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與語言現(xiàn)象,是人類語言發(fā)展的基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從隱喻的認知功能出發(fā),探討漢語詞義的隱喻性,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培養(yǎng)漢語習得者隱喻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隱喻思維教學方法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教學的始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一直是重點、難點。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為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表明,隱喻是人類的思維方式與認知手段,隱喻認知在語言習得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漢語習得者對漢語的掌握和靈活運用,更有助于漢語習得者了解中國文化。
一、何謂隱喻及隱喻的認知功能
“隱喻”(metaphor)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傳遞、傳達或跨越”。其中,“meta”意為“在……之間”,“pherein(-phor)”意為“帶來或帶有”。在希臘語中,“隱喻”即是“使兩個或幾個東西在不同地方之間移動的東西”。傳統(tǒng)的概念中,隱喻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其中就有對隱喻的初步定義。直至今天,仍有很多學者認為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工具,對文章起到潤色和裝飾的美學作用,從而向他人傳達更為豐富的含義。
認知語言學研究領域認為,隱喻是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核心概念。自上世紀80年代Lakoff和Johnson《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以來,認知隱喻理論便納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隱喻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結構相對豐富的始源概念來理解結構相對欠缺的目標概念?!盵1]詞匯與語法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通過隱喻來理解與認知的,隱喻這種認知方式揭示了人類概念的形成機制,我們接觸到的具體概念是有限的,更多的抽象概念需要我們運用隱喻來理解。具體概念是形成抽象概念的本體,是概括抽象概念的基礎。而只有借助隱喻才能連接起具體與抽象,熟悉與陌生,才能使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滿足交際需求。這也與人類思維從特殊到一般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致的。
二、漢語詞義的隱喻性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礎,漢語詞匯豐富多彩,一詞多義現(xiàn)象十分普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產生越來越多的新詞語。比如近年較為流行的“××門”“給力”“頂”“霸道”等。對于新生事物,不能每一個都創(chuàng)造新詞用以表達,否則既增加難度,又不便于記憶。因而,用已知的、熟悉的詞來表達未知的、陌生的詞就是最簡明易懂的方法了。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其形成發(fā)展與交際過程均依賴思維。上文提到,隱喻正是連接抽象與具體、陌生與熟悉的認知手段。因此,漢語的隱喻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漢語詞義的隱喻性。那么,漢語詞義的隱喻性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首先,漢語詞匯的內涵極其豐富,很多詞都具有兩個或多個義項。這些義項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具有相通之處。以“被”為例,“被”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六個義項,分別是“被子”“遮蓋”“遭遇”“用于被動句”“表示被動的動作”以及“被強加”。這幾個義項之間均有“接受、遭受”之義?!氨?,衾衣也,從衣,從皮,皮亦聲”。由名詞引申出“覆蓋”與“遭遇、蒙受”義。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被”字句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既可以用來表示“遭受不好”之義,也有“被就業(yè)”“被自殺”“被承諾”等表示強加之義。像這樣由一個詞的本義或中心義向其他義的引申過程,即是認知手段概念化和抽象化的過程。隱喻作為語義連接與延伸的橋梁,在詞義的擴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符號的多義和新義性離不開隱喻,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語言中,它在意義結構和詞義變化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2]
漢語詞義的隱喻性還體現(xiàn)在隱喻構詞方面。漢語中的很多詞都是根據(jù)這個詞概念中的某一特征而成詞的。人們在認知語言時常常把身體各個器官的感受作為衡量外界事物的標準,并通過對人體器官詞進行隱喻反映客觀世界。比如“眼”是人體的視覺器官,其特點是“臉上的小孔”。漢語中很多帶“眼”的詞都是從“小孔”這個特點出發(fā),喻指身體上或其他事物的小洞、小窟窿等。與身體相關的詞如:“嗓子眼、肚臍眼”等。其他事物的小洞如:“泉眼、(門上的)貓眼、針眼”等。作為量詞的“眼”也是這個意義的延伸。比如“一眼井、一眼窯洞”等。
由此可見,隱喻的這種構詞功能使得漢語的詞匯更為豐富形象。通過對漢語中大量隱喻構詞的挖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漢語習得者的學習效率。通過對多義詞各個義項之間聯(lián)系的研究,可以清晰地揭示詞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使得漢語習得更具理據(jù)性,從而提高漢語習得者的詞匯理解能力及隱喻思維能力。
