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目的、意志與興趣,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學生是否樂學、好學往往與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有關系。學習的興趣是學習需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心理學上說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動力性。學生如果越能意識到語文學習的迫切性、必要性,對語文學習就會越感興趣,就會越積極地投入學習。在積極倡導“有效教學”的今天,我仍然覺得有效教學必須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人手,只有學生樂學、好學才能讓課堂真正充滿活力,否則任何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都是空淡。以下我就如何建構激趣、快樂、有效的課堂,談淡自己的看法:
一、“走”好課堂的第一步
一出好戲要有好的開頭,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開端”。一堂課一開始,為了使學生集中精力,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們必要在新課的導語上做精心的設計,以利于大面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狀態(tài)等,使教師的授課能象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心魄,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新奇感,從心理上對學習產(chǎn)生探究性傾向,思維應運而生,并誘發(fā)他們對高層次學習的需求。質(zhì)疑法、揭題法、導游解說法、情境法、圖片導人法、溫故知新法都是我們常用的導入方式。那么在課前導入時,我還經(jīng)常運用課外延伸法來進行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延伸法包括介紹作者的生平、介紹寫作的背景。英國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中說到“最后,我會想象作者是什么樣的,
他會有怎樣的生活經(jīng)歷……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绷私庾髡叽罱ㄗ髡吲c讀者心靈的橋梁,也是提高閱讀興趣的一道良方。在上《竊讀記》這篇課文之前我簡單地介紹了林海音的一生,并讀了《竊讀記》原文中的一段: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wěn)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雙巨掌,10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整本書:“你到底買不買?”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力!在眾曰睽睽下,我?guī)缀跏抢仟N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后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是課文中沒有的部分,可它又赤裸裸地將竊讀的滋味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同情與作者的處境更深刻地體會竊讀的意義,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課堂
假如你問孩子最喜歡上什么課,不容置疑,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說:喜歡體育課。不用圈在教室里,可以自由地活動游戲。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我們語文課也能做到。在教學中我會盡可能抓住任何一個讓學生動起來的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課堂。
在教學《桂花雨》這課時,我請孩子們聞了桂花香、品嘗了桂花糕。在教學“搖花樂”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袋桂花。讓他們體驗一次搖桂花的樂趣。我讓孩子們都閉上眼睛.輕輕地說道:“你們在腦海中慢慢地想象一下.作者來到桂花樹前,看到滿樹的桂花,可激動了!他迫不及待地搖著桂花樹,淡黃的桂花伴隨著清香,輕柔的舞動下來,紛紛揚揚……大家快睜開眼睛看看!”我邊說邊桂花的花瓣撒到空中,孩子們激動不已,他們站起來、跳起來,甚至跑上來,想用手捧著那些花瓣!嘴里還不停地喊著:“老師,再給我撒點兒!”“老師,往我這兒撒!”教室里成了歡樂的海洋、花的海洋。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同桌當成桂花樹用力搖,命令一下達,立馬得到最熱情的響應。他們互相當桂花樹,使勁地搖.邊搖邊開懷大笑!整個教室沸騰了。有的居然還抱著我使勁搖,還把從地上拾到的“花瓣”都、到我的頭上。課堂在這一刻達到了高潮,沒有一個孩子會不喜歡這樣的課堂。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在游戲中與作者感同身受,繼而領會了文章的中心。
在教學《搭石》這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什么是搭石過河,我讓孩子們把椅子當石頭,拼接成石橋,讓學生一個接一個走搭石。中途我還特別指揮一個學坐中途“急剎車”,造成后面同學落入水中。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游戲.孩子們明白了走搭石需要團結協(xié)助、互相禮讓。
更深刻地體會到村民們高尚的品質(zhì)。
在教學《搭石》這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什么是搭石過河,我讓孩子們把椅子當石頭,拼接成石橋,讓學生一個接一個走搭石。中途我還特別指揮一個學坐中途“急剎車”,造成后面同學落入水中。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游戲.孩子們明白了走搭石需要團結協(xié)助、互相禮讓。
更深刻地體會到村民們高尚的品質(zhì)。
在倡導有效教學、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的今天,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花架子。但我認為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頭,又能讓課堂充滿活力的活動是非常好的課堂形式。樂中學、學中樂,何樂而不為呢?
三、運用語言的魅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間接描寫和直接描寫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兩種方法,以及它們作用。我大膽地引用了美國驚悚片和韓國鬼片的例子。平時愛看恐怖片的老師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驚悚片的畫面往往是非常血腥的,恐怖暴力的場面總是直接地呈現(xiàn)在你眼前。乍一看讓人心驚膽,看多了習慣了也就麻木了,甚至覺得過于血腥的畫面讓人惡心。但是韓國驚悚片就不一樣了,鬼未到聲先到,它表現(xiàn)的手法很細膩,空靈的背景音樂、飄動的窗簾、越來越近的腳步聲,流水的滴答聲,等等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場景的描繪烘托出恐怖的氣氛,在不知不覺中捕獲了你的內(nèi)心,當你的恐懼壓抑的檄致的時候,鬼沒有出現(xiàn)!你會發(fā)現(xiàn)你全身冒冷汗,這比出現(xiàn)更加可怕。我告訴孩子們前者就是直接描寫、后者就是間接描寫,間接描寫,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往往更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而寫作中間接描寫、直接描寫相結合才能讓你的文章寫具體、寫生動!
四、開放教學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
記得第一次參加教學比武時,我上了《清清的溪水》這一課。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破壞植被會造成水土流失這一現(xiàn)象。我做了一個實驗。我準備了兩塊土,一塊上面種滿了植物,另一塊,光禿禿,什么也沒有。水沖過后,很明顯長滿植物的那一塊完好無損,而另一塊就被沖得支離破碎了。課上完了,我還暗自竊喜,這個實驗成效不錯,可沒想到在評課時,一位專家就把它批判地一文不值,他認為語文課不該花這些時間來做試驗,因為語文課不是自然課!當時我特別不服氣,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一個短小的實驗就能讓孩子直觀理解文章內(nèi)容,就能讓孩子多一點額外知識,那為什么就不能讓“自然”客串到語文課中呢!
有效教學從興趣人手,只有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成功地“捕獲”每一雙眼睛.那么課堂才有活力、才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