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鴨”的形象滑稽又勵志、搞笑又純真,提升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情趣,不僅是孩子們的偶像,更是成人們的心靈寄托,“大黃鴨”就是一個典型形象。在中國,“鴨”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之一。為進一步加深對“鴨”在中西文化中內(nèi)涵異同的了解,本文對英漢語言中“鴨”及其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作了詳盡的探討與分析,以期促進“鴨”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鴨大黃鴨文化內(nèi)涵英漢翻譯
一、引言
動物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這不僅由于生物圈中的食物鏈關(guān)系,還由于不可割裂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家禽的“鴨”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鴨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也在變化。在歷史文化的演進過程中,人們對鴨的習(xí)性及其內(nèi)涵的發(fā)展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大致而言,普遍認為中西方鴨的文化內(nèi)涵相近,但因氣候、人們生活習(xí)俗的不同,鴨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內(nèi)涵也有些差異。
中國有“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詩句,說的是鴨開始下河戲水之時就是春天升溫之日。在西方文化中,鴨形象滑稽,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鴨》深受兒童喜愛。為進一步加深對鴨在中西文化中內(nèi)涵的異同的了解,有必要對英漢語言中“鴨”及其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作詳盡的探討與分析,以促進“鴨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這有利于傳承文化精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二、“鴨”在中西文化中的內(nèi)涵
(一)“鴨”在中國文化中的內(nèi)涵
“鴨文化”貫穿于整個中華文明中,它不僅體現(xiàn)在飲食文化方面,而且體現(xiàn)在養(yǎng)生怡情方面。在華夏民族剛進入父系社會的伏羲時期,鴨就已經(jīng)有了歷史記載?!笆紕?chuàng)于夏禹之前有虞國的《山海經(jīng)#8226;西山經(jīng)》曾記錄過一些關(guān)于傳說時代的水禽,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與‘伏羲’同名的‘鳧徯’”,“鳧”即“鴨”,雞冠鴨翅的形象就是“鳳凰”的起源或雛形?!胺伺e日圖”中的“太陽鳥”和三星堆中的“青銅鳳凰鳥”就是雞和鴨。(《劉子新論》:“楚之鳳凰,乃是山雞?!?;《山海經(jīng)·南次山經(jīng)》:“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保奥古_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边@段充滿了兵學(xué)意味的描述,超越了生物學(xué)和物種論的范疇——既講到了人和禽,又講到了戰(zhàn)與和。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有許多成語與“鴨”有關(guān)。從感情色彩的角度來看,有1.褒義的。鳧趨雀躍:像野鴨那樣快跑,像鳥雀那樣跳躍,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出自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競下任公之釣,爭陳豫且之網(wǎng)。”
2.中性的。單鵠寡鳧: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鵠:天鵝;寡:失去配偶;鳧: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出自《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p>
3.貶義的。趨之若鶩: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事物。出自《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鶩,賓座常滿?!?/p>
除了歷史文化,飲食文化中“鴨”的形象也很多。諺語“煮熟的鴨子飛了”,出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今日之下,把只煮熟的鴨子飛了,張金鳳怎生對他玉郎?”比喻有把握到手的東西意外失去了,說明把握不住好機會。
與“鴨”有關(guān)的菜肴有“鹵水鴨大拼”Hors oeuvres(duck in spicy sauce, large);“芝麻鴨肝”Duck liver with sesame seeds等等。
(二)“鴨”在西方文化中的內(nèi)涵
鴨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總是很滑稽的丑角。據(jù)說,西方小丑之所以臉總是白白的,嘴巴總是大大的,是因為這源于鴨子的形象。迪士尼動畫塑造了“唐老鴨”這個典型的滑稽形象,它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積極向上、百折不饒的精神面貌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孩子們中激起了共鳴,讓孩子們體會到了生活的美好,進而勇敢自信地面對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還向孩子們展示了動物與人的密切關(guān)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也傳遞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的價值觀。
在西方文化中有許多與鴨有關(guān)的慣用語,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西方文化。如從感情色彩來分有:1.褒義的:“a duck of a”[口]有吸引力的人/物,可愛的人/物;“Will a duck swim?”[口]當然愿意嘍!那還用問嗎? 2.中性的:“a sitting duck”易捕獲的獵物,易打中的目標;“Cold Duck”小香檳;“l(fā)ike a duck to water”(像鴨子入水)很自然地;“sell a dead duck”[口]兜售不能再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3.貶義的:“a dead duck”(注定要)完蛋的人;“fuck a duck”[美俚]他媽的,去你的(表示驚訝、不相信、拒絕等);“l(fā)ame duck”倒霉的人,失敗的人,跛子,瘸子;“l(fā)ike a dying duck in a thunderstorm”驚惶失措的;“queer duck”性情古怪的家伙等等。
“鴨”在西方文化中兼具褒義、貶義、中性,但總體而言以貶義、滑稽的居多——因“鴨”的外貌特征滑稽搞笑,人們在談及“鴨”或有關(guān)滑稽搞笑的情形時,會偏好用“鴨”及其相關(guān)特征來表達。這不僅體現(xiàn)了語言表達的豐富性,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鴨”走路與戲水的樣子憨呆愚笨,類似瘸子顛簸搖晃,并且外貌丑陋夸張,因此成為小丑形象的來源;鴨子的叫聲“嘎、嘎、嘎”極為難聽古怪,因此有“魯莽,使混亂,倒霉,性情古怪的人,完蛋的人,驚慌失措”等含義。
