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南》中數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毒V要》中也指出: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所以,在幼兒園的數學活動中,應該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我們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滲透數學教育,引導幼兒利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生活學習、區(qū)域操作及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學習數學。
【關鍵詞】幼兒;學習數學;有效途徑
《指南》解讀中說到:兒童早期的數學數學和發(fā)展是指他們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自發(fā)的在成人引導下習得數的知識、技能,發(fā)展數學認知能力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注意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的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下面,談談我的實踐和思考:
一、聯(lián)系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一)、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幼兒和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客觀世界中,周圍的事物均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有一定的顏色、大小、形狀等,并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這就為幼兒獲取數學體驗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滲透能使幼兒學起數學“渾然不覺”。如:活動結束后,請幼兒收拾玩具中,就隱含了分類比較等能力;午餐時值日生分碗勺時,數一數每桌有幾位小朋友,需要幾把勺子,幾個碗。這有發(fā)展了幼兒點數、一一對應等能力;再如:小班點數時,數數我們在幾樓,在哪個班或者自己家的門牌等就可以輕松完成目標;在外出游玩時看看車牌號、站牌號;離園活動時數一數還剩幾個小朋友……此類隨機教育數不勝數,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和把握,幼兒學起數學既簡單又方便。
(二)、利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只是為孩子入小學做準備,而是讓孩子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感知到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為此我將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逐步提高幼兒解決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如:投放日歷,讓幼兒看日歷,感知月、日的順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幾月幾日;投放右鐘,讓幼兒拔一拔、認一認幾點幾分;投放班級通訊錄,讓幼兒說一說、記一記老師、同伴的電話號碼,并到娃娃家中拔一拔電話號碼;此外還根據游戲的需要,引導幼兒用數學方法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如在商店游戲中,“顧客”想買5包餅干、2盒水彩筆、7根果凍條,”營業(yè)員”開始點貨,將數字記錄在紙上后開始點貨,最后,“顧客”付了款,買賣成交。將數學巧妙地與主題、生活、游戲內容相結合,使幼兒分類、點數、比較、運算、思維的能力得到運用,從而達到使幼兒在生活中巧妙學習數學的目的。
二、結合區(qū)域活動,在操作中學習數學
(一)提供“有趣”的區(qū)域操作活動
提供有利于激發(fā)他們探索興趣的操作材料與活動,能引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如豆豆家族主題中的數學區(qū),我為了讓幼兒嘗試10以內的點數,設置了喂小動物吃豆這一活動,用生動可愛的小指偶粘上小瓶子,在小瓶子上寫上數字,幼兒根據數字提示喂小動物吃豆。為了這一目標,還設置了吸小豆比賽這一活動。兩個小朋友,一人一根吸管,一個小瓶子,在同一時間里看誰吸起的豆子多,邊吸邊數,邊上還有小朋友觀看、喊加油,這樣孩子在有趣的操作中,嘗試了10以外的點數。
(二)提供能引發(fā)幼兒“好奇心”的區(qū)域操作活動
要使幼兒能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我們就必需創(chuàng)設使幼兒感到“奇”的環(huán)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特別是新奇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如:為了讓幼兒掌握“長度守恒”的原理,我們創(chuàng)設了數學區(qū)——奇妙的線,用各色電線、毛線、彩繩(一樣長)擺成形狀、造型各異的各種圖案,如蝴蝶、花、剪刀、蜻蜓、球拍等(兩個一組),并提供有猜想和驗證的記錄表(記錄表見下方),啟發(fā)引導幼兒:這些圖案好看嗎?它們象什么材料擺成的?它們一樣長嗎?(猜想)由于這些圖案色澤鮮艷,造型奇異、材料不一,小朋友們很感興趣,滿懷好奇地觀賞著,紛紛交頭接耳,它們不一樣長,它們可能一樣長……這時教師再引導: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不是一樣長呢?你想試試嗎?把驗證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頓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擺弄、操作,他們一邊操作,一邊議論著。孩子們經過反復的操作、議論、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長的兩種物體,不論你怎樣擺怎樣變換形狀,它們的長度都是不變的”這些材料便于幼兒操作,隨處可找,老師的誘導式提問,不斷地刺激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猜想、驗證、比較,發(fā)生現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
猜想——驗證 記錄表
蝴蝶、花(圖)剪刀、蜻蜓(圖)球拍、蝸牛(圖)蘋果、香蕉(圖)
?
