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從這個性質上看,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比較起來,更加注重豐富性和生動性。這種性質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字----“活”。
而在原先的語文課堂上,單調的、強調統(tǒng)一的答案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使得語文課堂的氣氛死氣沉沉。我認為造成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應試教學的嚴重影響。
語文考試方式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高等學校招生的統(tǒng)一語文考試中進行了“客觀化”的探索。于是中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紛紛采用這種試題模式。多年來,語文高考的模式被簡單地套用到中小學教育中去。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排除了一些本該有的教學內容,安排進了一些不該有的項目和方法。在高考的影響下,語文教學中的聽、說早已名存實亡,而僅剩的讀、寫也完全圍繞應試而來。在各種應試中,所謂的“訣竅”泛濫,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背離生活,失去了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片面強調實用功能,不少地方在閱讀教學中一味偏重技術分析,放棄了語文作品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導致語文課程本來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同時過分追求學科的知識系統(tǒng),過于加強理性知識的傳授,削弱了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
二、教學方法上存在偏差。
在各種形式的統(tǒng)一考試造成的氛圍里,許多地方的語文教育,以試卷和教學參考書為準繩,用單一的目標來衡量具有千差萬別的學生。簡單的評判標準,抑制了多向度的思考和個性化的體驗、理解與表達。忽視了學習主體的需求和特點。簡單地把自然科學的法則移植到語文作品的具體形象性和閱讀表達中。個人感受的獨特性受到了壓抑。
三、教材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當今世界,各行各業(yè)飛速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等都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教育不僅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并且還要超越它的發(fā)展。作為中國的母語教學,更應該首先體現(xiàn)這一變化。然而,很奇怪的是,語文教材十多年不變,許多幾十年前的、不符合現(xiàn)代審美要求的課文還在教材內,學生們仍舊一遍遍的痛苦地學習著和他們生活的時代相去甚遠的,絲毫不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某些文章。有這樣的教材存在,有怎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活”?
令人欣喜的是,從2002年開始的新課程改革明確表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屬于自然現(xiàn)象,不能簡單地把自然科學的定理、規(guī)則和方法搬用到語文教學中來。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經仔細研究,我發(fā)現(xiàn)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九年的學習,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即在知識和能力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訓練、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修習培養(yǎng))在語文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
為了達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目標,就必須改革我們目前的語文教學方法。使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由原先的單純地傳授知識變?yōu)椴粌H要傳授知識,更要使我們的語文課“活”起來。
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語文課“活”起來呢?
具體的方法如下:
1、教師要形成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新課改非常強調民主化的教學。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求知欲、表現(xiàn)欲和成就欲,這是產生學習興趣并進而形成學習動機的基礎,而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是滿足學生求知欲、表現(xiàn)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應當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環(huán)境氣氛,每個學生隨時都可以提出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自已的意見正確與否,都會受到正確的對待,因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義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地發(fā)展。而人格的平等,心靈的溝通,教師自我心跡的表露,不僅能營造出輕松自然、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揮。
2、在這樣的氣氛中,老師要做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xiàn)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我認為應從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教師不妨和學生一起商量教學目標、內容及進度。這樣的好處在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確學習目標,參與學習過程,了解學習結果,即知道自己將學什么?該怎么學?學得怎樣?然后在進行自我評價。第三,和學生共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步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來。這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識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自己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交流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老師實際上和學生的關系也已演變?yōu)楹献麝P系。第四、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3、教師對于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滲透要做藝術的感染。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 教師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yǎng)。首先是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梢哉f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chuàng)造這些美。
縱上所述,我們要認真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透徹理解它對于語文的解釋,準確把握課改精神,努力學習,提高個人素質和修養(yǎng),大膽改革語文教學方法,使語文課的改革走在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