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思想信念,而大學生的心理和諧狀況,將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效果產(chǎn)生重大影響。我們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充滿著“以和為貴”思想,這為人的心理和諧奠定了文化基石,如果能把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平臺,創(chuàng)新性的開展心理和諧教育,可能會為大學生的心理和諧建設鋪就新的通道。
【關鍵詞】儒家;心理和諧;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心理和諧思想溯源
儒家文化充滿著“和”的思想,《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里,認為“和”為天地普遍的規(guī)律,達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會各得其所,萬物就會在其中化育繁盛。這是儒家對天道之和的闡述。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保ā墩撜Z#8226;學而》)認為禮儀制度的作用,以“和”為最可貴,“和”是處理人際關系及一切事物的準則指導,也是人的自身行為導向與價值追求,這里人和思想突出而鮮明??鬃犹岢撕鸵盐铡昂投煌钡脑瓌t,并認為這是君子之所以區(qū)分小人之所在。在儒家“和”的思想原則引導下,《禮記#8226;禮運》對要達到的人和準則有過明確的論述,認為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比寮襾喪ッ献訉Α叭撕汀彼枷胗兄毜降年U述,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保ā睹献?8226;公孫丑下》)孟子認為戰(zhàn)爭中“人和”比天時地利都要重要,并認為“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對“人和”推崇備至。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绷暯酵局赋觯骸白x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領導干部多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籍,經(jīng)常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
二、心理和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需要借助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揭示大學生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并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心理和諧教育和心理咨詢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思想信念。心理和諧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學生健康成才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和諧的心理機制和良好的情緒、意志,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提高自我的價值認同感、成就認同感。有了意志品質的和諧,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也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儒家文化作為文化環(huán)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儒家的人生理想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為我們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啟迪。注重自我完善,反對人為物累,提倡以苦為樂,將艱苦努力過程審美化,主張義利統(tǒng)一、情感欲望與理性精神統(tǒng)一等可以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三、儒家和諧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探索的路徑選擇
(一)專門開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通識課的教學,并讓輔導員參與其中
在了解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自覺形成一種內在的文化選擇的尺度,樹立內心的人文道德信念,并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和情操,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復興、自身的成才創(chuàng)造條件。連續(xù)三年來,筆者擔任本科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但是限于課時太少,能給同學們傳達的知識量還太少,兩周一次課,講完可能同學都忘記了,沒來得及消化和吸收,所以很多的同學仍然感到苦悶、猶豫和茫然無助,心理和諧度欠佳。作為高校的學生管理來講,可能和同學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工作在一線的輔導員隊伍,除了必要的黨課和入學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行為還是由輔導員來執(zhí)行的,所以如果輔導員自身能深入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會心理和諧的妙用,可能會給同學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積極開展大學精神培育,并找到其源動力
從本質上講,培育大學精神就是提煉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要以切合實際、特色鮮明、促進內涵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因此,大學精神在大學的生存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的靈魂,發(fā)揮著激勵意志、規(guī)范行為、凝聚人心的功能??鬃铀珜У摹叭省笔且匀藶楸尽⑷宋年P懷的大學精神的源動力,“仁”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仁愛”思想始終如一條紅線,貫而串之,成為儒學之核心??鬃雍兔献咏o“仁”賦予了人與人之間普遍相愛的內涵,構成了儒家思想追求的崇高理想?!叭省钡暮诵膬热菔恰皭廴恕?,是人類中的愛,即人與人之間相互愛護、相互尊重、相生相養(yǎng)的關系,即“泛愛”??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8226;學而》)他要求人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要把這種愛推廣開去,博愛大眾,親近一切有仁德的人。如果以此推廣開來,同學們之間和諧相處,師生關系融洽,也必定為心理和諧提供一個軟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也會更加便捷。
(三)師生友朋,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生”,即學生。關于師的內涵,儒家學者分別從廣義和狹義上給予了界定。從廣義上看,孔子講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來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有一次,衛(wèi)國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wèi)國公孫朝問子貢的問題是,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沒有固定的老師,即“何常師之有”。關于孔子“學無常師”的記載很多,除了前面談到的向有影響的古人和時人學習外,他還隨時隨地向一切身邊的人學習,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廣義的師生關系指的就是亦友亦師的人際關系,孔子講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為什么有朋友來訪,會“說”呢?因為交友過程就是學習過程,交友中能有所收獲。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即君子以禮樂文章來同朋友交流,以朋友來幫自己完善仁德,可見,交友是修身成德也是實現(xiàn)和諧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鬃拥摹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體現(xiàn)了善與人交的精神。教育是通過個人的學習實現(xiàn)的,而個體的學習只有在群體環(huán)境中才能取得成效,如荀子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弊詈玫膶W習方式是人們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學習。儒家主張,以改過遷善和推己及人為原則來處理人際關系,這樣在完善自己的同時,也為自己營造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黨的思想政治工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我們黨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大學生是祖國的中流砥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關系國家發(fā)展之前途的大事。面向心理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部分,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參考指標,是高校促進大學生心理和諧的本質要求,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是解決學校管理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濤.美國戰(zhàn)后和諧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石國興,高忠文.心理和諧結構探析[N].光明日報,2007年7月3日.
[3]朱四化.論學校和諧及其實現(xiàn):(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6.
[4]李麗麗.先秦儒家和諧教育思想研究:(博士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