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字幕翻譯是翻譯領(lǐng)域的一個新熱點。隨著全球化和電影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電影字幕翻譯越來越得到重視,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簡要概述了影視字幕及字幕翻譯的特點和分類,從翻譯的歸化、異化、順應(yīng)法入手,對電影《功夫熊貓》中的經(jīng)典片段的字幕翻譯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了如何將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及如何處理好源語和譯入語的關(guān)系,以期減少文化差距,促進文化交流。
關(guān)鍵詞:電影字幕翻譯歸化異化順應(yīng)論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際應(yīng)運而生。了解異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國際影視作品,電影字幕翻譯應(yīng)運而生,并越來越受到翻譯領(lǐng)域的重視。作為翻譯界的一個新興領(lǐng)域,字幕翻譯通過為影視作品配以字幕,使電影觀眾在較短時間內(nèi)獲取大量信息的同時,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化。電影字幕翻譯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影視翻譯是文學(xué)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字幕翻譯中,要把源語文化通過恰當?shù)淖g語傳達給目標受眾,因此,正確處理好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關(guān)系非常重要。
一、電影字幕的分類及特點
電影字幕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從語言學(xué)角度看,字幕翻譯可以分為內(nèi)字幕翻譯和語際字幕翻譯。前者主要負責(zé)把話語轉(zhuǎn)換成文本,與此同時,說話方式發(fā)生改變,而語言本身未改變。語際字幕翻譯是在保留原聲的情況下,把源語譯為目的語,并將目的語同步顯示在屏幕或圖片下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欣賞配以字幕的影視作品,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大量信息,同時也能讓他們欣賞到不同的風(fēng)俗文化所帶來的視覺享受。有時把這種字幕翻譯稱為“對角字幕翻譯”。(Gottlirb H,1994)通常所說的字幕翻譯即為語際字幕翻譯。
從內(nèi)容上看,鑒于原文本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不盡相同,電影的字幕翻譯可分為顯性電影字幕翻譯和隱性電影字幕翻譯。從形式上看,字幕翻譯可以是雙語影視字幕,字幕的 形式分為兩行,一行為源語字幕,另一行為譯語字幕。另外,字幕翻譯也可以是單語影視字幕,其特點是只顯示出一種語言。(劉靖之,1991)電影字幕翻譯也可根據(jù)電影作品的類別而進行劃分,如紀錄片翻譯、公益片翻譯、故事片翻譯等。
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方式,電影字幕翻譯在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錢紹昌呼吁翻譯界重視影視翻譯,同時歸納了影視語言的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等幾大特點,(錢紹昌,2000)這對影視字幕翻譯有很強的指導(dǎo)性。
二、歸化、異化、順應(yīng)論綜述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信息的傳遞。語言的轉(zhuǎn)換是翻譯的表層,翻譯的實質(zhì)是文化信息的傳遞。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翻譯中的歸化、異化策略及順應(yīng)論廣受關(guān)注。歸化法認為譯文應(yīng)該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出發(fā)點,盡量把源語言文化納入譯文讀者的知識范圍,將作者引向讀者;異化法主張譯文應(yīng)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在翻譯中盡量保留原文語言文化的特別之處,將讀者引向作者;順應(yīng)論認為,人們在選擇過程中總在努力順應(yīng)語境、順應(yīng)語言結(jié)構(gòu),具有動態(tài)順應(yīng)的特征。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恰當選擇語言,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yīng)性。
(一)歸化法
Nida是歸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貼近的自然對等”這一概念。他主張把讀者放在首位,翻譯的目的是交際,把一種文化強加給另一種文化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危險的。若譯文表達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譯文讀者的理解范圍之內(nèi),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譯文,讀者無需有很強的理解力。
(二)異化法
Lawrence Venuti是異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即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讀者毫不妥協(xié),刻意在譯文中體現(xiàn)原文的風(fēng)格。異化法的支持者認為,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在目的語中引進源語文化可以豐富和完善目的語的表達,也是“忠于原作者”的表現(xiàn)。
(三)順應(yīng)論
1999年,比利時國際語用秘書會長出版了《語用學(xué)新解》,首次全面闡釋了“順應(yīng)性”理論。順應(yīng)理論的指導(dǎo)思想是“綜觀”。宏觀上,“綜觀”指的是對語言使用現(xiàn)象從認知、社會、文化方面進行綜合觀察;微觀上,“綜觀”指的是在語言結(jié)構(gòu)所有層次上對語言的順應(yīng)與選擇做全面、細致的考察。
三、電影《功夫熊貓》字幕翻譯中歸化、異化和順應(yīng)論的處理情況
產(chǎn)自好萊塢夢工廠的《功夫熊貓》堪稱2008年的大片,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這部集中國“熊貓”和中國“功夫”為一體的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僅在于絲絲入扣的情節(jié),優(yōu)美的畫面,而且在于成功的譯文。它成功地根據(jù)目標語觀眾,盡力做到各種順應(yīng),以符合目標語觀眾特點,滿足目標語觀眾的欣賞要求。本文以該片為例,從歸化、異化、順應(yīng)論等方面探討其翻譯。
(一)歸化的翻譯策略
《功夫熊貓》這部電影反映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對白中常含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詞語,即文化負載詞語。在翻譯這類詞語時,常用歸化法進行處理。
(1)“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
這句話出自禪宗大師“烏龜”之口,自然帶有禪的意味。如果譯為“何必躲呢,躲不過的?!薄鞍肼飞吓c命運撞了一下腰?!薄巴谔颖苊\的路上,卻與之不期而遇。”都失去了意境,很難體現(xiàn)出其中的哲理,不算成功的譯文。而采用“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或“欲避之,反促之”,則較好地傳達了其內(nèi)涵,令人回味無窮。
(2)“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the gift).”
