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高中生中有一些人不甘于人云亦云,總想另辟蹊徑,寫出一些標新立異的文章來。應該說,這是青年學生思想解放的表現(xiàn),是一種好現(xiàn)象。但是,有的學生一味地追求“新”“奇”,發(fā)表的見解、寫出的文章往往違情背理,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有的學生作文中,說雷鋒精神不可取,因為他缺乏商品意識,不講經(jīng)濟效益,不利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有的學生在談到秦檜把岳飛害死在風波亭時,不去揭露批判秦檜的陰謀和狡詐,卻指責岳飛犯了“愚忠”的錯誤;更有甚者,在一篇題為《難道非得去死嗎》的文章里,竟指責方志敏、劉胡蘭等先烈,心眼太死,不講斗爭策略,如果當時能來個假投降,以后再從敵人內(nèi)部瓦解之,豈不既保存了自己,又更好地打擊了敵人嗎?凡此種種混淆美丑、不明是非的認識,在一些學生中并非個別。由此可見,文學的特殊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藝術影象,包括自然與社會、古代與現(xiàn)代、正面與反面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特別是許多美的形象,學生通過學習、閱讀、理解、分析,使他們在感知美的同時識別美,從而與丑區(qū)別開來。這是因為美與丑在具體形象上不是單一的、分明的,由于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形象的美丑也極其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教師的教育指導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分辨美,雖不是美育的歸宿,但卻是不容忽視的,它是構(gòu)成美育的第一級臺階。
閱讀的感情活動,是伴隨著對作品形象美的感知而產(chǎn)生的高級情感活動,美學上稱它為“審美快感”。它不是因某種物質(zhì)滿足而引起的生理快感,而是由于精神上的滿足而產(chǎn)生的愉悅與快適。美是一種社會屬性,它不能離開人們的情感。
讀文學作品,是實現(xiàn)語言美的重要途徑。這里所說的語言美,不只限于說話有禮貌,那只是語言美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真”才是它的生命,“善”才是它的本質(zhì)。這里講的語言美,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美的語言應該是:觀有繪畫的色彩美,聽有音樂的鏗鏘美,說有出神入化的藝術美。當然,駕馭語言的能力,沒有語文教學中的嚴格訓練,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
完善形象,這是美育的歸宿。它要求把審美實踐與審美理想結(jié)合起來,自覺運用美學原則,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感知美、審美、凈化感情等,都是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完善,行為更美。實踐證明:堅持美育教育,有助于推動精神文明活動的深入開展。
語文教學如何進行美育教學呢?教師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是對課文的閱讀、欣賞、理解的過程。這里老師的幫助,應該體現(xiàn)在啟發(fā)學生動情上,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提高認識,豐富知識,使學生生動具體地感知豐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發(fā)和理性相一致的情感,從而由感情的變化推動著走向?qū)嵺`。
在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育教育,可以《荷塘月色》為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1927年7月在《小說月報》上一發(fā)表就轟動了文壇,人稱是一篇“美文”。它膾炙人口,一再選入語文教材,歷經(jīng)幾十年而不衰。至今,學生仍愛讀,老師仍愿教,它究竟美在何處?在教學中,就可以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首先,讓學生注意篇末標明的時間,了解背景材料,知道是在“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的政變之后,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者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下這篇文章的。然后,讓學生默讀,分段朗讀,教師范讀,以聲繪景,以色傳情,使學生置身于“荷塘月色”的“情”“景”之中。最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知美、審美、探求美。其過程是:先通過作者對荷塘的描寫,讓學生領略“意境美”。接著,師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以一路行蹤為經(jīng)線,以描繪荷塘為緯線,經(jīng)緯交織,讓學生體會“結(jié)構(gòu)美”。然后學習文章的遣詞造句以及準確、鮮明、傳神地摹形的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咀嚼、深味那形象、生動的“語言美”。最后,進一步體會作者為什么把荷塘寫得這樣美,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操美”。
感知美,認識美,探求美,就會在學生思想感情的土地上埋下一顆美的種子。它將長出美的芽,開出美的花,結(jié)出美的果實,藝術的生命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