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使用熟語,成語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有與其相關的特定的對象;有些成語,由于詞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在句子中不能隨意充當句子成分。要正確地使用成語,還需平時多留心、多積累、多歸納,多注意近義成語的選用。
關鍵詞:熟語使用 六忌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正確使用熟語”是自2004年以來高考考綱新增加的一項內容。多年來,高考對于熟語的考查多為成語辨析,并且每年都有一題,分值為3分,以選擇的形式出現(xiàn)。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此類試題,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闡釋:
1忌望文生義
成語的意蘊往往是約定俗成的,每個成語都有其詞典意義,就是在詞典中表述的成語的含義,這種含義是在其構成成分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若對詞典意義弄不清,辨析時就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1) 例句: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解析:“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論、正直的行動 ,易曲解為危險的言論、危險的行動。
(2) 例句:白居易在地方為官時很注意接近民眾,不管是鄉(xiāng)間農婦還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談得來,從他們那里得到許多創(chuàng)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而不是指人。
類似成語還有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如坐春風(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細大不捐(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東西都不丟掉)、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容易誤假為真)、目無全牛(形容對事物所有組成關系了如指掌,處理起來及其準確熟練)、文不加點(文章一氣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身無長物(形容生活貧困)、不足為訓(不足以當作典范或者法則)、天荒地老(形容時間極為久遠)、為之側目(形容畏懼而又憤恨)等等。
2忌張冠李戴
成語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相關的特定對象,若不注意,極易張冠李戴,辨析時弄出笑話。如:
(1) 例句: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解析:“美輪美奐”多指建筑物的高大華美。
(2) 例句:古人中不乏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解析:“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很多,此處用來形容人數(shù)眾多,顯然不合適。
這類成語還有:炙手可熱(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蔚為大觀(匯成盛大的景象給人美不勝收的觀感)、始作俑者(第一個做壞事的人)、嶄露頭角(指青少年初顯露優(yōu)異的才能)等等。
3忌褒貶不分
成語的意義有輕重,適用有范圍,在感情色彩方面,還有褒貶之別。運用成語時,不注意與全句內容和諧一致,就會造成褒貶失當。如:
(1) 例句: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fā),真可謂處心積慮。
解析:“處心積慮”即千方百計地盤算,多用作貶義。
(2) 例句: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xù)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解析:“洗心革面”是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悔改,貶義褒用。
這類成語如:搖身一變(貶義,指品行壞的人改換形象出現(xiàn))、罄竹難書(貶義,把竹子用完都寫不盡,形容罪行多,寫不完)、一意孤行(貶義,不聽別人的意見)、嘆為觀止(褒義,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不刊之論(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精準得當,無懈可擊)、鳳毛麟角(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物)、力透紙背(褒義,原指書法遒勁有力,后也用來形容詩文立意深刻,用詞精當)等等。
4忌謙恭錯位
有的成語是謙辭只能對己;有的成語是敬辭,只能對人,如果辨別不準,就會導致謙敬錯位。如:
(1) 例句:你盡管放心,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今后你的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我一定會鼎力相助的。
解析:鼎力相助:敬辭。用在別人身上,應改為“全力相助”
(2) 例句:小王同學站起來說道:“陳教授剛才那番話是拋磚引玉,我下面將要講的只能是狗尾續(xù)貂?!?/p>
解析:“拋磚引玉”是謙詞,比喻自己發(fā)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目的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這類成語涉及到語言得體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尤為重要。常見的謙辭有:班門弄斧(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意為任意編造的、沒有根據(jù)、或不甚可靠的話語)、信筆涂鴉(形容字寫得很潦草,或胡亂地寫文章,隨意涂鴉)一孔之見(從一個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狹隘片面的見解)等;敬辭有:高抬貴手(對方的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讓人過去,表示請求寬恕、通融時的客套用語)卓爾不群(指才德超出尋常,與眾不同)等。
5忌知一不知二
不少成語詞義后來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義有時還會出現(xiàn)當一個成語重新回到本義時容易認為用錯了。同時,在語言的流傳過程中,有的成語派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這就決定它適用于兩個以上的語言環(huán)境。如果我們對這類成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則易造成誤判。如:
(1) 例句:每當夜幕降臨,飯店里燈紅酒綠,熱鬧非凡。
解析:“燈紅酒綠”用在飯店后,本義就復活了,不再含貶義。
(2) 例句:“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使觀眾深受教育。
解析:“淋漓盡致” 既指文章或說話詳盡透徹,也可指暴露得徹底。
諸如此類的兩用成語還有很多,如:龍飛鳳舞、老謀深算、左右逢源、按圖索驥等等。
此外,運用成語要避免重復矛盾,如“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薄拜份穼W子”意為眾多的學生,前面用“一位”修飾,自相矛盾。再如:“聽了這個故事,她忍俊不禁地笑起來。”“忍俊不禁”意為忍不住地笑起來,和后面的“笑起來”重復。
當然,所談這些,更多的帶有技巧性,要正確地使用成語,還需平時多留心、多積累、多歸納,多注意近義成語的選用,多關注有歷史淵源特殊意義的成語。
參考文獻
[1] 楊翠蘭.基于語料統(tǒng)計的漢語成語語法功能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書評人,連荃.對成語的另一種研究[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3] 郎錦華,從“昨日黃花”談成語誤用[N].語言文字周報m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