猜想√×
驗證
(三)、提供能引發(fā)幼兒“思考”的區(qū)域操作活動
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強的特點。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把幼兒啟蒙教育的著眼點放在發(fā)展幼兒的智力上。特別是初步邏輯思維的萌芽,這樣才能使幼兒終身受益。如:數學區(qū)——數豆子活動中,我提供給幼兒大中小三個瓶蓋,幼兒把瓶蓋裝好豆子后點數,并做記錄。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要思考:誰裝得多?誰裝得少?誰裝的豆子比誰多?誰裝的豆了比誰少?不一樣的瓶蓋裝的豆子一樣多嗎?這樣,孩子們認識了大中小、學會了點數、學會了比較多少、還能感知不同容器的不同容量。簡單的數學活動包涵了不簡單的教育功能,既培養(yǎng)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又拓寬了幼兒思維的廣度。幼兒在“趣”“奇”“思”的區(qū)域中,既要動手操作,又要在操作中思考,真正成為這一環(huán)境的自主建構者,成為駕馭這一環(huán)境的主人,在與“趣”“奇”“思”的環(huán)境互動中學習、理解數學。
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讓幼兒快樂學習數學
趙寄石老師說過:“要把幼兒當成一個發(fā)展著的人,而不是一只瓶子?!边@就告訴我們,授給幼兒知識時,不應灌輸,而應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吸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做到—教學方法多樣化,組織形式生活化。
(一)、讓幼兒在玩中學
如讓幼兒學習10以內的順、倒數。我是這樣開展的。我先讓孩子們坐電梯去參觀火箭發(fā)射。在坐電梯的同時,就開始復習10以內的順數。到達目的地后,觀看火箭發(fā)射,這是復習倒數。在火箭發(fā)射基地提出問題:自己設計通關密碼,才能到達下一站。密碼必須是倒數的。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設計,一個個互相幫助的念著自己設計的通關密碼過了關。最后,我們有坐著電梯回到了班上,再一次復習了倒數。在這樣一系列的參觀、過關中,孩子掌握了10以內的順、倒數。在玩中,學到了本領。
(二)、設計情景進行教學
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情景變成幼兒容易接受的具體事物,幼兒就能學得輕松、積極、主動。如:在引導幼兒認識上下的空間方位時,我設計了一個《在農場里》的活動。我告訴孩子:“小動物們在森林里開了個農場,今天老師就帶小朋友到農場里去參觀它們的農場。你看見農場里有什么?” 通過觀察,我們看見了農場里有一棵蘋果樹。我讓孩子數一數樹上有幾個蘋果?樹下有幾個蘋果?樹上的鳥窩有幾只小鳥?是誰站在樹下呢?農場里還有一個池塘,請小朋友數一數,有幾只小青蛙?它們都蹲在哪?通過一系列的觀察,讓孩子初步感知上下的關系。通過這樣一個情景的創(chuàng)設,把平時枯燥的空間方位,通過由淺入深的引導,逐步幫助幼兒理解以一個物體為參照物的上下位置,提高幼兒的空間方位感。使幼兒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要將教學目的同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聯(lián)系起來
我設計了“到小熊家做客”的情景。老師帶許多小朋友到小熊家做客,慶祝小熊的生日。(把活動室布置成小熊的家,里面擺設著許多玩具,數量分別 為1~5,“1”和“許多”),小熊請大家入座后,說說家里都有些什么東西?如:1臺彩電,2張椅子,3個皮球,4盒積木,5個竹筍,1只花瓶里插 著許多花……順理發(fā)展,小熊請小朋友吃點心,小朋友制作禮物送給小熊(添畫、泥工、粘貼等活動,添畫要求體現“1”和“許多”,泥工、粘貼感知1~5的數量),就這樣,孩子在快樂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
此外,幼兒的年齡小,特別在意來自于老師的獎勵和同伴們的認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他們活潑愛動,好勝心強,喜歡表現自己的特點,適當地創(chuàng)設一些讓幼兒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如上臺演示、當小老師、小小售貨員等,通過有趣的數學游戲活動,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幼兒心理上的成就感。孩子學習數學的途徑有許多,我想,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一定會找到幼兒學習數學的最佳途徑,讓幼兒在數學的世界里找到智慧的鑰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8
[2]陳婷、仲秀英.彰顯數學意識:幼兒數學教學的訴求.學前教育研究.2007.(3):28
[4]秦元東、王春燕.生態(tài)式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指導.2012.5
[5]梁志燊.學前教育學.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