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給我們的小學數學內容增添了很多活力,但同時對我們數學教師對于教材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很多一線的教師往往只會簡單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很難準確把握教材,尤其是部分教師對低段的教材把握不準,給后面知識的學習制造了一些障礙,也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負面作用,因此教材的準確把握是數學教師所追求的。
關鍵詞:低段數學 教學目標 教材把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學教材往往給人以簡單直白的感覺,有些教師容易走進“沒什么利用價值”的誤區(qū)。其實低段的教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資源,它通過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主題,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良好數學能力養(yǎng)成的依據。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教材,仔細分析編者意圖,切實了解低段學生的現有能力,對教材合理利用、準確把握,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下面結合本人多年來低段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1 教材結合生活,有利于學生感知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低段教材往往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一方面有利于知識點的價值實現,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學生在較低的認知起點中輕松地接受數學,形成較好的數學能力。例如,“1-5的認識”一課,教材以“農家小院”作為背景,呈現的人物有老奶奶;植物有盆花、向日葵、南瓜、玉米;動物有小雞、白鵝、蝴蝶、小鳥、小狗;同時教材安排的不同事物數量也不同。很多學生在生活中見過這樣的場景,但很少習慣性地數一數。教材引用了學生熟悉的農家小院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起了學生數一數這些事物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他們知道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此類生活問題時,教師必須認識到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盡相同,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考方式也參差不齊,因此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鼓勵學生結合生活情景思考,提倡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例如,教學“加減混合”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哪種方法更好,這樣既突顯了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從低段就逐漸體會數學來自于生活,只要善于觀察生活,就能做生活的小主人。
低段的數學教材基本上都是從具體的生活情景為背景,以解決較為簡單的數學問題為切口,通過數學方法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感到親切、真實,同時也會用以往的生活經驗看待數學問題,更加輕松地學習新的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正確的思考方式。
2 教材“童”化濃厚,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
在低段教材中,教師會發(fā)現很多的主題圖、練習題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樂場所、校園一角、卡通動畫、童話故事。二年級上冊的表內乘法主題圖是以游樂場的情景展現,通過觀察摩天輪、火車、過山車等游樂設施中的學生人數,讓學生感受到了乘法認識的必要性;在“角的初步認識”時,教材通過校園一角讓學生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角,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特征。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但是由于低段的學生年齡小,觀察事物的能力不強,他們對主題圖的觀察往往是無目的、無順序的,經常只會對圖片的顏色感興趣,并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觀察的主要對象中來,從而領悟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先可以讓他們隨意的看看,又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集中到正題中來。例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材通過小猴吃桃的動畫展示,先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桃子數量的變化,由開始的“2”個,變成“1”個,直至最后的沒有,引出用數字“0”表示,這樣在動畫中學生明白了沒有時可以用“0”來表示。通過讓學生無意識和有意識地觀察之后,學生慢慢地養(yǎng)成尋找生活中的數學,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感知能力。
通過很多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在低段的教學中運用“童”化的教材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而且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去掉了那些枯燥單一的數學知識。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數學課堂中的契機,準確把握生動的“童”化教材,讓教學能始終緊扣學生的心弦,使低段的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時領悟數學課堂的魅力。
3 解決問題多樣化,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多樣化能力的培養(yǎng)
作為小學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能力,更要關注低段孩子的個體差異,盡可能的滿足全體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學習的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一年級上冊教材“分一分”中有這樣一道題,題中有一些男孩和女孩,有些戴著帽子,有些不戴帽子,有的衣服是黃色的,有的衣服是紅色的。針對這樣的一個例題,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例題解決可以通過性別、是否戴帽、衣服顏色來進行分類。因此,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說一說,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類結果。這樣每個孩子的切入點可能不同,但是他們的想法得到了肯定,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年級上冊第37頁認識物體連線問題,“你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第71頁第5題“從圖中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嗎?”等都是提醒我們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解決問題,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方式方法都能有一定的提高。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出現“我認為……”,“我覺得……更好。”,“我猜……”,“我的想法是……”等個性化的表述。
豐富的問題設計,給我們的學生足夠多的解決問題的情景;多樣的練習安排,讓我們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層次性的拓展應用,使我們的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強化能力。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個性特征,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因材施教,合理把握教材,使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培養(yǎng)。
4 教材可操作性強,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準確理解
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很多學生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學具的操作活動,為學生積極探究、主動獲取知識提供了機會,也為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來源創(chuàng)造了條件。比如在教學二下“平均分”的過程中,教材呈現的是分糖果的過程,6顆糖分成3份,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能馬上分出自己想表達的結果,在多種結果中,教師可以選擇每份一樣多的結果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平均分”。這樣的操作很有必要也很自然,一方面為整個單元表內除法的學習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積極動手操作探索作了肯定。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雖然低段的知識很簡單,但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難理解,但往往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和法則。這樣的例子在低段很多,比如教學“圖形的運動”時,我們需要學生能剪一剪、畫一畫、移一移、拼一拼等操作來體現教材的學習;比如教學“認識時間”的時候,經常通過同學之間互相說時刻-撥鐘表、撥鐘表-說時刻等具體的操作來感知時刻與鐘面的一一對應關系;比如教學“認識人民幣”的時候,由于學生生活中接觸人民幣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往往需要“小小商店”等模擬場景來使用人民幣,學生在情境中掌握人民幣的相關的知識……通過具體的操作來協助學習,那些領悟能力好的學生能在操作中總結方法、發(fā)現規(guī)律,而那些能力稍微弱點的學生也能通過具體的操作完成老師的要求,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5 教材練習全面,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扎實把握
練習的設計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氣氛濃厚。例如,在一年級練習“認識鐘表”時,書本第86頁第4題通過小明“快樂的周末”來設計練習,它展示了一個學生的周末生活,圖片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排列,讓學生來找到相應的時間;在二年級上冊練習“1-6”的表內乘法時,通過學生自己擺出一個排列有規(guī)律的表,學生要完成這個表,必須對1—6的表內乘法相當熟悉,通過兩個因數的變化,也可以通過積的變化來排這個表。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使枯燥的數學問題顯得豐富多彩,通過這樣的練習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效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本領。
練習緊貼生活,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低段的教材往往在解決問題方面對傳統(tǒng)的應用題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實踐活動的活動過程,提供了探索規(guī)律的情景。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安排了“我們認識的數”,“假日小隊”,“小小商店”三次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樂于參與,同時也不斷鞏固新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的體驗,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通過鉆研不難發(fā)現,低段的數學教材是把7、8歲的孩子領進數學王國的開門磚,它是承載數學知識的文本體現。本人認為,教材只是一個引領我們方向的指南針,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學校和所有的學生及教師。教師要憑借睿智的頭腦把握教材、專業(yè)的角度分析教材、認真的態(tài)度研讀教材、靈活的方法使用教材、合理的教法實踐教材,這樣低段的數學課堂會更加精彩,教師教學會更加出色,學生學習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01
[2]唐靜芳.讓知識在數學課堂互動中生成[J]. E動時尚多媒體雜志社,2012.04
[3]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8
[4]勞凱聲.教育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0
毛錫紅(1983.10-)女,浙江舟山人,畢業(yè)于浙江海洋學院,數學老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作者單位:長興縣和平鎮(zhèn)中心小學,郵編3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