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主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 質的關鍵,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成績的重要因素。它是集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運用、語言的表達、思維分析和創(chuàng)新思維、寫作、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等教學指導于一體的重要教學過程。
【關鍵詞】閱讀 問題設計
大多數(shù)教師在語文課教學中,把大量時間利用在讀讀課文、掌握字詞、完成課后習題即可。忽視了對課文的解讀,更談不到精巧地設計閱讀問題。導致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思維、閱讀分析、寫作等實踐活動能力低下。所以造成學生語文成績普遍低下,尤其是農村小學,更為嚴重。為此,長期以來,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上頗下了 一番苦工夫,摸索出了一套教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小有成效的教學成績。我認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一些閱讀問題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和啟發(fā),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那么閱讀課問題設計應注意什么呢?并且應該怎樣來設計閱讀課問題呢?
一、閱讀課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問題設計的目標要明確
問題設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設計的這個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應當做到心中有數(shù)。一般來說,問題設計的目標應與單元教學目標結合起來,或者說相一致。
2.問題設計的層次要清晰
問題設計還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層次感。這種層次感不僅能體現(xiàn)文章本身的脈絡線索和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而且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或由淺入深,或由近及遠,或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感性到理性……
3.問題設計的內容要有針對性
問題設計的針對性體現(xiàn)在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才有價值。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學中,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云云,得到了爸爸、媽媽、姥姥的夸獎,心里會有什么感覺/?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因為學生的差異是很大的:不同群體之間有年級差異、班級差異、小組差異,還有城鄉(xiāng)差異;所以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特點。
4.問題設計的難度要適當
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尤其是難度較大的知識點,一定要精心設計成一系列由淺入深,以舊導新,從易到難的小問題,使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破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guī)律。與此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視其具體情況而把握難易分寸,使全體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享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歡愉和樂趣,
5.問題設計的角度要新穎,要有新意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乏味,如果變換一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興趣乃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素,要提高積極性,使學生活躍起來,教學提問就要注意趣味性。如《荷葉傘》一課,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靶∏嗤馨押扇~傘借給了小狐貍、小白兔時,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你們能給同學們演示嗎?”這對于二年級的小同學來說會很感興趣,所以他們都爭先恐后地要表演。課堂效果也很好。
二、閱讀課問題設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課文的標題入手
因為有的課文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可以對標題的內涵解讀,也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給課文標題補些修飾成分。如《白楊禮贊》加副標題——記西北黃土高原上不平凡的白楊樹。再次追問:不平凡在何處?
2、從課文的詞語入手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因此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是小學各年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上世紀各版本的語文教學大綱都強調掌握的常用詞語不僅要理解,而且“大部分要會運用”,這是對詞語教學目標的正確闡釋。為此,閱讀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文本中的詞語進行表達,既能加深對詞語意思及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將消極詞匯轉化為積極詞匯。一些優(yōu)秀教師對詞語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深刻,經常會結合課文教學穿插運用詞語的表達訓練,這樣的教學意識難能可貴。我們研讀下面這個課例。
(課例1)一年級《胖乎乎的小手》(教學片段)
師:這是一雙什么樣的小手?
生;這是一雙胖乎乎的小手。
師;你能換個詞語來填充這句話嗎?
課件出示:這是一雙( )的小手。
生;這是一雙勤勞的小手。
生;這是一雙靈巧的小手。
生;這是一雙白嫩的小手。
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隨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填上合適的詞語。這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既輕松又能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3、從文章的結構脈絡入手
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著作者的一種寫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結構脈絡中加以體現(xiàn)。所以在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從文章的結構脈絡入手設計,以此設計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
特點和寫作思路,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能力。如在教學《我的老師》這篇 記敘文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我的老師》一文共寫了七件事情來表現(xiàn)蔡老師的美好品格,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樣安排它們的先后順序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你能說說理由嗎?以此來引導啟發(fā)學生理解多件事情順序安排的方式和結構特點,感悟多件事情寫作思路的方法。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閱讀能力。
4、從文章的結構方面入手。
這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記金華雙龍洞》,可以順著游覽的順序,理清游覽的地點,掌握不同景點的特點。
5、可以從文章的語言方面入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有關問題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賞析、品味、領悟作品的語言特色,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豐富的思想,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6、從文章關鍵語句入手
要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加以分析理解。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山真險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鹆值乃媲灏。」鹆值乃婢G?。」鹆值乃骒o?。≈灰斫饬恕捌妗?、“秀”、“險”、“清”、“靜”、“綠”,那么整篇課文迎刃而解了。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靈活、巧妙,引導方法得當,只要善于從平時的教學中總結和歸納,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就一定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