這句話是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tǒng)弗蘭克林·羅斯福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名言,烏龜大師借此闡明了自己積極的人生觀,以此激勵熊貓抓住機遇。若采用直譯的方法,可譯作“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團,只有今天是天賜的禮物。”或“昨天已經(jīng)過去,明天一切未知,但今天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這樣處理喪失了這句話隱含的美感,讀起來平淡無味。但如果用歸化法加以處理,譯為“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勝現(xiàn)金,好好把握現(xiàn)在吧!”或“逝者長已矣,來者猶可追?!备杏X就會截然不同,能起到發(fā)人深省的效果。
(3)Hmm...Good. My time has come. You must continue your journey without me.(嗯……很好,我塵緣已了,你必須要開始旅程了。)
在此句中,“My time has come.”被翻譯成“塵緣已了?!边@種處理十分地道,符合中國文化精神。若簡單翻譯成“我的時間到了?!本蜎]有任何出彩之處。
(二)異化的翻譯策略
在一般的書面翻譯中,譯者只能靠文字符號傳達信息,而字幕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現(xiàn)的畫面、伴隨的音樂、自然的聲響、人物說話的語調(diào)等語言外信息,為克服文化差異提供了有利條件(李運興,2001)。在不影響觀眾對影片內(nèi)容理解的前提下,對一些文化負載詞語的翻譯也可采取異化的策略。
(4)“There are no accidents.”
在電影中直接處理為“從來沒有什么意外?!薄耙磺性缫炎⒍ā!薄耙磺卸疾皇桥既??!被颉笆郎蠜]有意外?!边@樣的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方便讓中國觀眾理解接受。如果譯為“這不是誤打誤撞”或“存在即合理”,便會引發(fā)歧義,或讓人不知所云。
(5)“There is no charge for awesomeness or to attractiveness! ”
這是阿寶的一句戲謔之言,反映出阿寶的可愛幽默。其直譯臺詞是:“行俠仗義不收錢,迷人也不收錢!”進一步精煉一下可翻譯成“剽悍不求回報,迷人更無所謂!”這樣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阿寶的天真?zhèn)€性。
(6)Then he spoke,“Enough talk!Let's fight!”
這句話是阿寶在面對敵人時說的,直譯為:他語出驚人:“少廢話,決斗吧!”言語簡潔,十分貼切,表達出阿寶的憤慨之情。若譯為“說夠了,開打!”力度上較弱,不符合阿寶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豪杰氣勢。
(三)順應(yīng)論在《功夫熊貓》中的應(yīng)用
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語音、詞匯、句法、語體和文化等。電影翻譯的最終目標是,目標語觀眾觀看譯制片后的效果和源語觀眾觀看原版電影的效果一樣。因此,在翻譯字幕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做到多方面的順應(yīng),通過對某些因素的順應(yīng),達到效果的對等?!豆Ψ蛐茇垺肪椭袊^眾和中文的特點,在翻譯時對語音、詞匯、句法、語體和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各種順應(yīng)。
1.語音順應(yīng)
該片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功夫、烏龜、師父”等詞都是漢語的特有表達,直接音譯為 “GongFu,WuGui,ShiFu”。以“師父”為例,《功夫熊貓》中選用“ShiFu”指代漢語的“師父”(“student”翻譯成“徒弟”),可以說是一次突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傳播。我們知道,“師父”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耙蝗諡閹?,終身為父”這句諺語足以看出師徒之間深厚的感情,而不是簡單的“教”與“學(xué)”的關(guān)系。所以如果原片中把“師父”翻譯成“master”,外國觀眾只會把其理解為“精通中國功夫的大師”,而想不到師父所代表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另外,片中主人公名字“Po”被譯為“阿寶”,兩者在發(fā)音上較為接近。中國廣東地區(qū)喜歡在名字最后一個字前加“阿”,以示親呢,與外國名字“Tom”后加后綴變成“Tommy”,“Jim”叫成“Jimmy”的道理相似。
2.詞匯順應(yīng)
該影片詼諧幽默,臺詞優(yōu)美,譯制片很好地傳達了這一特點。中國語言和功夫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功夫熊貓》中出現(xiàn)的虎拳、鶴拳、猴拳、螳螂拳、蛇形刁手五大拳法是中國功夫文化的起源。因此,在翻譯“monkey”“mantis”“crane”“viper”“tigress”五種動物名稱時,不能直接翻譯成“猴子”“螳螂”“鶴”“毒蛇”“母老虎”,這樣傳達不出這五個蓋世武俠的可愛和英勇。因此。譯者將其翻譯成“金猴”“螳螂”“仙鶴”“靈蛇”“嬌虎”,成功地傳達了中國動物的文化意象。
3.句法順應(yīng)
