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是一種情感十分豐富的文學體裁,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相比其他文體,詩歌的語言則更傾向于韻味和靈性。本文從課前導入、課中導讀、課后導寫三個方面簡單進行了探討。他認為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注意通過適當?shù)姆椒ㄒ龑W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情感,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詩歌教學 畫詩 讀詩 寫詩 引導 意境 學以致用
詩歌是一種情感十分豐富的文學體裁,優(yōu)美的詩歌都是語言藝術的精品,這決定著詩歌教學的整個過程應是傳授知識與情感交流的結合過程。新課標尤其強調(diào)“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相比其他文體,詩歌的語言則更傾向于韻味和靈性。
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fā)他們的悟性和靈性,通過教師適當?shù)姆椒ㄒ龑麄兏惺茉姼璧囊魳访溃w驗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情感。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駕馭母語的能力,我認為可以從課前導入、課中導讀、課后導寫三個方面考慮。
一、課前導入要重視“畫”詩,引起學生關注詩歌作品的情趣
詩歌是抒情言志的,劉勰《文心雕龍》說“情動于衷而形于言”。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前要“煽情”,善于運用多種手段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詩情,引導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再借助熟悉的媒介與參照物,沿著詩人的思路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這兩支“筆”,畫出或展示出一幅融入了自己對詩歌意境感受的圖畫,加深理解詩人的情感。如學習李瑛《一月的哀思》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在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頻資料再現(xiàn)十里長街百萬民眾護送周總理靈車的情形,通過畫面,直觀感受百萬人肅穆長安街頭的悲憤場面,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身世與經(jīng)歷,設身處地“描摹”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態(tài),為產(chǎn)生思想共鳴“奠基”。
二、課中教學要引導“讀”詩,增強學生與詩歌之間的情感對話
詩歌具有特有的音韻美,非常適合讀,熟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詩歌教學中,朗讀時極其重要的,應把誦讀貫穿于教學之始終,讓學生在讀中置疑、探究、感悟、釋疑,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和審美情趣,提升其對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其實我所說的“讀”詩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真誦讀,二是心品味。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朗誦方法的指導,對初讀、再讀、細讀、通讀四個步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他們在四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誦讀,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由淺入深,以點帶面,進而漸入佳境。再就是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詩歌的背景入手(與導入相連)品味其意境。如對陳毅《梅嶺三章》的教學,學生如果不能了解中央紅軍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后,南方根據(jù)地舉步維艱的困難情形,就很難認識作者“斷頭今日意如何”的危險與心態(tài),也很難體會其投身革命“取義成仁”的豪情與決心。其次品詩還得引導學生從詩歌的形象畫面入手,一般的詩歌往往出現(xiàn)兩個方面的形象,一個是詩歌描繪的人好、物所呈現(xiàn)的畫面,二是詩歌的內(nèi)容所表現(xiàn)的詩人的形象。就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除了神話般的牛郎織女能自由往來的形象之外,還有作者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兩個形象互為映襯,相輔相持,合二為一,充分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另外優(yōu)秀的詩篇往往“一字千金”,也必有點睛之筆,那“千錘百煉”后的字句就如圍棋的兩“眼”,有了它,整首詩篇就“活”了。郭小川說“用上千斤筆,去寫一字句”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從詩歌的語言入手,品味其意,抓住關鍵字眼,弄懂修辭與典故,深刻挖掘,引導學生進入詩境的“桃花源”。當然品讀詩歌還應從聯(lián)想與想象中品味詩情畫意,在“畫“詩中我已點到,因為他們不僅僅是能“畫“詩的兩支筆,也是詩歌能飛入讀者心靈中的少不了的有力的翅膀。
三、課后延伸要倡導“寫“詩,激發(fā)學生情感的交流與釋放
詩歌創(chuàng)作雖然需要文化底氣和創(chuàng)作技巧,但我以為詩歌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歌是我們情感釋放的一個載體,作為母語的引導著,我們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以詩言志。我們可以組織課外文學興趣小組,成立讀詩、寫詩社等團體,讓學生寫點詩,也許學生寫的處女作很幼稚,但只要教師適當引導、科學指導,這對詩歌教學乃至語文教學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主張的“寫”詩不是單純的寫詩,它包括改寫、仿效、運用詩句等多種形式。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寫成諷刺小說、話劇劇本、回憶錄,這其實是引導學生參與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能激發(fā)學生情感的交流與釋放,比起教師搖頭晃腦的分析它更有利于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新課標要求就非常重視讀寫聯(lián)學,學結合用,通過閱讀促進寫作,通過寫作深化閱讀。我認為詩歌教學無論改寫、仿效、運用引用詩句,它們都是從學到用的“必需課”,它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語言的積累,達到新課標要求的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
當然,教無定法,但教貴有法。如何有效提高詩歌教學的質(zhì)量和水平,打造生命課堂與高效課堂,也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道得明的,但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唯有因材施教,用心摸索,引導適當才能讓語文教學實現(xiàn)殊途同歸,百川會海的新課改之夢!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學》 朱慕菊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探究》 許曉宇著 《語文天地》2013年1月
作者簡歷:劉學龍 湖南省隆回縣七江鎮(zhèn)中心學校副校長 ,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小學管理和初中語文教學。在國家級期刊發(fā)表論文3篇,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5篇,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通訊5篇,發(fā)表文學作品6篇,市級6篇。 合著教育書籍1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主持和組織參與課題5個,獲國家級一等獎2個,國家級二等獎1個,省級三等獎1個,市級一等獎1個。2008年11月作為國家級骨干教師參加教育部和中央電教館的培訓班(湖南省僅3人),2011年評為全國科研先進個人,2013年評為全國科研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