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關鍵,教材過渡是產(chǎn)生學習障礙主要原因,對教材深研究,因材施教,加強指導,力求消除障礙,提高成績。
關鍵詞:物理教學 存在的問題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95-01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是決定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關鍵時期。然而,有不少學生初中時物理成績較好,但學習高一物理卻感到比較困難,特別是學習方法欠佳的學生更是使他們過早的失去學物理的興趣。因此,教師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特點和高一新生在學習物理時存在的問題和應用對策極為重要。
1 高中物理起始教學的主要問題
1.1 教材的變化
初中物理教材內(nèi)容以觀察,實驗為基礎,廣泛開展實驗探究,讓學生了解較為簡單的力、熱、電、光、聲等的初步知識。而高中物理內(nèi)容較為抽象,更加注重理論分析,并且不時的采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shù)學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對物理現(xiàn)象進行定量說明,注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高中物理規(guī)律往往涉及多個變量,數(shù)學表達也是比較復雜,還要經(jīng)常用圖像來描述,特別強調規(guī)律的適用條件。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比如,物體的運動,初中只介紹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對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的改變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減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個難點,“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首先要找到分清是相對哪個面,其次要用到運動學的知識判斷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問題中還要用物體平衡的知識才能得出結論。
由于近幾年教材內(nèi)容的調整,雖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難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師都不敢降低難度,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調整后的教材不僅沒有縮小初高中教材內(nèi)容的難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1.2 課時的變化
在初中,研究物理問題比較具體,主要是一些形象思維過程,大多數(shù)問題看得見、摸得著。由于內(nèi)容少,題型簡單,課時較充足。因此,課容量小,進度慢,對重難點內(nèi)容均有充足時間反復強調,對各類習題的解法,教師就有時間進行舉例示范,學生也有足夠時間進行鞏固。高中物理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認識能力的一大飛躍。大多數(shù)問題很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眼看到。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jīng)驗型,不善于推理和判斷,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習慣套公式,特別缺乏歸納演繹的能力。思維方式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又一障礙。并且由于知識點增多,靈活性加大,課容量增大,進度加快,對重難點內(nèi)容沒有更多的時間強調,對各類型題不能細化,并且得不到及時鞏固強化。這正是高一新生開始不適應高中物理學習主要原因。
1.3 學法的變化
在初中,教師講得很透徹,類型歸納得很全,學生練得熟,考試時,常見題多,一般均可對號入座取得好成績。因此,學生并不注重獨立思考和對規(guī)律的歸納總結。而到高中,教師不可能把知識全講細,只能選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以落實“三基”培養(yǎng)能力。即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guī)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因此,這就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規(guī)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4 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變化
高中教師對初、高中物理教材結構的差異和學生之間的差異重視不夠,高考這個法寶使教師從一開始就對學生“從難從嚴”標準向高考靠攏,追求“一步到位”,造成學生怕學厭學物理,更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高一教材中有許多知識內(nèi)容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有所接觸,如勻速直線運動、力、牛頓第一定律等。初中學生習慣有教師傳授知識,學習方法以死記硬背,模仿為主。而高中物理多數(shù)要求學生獨立或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得知識。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理解,所以剛剛入學的學生不適應新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習困難較多。
2 高一物理課堂教學應用對策
2.1 搞好入學教育是搞好初高中物理銜接的首要工作
我們主要做四項工作:一是給學生講清高一物理知識在整個高中教學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結合實例,采取與初中對比的方法,給學生講清高中物理教學內(nèi)容體系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三是結合實例給學生講明初高中在學法上存在的本質區(qū)別,并向學生介紹一些優(yōu)秀學法,指出注意事項;摸清底數(shù),規(guī)劃教學。為了搞好初高中銜接,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一方面通過進行摸底測試和對入學成績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基礎;另一方面,認真學習和比較初高中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知識體系,找出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區(qū)別點和需要鋪路搭橋的知識點,以便備課和講課更符合學生實際,更具有針對性。
2.2 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立足于大綱和教材,注重學生實際,實行分層教學
在講授新知識時,我們要有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舊知識,復習和區(qū)別舊知識,放慢教學進度,夯實基礎,不急于求成。特別注重對那些易錯易混的知識加以分析、比較和區(qū)別。這樣可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對于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規(guī)律,教學中可編一些順口溜,形象生動的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形成規(guī)律。例如:對靜摩擦力可編為“靜摩擦, 有最大,會變化,變大小,變方向”。猶如對變速運動里的分解可變?yōu)椋骸斑\動方向一分力,垂直方向一分力,垂直方向平衡力,往往來找支持力,目的是算摩擦力。運動方向找合力,就是動力減阻力”。
同時教師也應該重視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方法探索過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視向學生展示新知識和新解法的產(chǎn)生背景、形成和探索過程,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提高應用的靈活性,而且還使學生學會如何質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2.3 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的“三大環(huán)節(jié)”
首先表現(xiàn)在預習、聽課、復習鞏固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上。指導學生建立難題和錯題本,知識結構,好的解題方法,好的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記下來。課后還要整理筆記,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還要對筆記作好補充。筆記本不只是記上課老師講的,還要作一些讀書摘記,自己在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的好題、好的解法也要記在筆記本上,就是同學們常說的“好題本”。
2.4 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師生情感溝通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門教學技術。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不僅糾正了錯誤,解決了疑難,更重要的是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對于走進物理課堂的高一新生來說,雖然障礙客觀存在,但只要我們認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學習中銜接和過度的特點,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開展教學,學生就一定能實現(xiàn)初、高中物理學習的過渡,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青.談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4).
[2]陶毅.淺議高中物理教學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