總之,“鴨”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guān)、共生共榮,不僅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緊密關(guān)系,還體現(xiàn)了“鴨”在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因中西方“鴨”的自身特征以及習(xí)性相似,故其相似的文化內(nèi)涵較多。這些相似之處讓“鴨”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漢文化交流過程中非常順暢。但地域人文的某些差異又導(dǎo)致了英漢習(xí)慣表達的不同。下面對“鴨”的英漢慣用語及其翻譯進行分析,探求差異處理的策略,以求更好地傳達其文化內(nèi)涵。
三、“鴨”在英漢翻譯中的處理
(一)直譯法
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中西文化出現(xiàn)了文化內(nèi)涵大相徑庭或相去甚遠的現(xiàn)象,這導(dǎo)致英漢文化翻譯的困難。但是為傳遞源語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直譯成了翻譯中的必經(jīng)之路。
(1)Wilder:...we can’t go on playing ducks and drakes with the company’s prosperity. (J. Galsworthy, strifeact I)
瓦爾德:……我們不能繼續(xù)拿公司前途當兒戲。
在例(1)中,“playing ducks and drakes with”是一個英語習(xí)慣用語,翻譯成中文時恰好有相關(guān)的表達“當兒戲”,故直接搬來,既傳達了源語的內(nèi)涵,也讓中西文化內(nèi)涵融合得淋漓盡致。
(二)意譯法
因中西方歷史文化在演變過程中有很多迥異之處,語言在借助動物意象時表達的意思自然會有差異,故需在目標語中找到相應(yīng)的解釋或者慣用法。這不僅是對源語文化的尊重和分析理解,而且也是出于對目標語讀者理解能力的考慮。
(2)What a duck of a hat!
多么好看的帽子!
(3)It is a fine day for young ducks.
今天是雨天。
例(2)中,“duck of a hat”是褒義的習(xí)慣用法,譯為“多么好看的帽子”,根據(jù)語境和目標語的習(xí)慣表達自然準確地傳達出了源語內(nèi)涵。
例(3)譯文表明鴨子與人類不同,雨天對它們來說是難得的好天氣。
(三)套譯法
中西方文化中“鴨”的外貌特征和習(xí)性的相似性使得其文化內(nèi)涵有許多相似之處。如“l(fā)ame ducks”“跛鴨子” ;“make a duck”“得鴨蛋(比喻成績?yōu)榱惴郑?;“l(fā)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如耳邊風”;“l(fā)ike a dying duck in the thunderstorm”“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dead ducks”“陳谷子爛芝麻” ;“give you a ducking”“給你洗個冷水澡”等等。
因中西方文化中的“鴨”在外貌特征和習(xí)性上相似,故在語言表達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與“鴨”的基本外貌特征和習(xí)性相關(guān)的習(xí)慣用法及諺語都大同小異,故可以直譯。但在英漢互譯中如果遇到相似或相同的表達,而目標語中沒有相應(yīng)的文化意象時,可選擇套譯(即活譯)。用目標語中相應(yīng)的文化意象來傳達源語所表達的內(nèi)涵,有利于源語文化的傳達與目標語讀者的接受。
(5)I wonder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him, he looks like a dying duck in the thunderstorm.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啦,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
例(5)中,“l(fā)ike a dying duck in the thunderstorm”譯為“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該習(xí)慣表達偏貶義,且相關(guān)意象均存在于中西文化中,表達相近的意思,正好可通過套譯目標語的文化意象來保留源語文化意象的內(nèi)涵。
四、結(jié)語
“鴨”在中西文化中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這在語言文化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西方文化中,“鴨”的形象在動漫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迪斯尼塑造的“唐老鴨”形象,不僅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更體現(xiàn)了對美好的人性、自由及應(yīng)對困難的勇氣的歌頌。最近很受青睞的“大黃鴨”也體現(xiàn)了人們返璞歸真的愿望。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對童真的向往更加迫切。“大黃鴨”在西方文化中使人們聯(lián)想起孩子們在放有“橡膠鴨”的澡盆里洗澡的美好時光,傳達了孩提時代的純真無邪,使人們忘記一切煩惱。在中華文明中,對“鴨”的記載幾乎和“伏羲”同時,證明了“鴨”和華夏民族同生共榮?!傍啞辈粌H體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華夏文明,還讓人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溫馨,而且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語言中常用與“鴨”相關(guān)的習(xí)慣用法來傳達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傍啞笔侵袊嬍澄幕夭豢缮俚牟糠?,北京有“北京烤鴨”,南方有“鴨霸王”,菜譜中也有各種與“鴨”有關(guān)的菜肴??傊?,“鴨”作為家禽,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文化傳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豐富人類文明的同時,提升了人類的生活情趣。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語科研聯(lián)合項目“言外之意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2WLH48])
參考文獻: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2201734.html?qbl=rela
te_question_2.
[2]田兆耀.美國動畫片的文化內(nèi)涵[J].劇影月報,2006,(6).
[3]綜合英語成語詞典編寫組.綜合英語成語詞典[Z].福州:福建人
民出社,2006.
[4]王耿.中國鴨文化考古和涉鴨產(chǎn)業(yè)業(yè)態(tài)轉(zhuǎn)型的建議[C].南京:南
京望族文化研究所,2011.
[5]http://www.baidu.com/s?word=與鴨有關(guān)的成語
tn=10017905_haoie=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