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其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不盡相同。漢語是一種意合式語言,分句之間的關(guān)系多不靠關(guān)聯(lián)詞語表明,多散句,靠聽者意會。英語句子以動詞為核心,句型、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變化都是在動詞基礎(chǔ)上的,結(jié)構(gòu)嚴謹,多整句,是形合式語言。在英漢翻譯中,可以適當采用一些翻譯方法,如增詞、詞義轉(zhuǎn)換、正否句反譯、被動變主動、調(diào)整語序等。該譯制片中就有多處句法順應(yīng)的佳例。
A.增譯法
(7)Sorry doesn't make the noodles.(說對不起不能幫你做面條。)
“make the noodles”增譯了“幫你”,“sorry”增譯成“說對不起”,更加符合中文表達。
采用了將名詞轉(zhuǎn)換為動詞的翻譯方法。
B.否句反譯
(8)Why didn't you hit it!(你倒是給我打??!)
C.正句反譯
(9)But hanging out would have to wait.(不過沒時間找樂子了。)
D.被動變主動
(10)You are almost ready to be entrust with the secret ingredient of my secret ingredient soup.(我可以把我的仙湯秘方傳給你啦。)
4.語體順應(yīng)
中華武術(shù)充滿了神秘感,武林大俠充滿了英雄氣概;因此,在翻譯影片最前段英雄事跡介紹時,譯者需要做到語體順應(yīng),采用正式語體,凸顯對中華武林英雄的贊揚敬佩。
(11)Legend tells a legendary warrior whosekungfu skills was the staff of legend,he traveled the world in search of the foes.(傳說中有位傳奇大俠,他武力高強,一身傳奇功夫,他云游四方,尋找實力相當?shù)膶κ帧?
這樣翻譯語體正式,讀者易接受。
5.文化順應(yīng)
在《功夫熊貓》中,烏龜不再是西方人眼中行動緩慢的“tortoise”,而轉(zhuǎn)化成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智者“wugui”,它高深莫測、睿智冷靜,并被賦予了神話色彩;而西方的惡魔“dragon”和“viper”也轉(zhuǎn)變成了中國文化中的“祥龍”和“小蛇”;熊貓被推選為龍之斗士,最高武學(xué)秘籍是含在巨龍嘴里的“神龍之典”,“龍”成為了正義的終極化身;“蛇”在西方國家被視為“上帝所造萬物中最狡猾的東西”,在該影片中憑借蛇拳在蓋世五俠中占有一席之地,變成了正義的代表。這些是電影本身的文化順應(yīng)。字幕翻譯時,更要做到文化順應(yīng),以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口味:“Get ready to feel the thunder.”(我要打得你滿臉桃花開。)“thunder”變成了“桃花”。文化意象得到了成功的轉(zhuǎn)換。再如:
(12)You don’t know how long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this moment!(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這一刻!)
中國老一輩很喜歡用“盼星星,盼月亮”形容長時間等待的焦急心情。
順應(yīng)論在一定程度上和歸化法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言文化,更好地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結(jié)語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要使電影字幕翻譯準確而傳神,除了正確理解原文、正確傳達語義之外,還要把握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如果譯者能夠根據(jù)原作的風(fēng)格正確地運用歸化法、異化法和順應(yīng)法等翻譯策略,就能呈現(xiàn)出高質(zhì)量的譯文,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ottlieb,H.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4, (1):101~121.
[2]柴梅萍.配音與字幕聲畫同步翻譯的策略[J].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03,(5):92~94.
[3]戈玲玲.順應(yīng)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湖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
科學(xué)版),2002,(3):7~11.
[4]劉靖之.翻譯新論集[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91.
[5]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6]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
譯,2000,(1):61~65.
[7]邢莉娟.淺談國際影視的翻譯[J].南京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
版),2005,(1):69~71.
[8]徐琴.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電影字幕翻譯[J].湖南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版),2008,(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