育理念在不同教育環(huán)境下所呈現的張力,要求樹立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平等意識,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與“以學生為本”達到有機的結合。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同時,也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提供了方向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更加凸顯了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邏輯原則逐漸滲入與經濟相關的政治、文化、科教衛(wèi)生等領域。意識形態(tài)以經濟理論、政治理論、思想文化理論等形式滲入中國社會的有機體中,建構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個性化意識日益增強,在當前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趨向日益多樣化的社會轉型期,需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的多維道德取向整合起來,使其得到合理的調適并保持適度的張力。
作為樹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高校應發(fā)揮自己獨有的校園文化特色,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強化仁愛、平等、和諧、人文等理念,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理解、關心、幫助,依靠共同的道德力量,以仁愛去化解和消除社會發(fā)展和深化改革中出現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不平衡、不穩(wěn)定、不安全因素,緩解由于競爭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和敵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確立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增強社會的凝聚力,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道德基礎。整合高校的文化資源、活動資源、社會資源,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的文明理念,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實現教學與實踐、學校與社會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機制,通過高校特色文化教育的“走出去”, 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羅素.中國人的性格[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5.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
[3]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責編:一 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