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歷來都是作為中學(xué)及中專語文教材。在《項羽本紀(jì)》這篇傳記中,司馬遷以他精彩的筆墨,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失敗英雄”項羽的生動形象中,使其成為我國婦孺皆知的一個典型人物?!而欓T宴》故事情節(jié)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成功的是它的語言精當(dāng),文字傳神。司馬遷用語言這種特有的手段,深刻地揭示了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塑造了兩個性格完成不同的人物形象。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辨,狡詐虛偽,應(yīng)變力強(qiáng)。文章開始寫他入關(guān)后迫不及待地“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其目的就是“欲王關(guān)中”。但當(dāng)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頓時驚出一身臭汗,連連驚呼“為之奈何”,顯得六神無主,惶惶不安。然而,劉畢竟是一代梟雄,在生死關(guān)頭,他很快頭腦冷靜下來,趕緊向張良請教,并將自己的錯誤一股腦兒推到別人頭上,說是“鯫生說我……”,接著,他抓住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對項伯竭盡拉攏逢迎之能事:并一再向項表白:“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臣之不敢倍德也”。在這里,劉邦的善于機(jī)變,狡詐虛偽的性格暴露無遺。這樣,劉邦憑幾句話便輕而易舉地將那個暈頭轉(zhuǎn)向的項伯“俘虜”過來為己用,在項羽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到了鴻門,一再聲稱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兄弟,并非敵人:又說“不自意能入關(guān)破秦”來表明己力量不如項羽,此乃意料之外的事,以滿足項羽“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接著,又裝扮得誠惶誠恐的樣子說自己好不容易“得復(fù)見將軍于此”,大有久別的孩子見到爹娘似的既親切又哀戚之感,劉邦的故意做作,心地狡詐溢于言表。在這里,劉邦既稱臣謝罪、卑躬屈膝,又把“欲王關(guān)中”的野心否認(rèn)得干干凈凈,從而取得了項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機(jī)四伏的鴻門宴上他就得以躲過了殺身之禍。文中劉邦的能伸能屈,工于心計,巧舌如簧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yōu)柔寡斷,直率魯莽,不善于用人。文章一開始,當(dāng)他聽到曹無傷密報“沛公欲王關(guān)中”,便怒火中燒,咬牙切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大有猛虎下山之勢,一介赳赳武夫的形象呼之欲出;可是,當(dāng)聽到已為劉營“奸細(xì)”的項伯為劉邦評功擺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要求項羽“善遇”劉邦后,項羽便馬上改變主意,連聲答應(yīng)“諾”。等到劉邦后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著力恭維了他一陣后,他洋洋得意,飄飄然,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輕率地將情報來源全盤托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并因此而內(nèi)疚:“不然,籍何以至此”,那種輕信、直率、容易上當(dāng)受騙的性格顯露無遺。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時,項羽不僅不提高警惕,反面猩猩相識,大有相見恨晚之慨,稱樊噲為“壯士”,賜酒賜肉,誰知樊噲對此并不買賬,反面依照劉邦的口吻有板有眼地訓(xùn)斥了他一番,此時,身為“力撥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他不但不暴跳如雷,反面確認(rèn)自己“無情無義”而深感內(nèi)疚,頓覺在樊噲面前也渺小起來,連呼樊噲“坐”。在此,項羽沽名釣譽的性格也表現(xiàn)異常徹底。至此,他的思想上完成解除了警戒,以至劉邦脫逃后,他也毫不在意,只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沛公安在”便心安理得地去把玩劉邦獻(xiàn)給他的玉璧。項羽的寡謀輕敵的性格又清楚地暴露在讀者面前了。
本文除了劉、項兩人外,其他人重要人物如張良、范增、樊噲、項伯等,雖然說話不多,但無不通過語言達(dá)到了傳神的目的,勾畫了各自的形象,揭示了鮮明的性格特征。反復(fù)誦讀本文,確實受益匪淺。
《史記》作為正史的第一“史”,是值得一讀的。司馬遷作為我國古代的語言大師,他的文章使人百讀不厭,他駕馭語言的能力讓人嘆為觀止,他對語言達(dá)到傳神的目的,將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