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如何把新課標所蘊含的先進理念轉(zhuǎn)化為學生的素質(zhì),老師們一直在探索。我結(jié)合自己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一下簡單的做法和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語文 教學 探索 創(chuàng)新 提高
葉圣陶說過,我們有了優(yōu)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空恃技巧卻造不出器物來。葉老一語道出了積累的重要性。語文是字、詞、句、段、篇、章等積累匯成的“知識庫”,通過我們大腦的“加工”來應用于實際生活。所以說“積累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積累”。那么如何積累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1.指導學生從點滴入手,循序漸進。
字詞的積累,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學生可借助“拐杖”跨進積累字詞的大門。中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就是字詞典。教學中要求學生無論課前預習還是課文閱讀,遇到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務必查閱字詞典,加深對字詞音形義的印象。這樣不僅提高了識字量和解釋詞語的準確性以及閱讀效果,同時也積累了字詞。
2. 建立集錦本(讀書筆記本)。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圈圈點點、寫寫劃劃以促使深入思考。通過檢查讀書筆記(中高年級),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學生寫讀書筆記,教師應授之以法,并堅持長期訓練,為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打好基礎。
3. 重視積累材料的翻閱、識記與運用。
只積累不識記,等于地里只播種不管理,只積累不運用,等于守著干糧筐子挨餓。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課前讓學生背誦精辟字詞句段等,這樣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中小學生是記憶的黃金時段,千萬不可錯過。讀到名篇佳作時要讀到能熟記或背誦其中精彩片斷為止。
歐陽修在《賣油翁》中說;“無他,惟手熟耳?!睂W生手中有了詞語材料,必須經(jīng)過舉一反三的運用。因此,學習語文必須動心、動腦、動口、動手、多學、多聽、多說、多寫、多練,實踐證明,寫日記是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的最佳有效方式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去“悟”,而質(zhì)疑又是“悟”的導火索,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起點,可見,質(zhì)疑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質(zhì)疑呢?
1. 教師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作用。
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質(zhì)疑的權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今素質(zhì)教育的推行,要求教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1.1創(chuàng)造輕松氣氛,營造愉悅環(huán)境。
給學生一張微笑的面孔,一句鼓勵的話語或一會耐心的等待,都能消除學生緊張心理,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探究的信心,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就要允許學生說話,哪怕說錯了也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使他們在一種輕松寬容、愉悅的氛圍中統(tǒng)一認識。
1.2 明確目標,自讀課文。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課堂上,學生自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完一篇課文,比較后進的學生連課文都不能完整地讀上一遍。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使他們沒有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抑制,也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更不可能對文章所描繪的人物、景物、事物等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提高不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上要讓學生有明確的閱讀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克服學習上的盲目性,從而能集中精力自讀課文。
1.3 鼓勵學生“說話”。
語文課是訓練學生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的主陣地,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多說(寫)話,可以讓學生說(寫)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說(寫)讀書后的體會,說(寫)對問題的看法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問題,提問學生,讓學生說(寫),更好鼓勵學生質(zhì)疑發(fā)問。但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不要求全責備,要幫助和鼓勵他們逐步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同時還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式方法等,使學生敢于并善于提問。通過提問、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善于并勤于思考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
1.4 把“寫”的空間留給學生。
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若讀寫結(jié)合更好。如學習了一篇課文或課外讀物后,可寫幾個美詞佳句,也可以寫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還可以寫讀后感等,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定大有提高。
2. 創(chuàng)設開放型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要把課堂教給學生,讓課堂變成學堂,最大限度地開放課堂,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使課堂民主化,針對疑難問題,師生相互切磋,相互辯論,使問題水到渠成,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不拘于教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例如,在講《赤壁之戰(zhàn)》時,我不惜花了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孫權在大戰(zhàn)前夕”的心理活動;在《鴻門宴》中,講到“沛公起如廁……”時,我啟發(fā)學生:“沛公出去之后,屋內(nèi)還有幾人?他們在干什么?各自表情怎樣?”并且讓學生用筆寫下來,學生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討論十分激烈,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上其他課時,我也經(jīng)常尋找課堂空白,見縫插針,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課下還主動搜集材料,大大提高了學習語文的情趣。
3. 注重巧設問題,善設疑點,妙設聯(lián)想。
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的巧設問題、疑點、聯(lián)想,再次激活其思維火花,讓其有感悟。
在教古詩《贈汪倫》時,曾就詩的內(nèi)容讓學生質(zhì)疑,但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該詩,再次質(zhì)疑。結(jié)果學生提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東西:“李白為什么不辭而別?汪倫為什么還要踏歌相送?”這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熱烈爭論,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從李白的為人性格,談到汪李二人的深情厚意,學生不斷生發(fā)聯(lián)想,似乎身臨其境。一名學生的發(fā)言尤其精彩,他說:“李白是個不拘小節(jié),為人瀟灑的人,要走了也不告別,他是考慮到打擾汪倫已多日,告知其我要走,怕雙方都難過,所以悄然離去。而汪倫深知好友李白雖然不辭而別,但送別是不可缺少的禮節(jié)。再說,汪倫也舍不得李白走,既然他走了,我也得趕來送別,再見李白一面。李白見汪倫岸邊踏歌相送很是感激,所以就寫下這首詩,來感謝汪倫對自己的深情厚意”。
綜上所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善于學習,勇于探索,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一定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