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入手,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及語文文體的特征,研究適合中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qū),從多個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并以次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新課標
閱讀通常被定義為:“從書中捕捉作者的意圖”或“吸收所寫文字的內容”。事實上閱讀應該有更完整的定義。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閱讀是個人與符號信息之間發(fā)生的全部相互聯(lián)系。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學生朗讀過程中節(jié)奏感不規(guī)范
只有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才有了接下去來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的習慣和方法??梢哉f,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基本要素。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在教授語文時,總會通過一定的手段,激發(fā)出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比如先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語言文字美感的體驗,可以從網(wǎng)上找一些配音朗讀,或者教師自己配音朗讀,或者讓學生自己朗讀?!洞骸啡淖髡吒星榘簱P,長短句交叉錯落,讀起來朗朗有生氣,感情色彩濃烈,如果讀的平平淡淡,毫無起伏,就無法體會作者意念里春的生機、春的朝氣、春的生命力,及作者對春之美的熱愛之情,建議教師首先聲情并茂的范讀,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帶著感情去閱讀,最終實現(xiàn)課后練習的要求,熟練背誦其中精彩的段落。
2、教師教學能力亟待加強
目前的教師真正讀書的還是比較少的,這已成了不爭的事實。且不說,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就連我們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師還不是很熟悉。試想,一個連語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師,光靠幾本教參,網(wǎng)上粗制濫造的“他山之玉”(當然,不乏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學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談有效呢?人們經(jīng)常用“一桶水”與“一碗水”來形容教與學的關系。那么,教師們就要精而多地引來更多的“活水”厚積薄發(fā),這樣,渴望發(fā)展的學生的“一碗水”才會“清如許”。我們不必苛求志存高遠,讀多少中外優(yōu)秀語文,但一定要把選入課本中的語文解讀要到位,有個人的閱讀體悟和獨特的理解及評價,做到“聞道”在先。
二、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措施
(一)感知階段
閱讀語文,我們還要設身處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并且品出其 “味”來。如魯彥的《聽潮》中有一段:“每天潮來的時候,聽見海浪沖擊巖石的音響,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有時它帶著腥氣,帶著咸味,一直沖進我們的窗欞,黏在我們的身上,潤濕著房間中的一切?!边@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在普陀島上“聽潮”時的感覺。顯然,我們不少讀者并沒有這番經(jīng)歷,那么,是不是就沒有這樣的感受呢?并非如此,只要我們在閱讀時緊抓住“腥氣”、“咸味”、“黏”、“潤濕”等詞語反復咀嚼、體會,根據(jù)我們曾經(jīng)直接或間接看到的海潮景象(如電影、電視上的鏡頭),我們就會產(chǎn)生與文中描寫相類似的感覺:耳際是巨大的轟鳴聲,眼前是如煙似霧的飛沫,鼻中聞到腥氣,口里嘗至咸味,身體感到黏潤,如進入作者所處的情景,從而能更好體會作者觀賞海景時的喜悅。
(二)解讀階段
“形散而神不散”是語文結構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如楊朔的《荔枝蜜》比較典型。這篇題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說那是一種極香的蜜,但更多篇幅卻是寫這種蜜的釀造者——蜜蜂,并且表達了對它的贊美。課文開頭寫小時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2段卻筆鋒一轉,拋開“蜜”“蜜蜂”去寫荔枝樹、吃荔枝果的事,后來又寫到養(yǎng)蜂場去參觀,又寫了好像與主題無關的大黃蜂,最后又寫到在水田里插秧的農(nóng)民,又寫自己做夢變成蜜蜂。這些材料,一會兒回憶,一會兒現(xiàn)實,一會兒夢境,一會兒物,一會兒人,真可謂“散”極了。但這些“散珠碎玉”卻被一個“神”串了起來,那就是都為“贊美像蜜蜂一樣的勞動人民”作鋪墊,這正是語文的神韻。語文閱讀還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點睛”之筆,文中的主旨。如古代散文《醉翁亭記》的文眼是“醉能同其樂”;現(xiàn)代散文《春》的文眼是“一年之計在于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綱”,再分析其他內容,就“綱舉目張”了。
(三)品讀階段
語文的語言有的優(yōu)美洗練,如《春》、《白楊禮贊》;有的質樸自然,如《背影》。語文閱讀品味語言是重點,閱讀時應細細咀嚼,揣摩語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情韻。比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描寫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視野和認知角度。同是蟲鳴,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彈琴”;同為動作,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獨特感受。品味語言,還要從情韻上去推敲。像《聽潮》寫落潮時:“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弊髡哒{動各種感官知覺,用頗具感染力的修辭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美、清麗、充滿柔情的海睡圖,真是妙不可言。語文中還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品味語言時,如果僅滿足于把一些修辭格對號入座的話,那勢必流于形式、淺嘗輒止。應深入一層,挖掘有關修辭方法在具體語境中的表情達意的作用。如《白楊禮贊》中的四個反問句,可改為陳述句,以領會其一般含義。然后,可進一步提問:這里為什么要用反問句?與陳述句相比,它有什么特殊效果?如此,就把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作用融會貫通了,語言的品味就有了深度。該文象征手法的運用也是由表及里,不僅要知道白楊樹象征什么,更重要的還要懂得這大西北的白楊樹為什么象征北方的農(nóng)民,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只有真正懂得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必須有相似、相近或相關點時,語言美的品味才能達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三、結論
總之,根據(jù)新課標對中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所提供的具體要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佳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有效地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對于教師而言,更需要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讓學生能夠對閱讀更加感興趣。
【參考文獻】
[1]李德云.培養(yǎng)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刻不容緩[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112-113.
[2]朱小云.在教學反思中進步[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