三、培養(yǎng)漢語習得者隱喻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法一般是教師按照教材的釋義講解詞的常用義,特別是詞匯在課文中的含義,較少介紹詞的隱喻義。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漢語交際水平的提高。在詞匯的選擇上,無法用簡潔生動的詞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傾向選擇一些難詞、大詞抽象詞,即使掌握的詞匯量很大,也仍然會出現(xiàn)表意不清的情況。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十分重要。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意識
隱喻不僅可以起到修飾美化語言的作用,而且還具有成詞、構句的語言學功能,隱喻思維能力即是重要的語言能力。學生在母語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地運用隱喻,并未意識到隱喻的應用。到了第二語言習得時,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便很難自覺運用隱喻思維來學習語言。因此,在漢語習得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習者明確隱喻是詞義擴展和延伸的工具,在漢語中隱喻的使用非常普遍?!拔覀內粘捴袔缀趺咳湓捴芯涂赡艹霈F(xiàn)一個隱喻?!盵3]在學習詞匯的基本概念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隱喻義,課后也要提示學生注意積累含有隱喻的詞匯,并加以歸類總結,在日常交際活動中對學生積極表達,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詞義與用法。比如講到“頭”的含義時,在講解了“頭”的基本義后,可以引導學生認知更多與“頭”相關的詞語?!邦^”位于人體的頂端,于是有了“筆頭、山頭、彈頭、插頭”等詞語?!邦^”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很多和“頭”相關的詞語也表示“重要”之義。比如“工頭”等。以語素義為基礎舉一反三,既可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猜詞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在引導學生掌握隱喻義時,也要注意與具體的語境相結合,利用“情境法”進行教學。漢語詞匯在不同語境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比如“吃醋”,從字面義來看,就是吃“醋”這種食物,若放在“他們?yōu)檫@件事爭風吃醋”中則是另一個含義了。
(二)注重多義詞的教學
前面我們談到,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且這些義項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目前多數(shù)教材是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羅列在生詞表中,標明詞性和外文注釋,翻譯也僅僅是這個詞在課文中的含義。這樣學生難免會使用見一個記一個、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思維來記憶生詞,增加了學習難度。我們在遇到一詞多義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增加這個詞多個義項的講解。詞匯的多義來源于隱喻,利用隱喻來理解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找出各個義項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將各個義項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概念整體。比如名詞“根”的基本義是“高等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其他義項還有“物體下部或某部和其他東西連著的地方”“事物的本源”“根本、徹底”等含義。后邊的幾個義項均和“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養(yǎng)分”這個基本義有關,都是通過隱喻認知引申而來的。我們在講解這類詞的時候,就要講清楚詞義的來源與引申方式,使學生的認知從單一變?yōu)橄到y(tǒng),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隱喻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隱喻在漢語教學中是文化學習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介紹隱喻的方式講解中國文化,讓學生逐漸形成中式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文化認知能力,從而更好地習得漢語。比如,在詞匯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人們把得零分說成得了“鴨蛋”,而不說得了“雞蛋”,這與人們的認知及文化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阿拉伯數(shù)字“0”與“蛋”從外觀上看十分相似,都是橢圓形,因而很容易通過隱喻的方式連接起“0”與“蛋”兩個概念。其次,鴨與雞相比無論是在走路方式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更顯笨拙,而考試零分也與笨拙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我們又建立起“笨”與“鴨”的隱喻關聯(lián)。
另外,很多成語、慣用語、諺語等也蘊含著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隱喻。有些成語來自古代的故事傳說,在表意上已漸漸失去字面意義。如:“柳暗花明、畫蛇添足、丟三落四、五花八門、狼吞虎咽”等。而慣用語中則存在更多與民俗文化相關的隱喻詞語。如:“穿小鞋、炒魷魚、滾雪球、恨鐵不成鋼”等。諺語中的隱喻現(xiàn)象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
在講解詞匯時,還要注意文化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義不同,隱喻作為認知手段雖然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與文化傳統(tǒng)中,隱喻的內容卻不盡相同,在運用隱喻時,要注意交際的得體性原則。比如在西方,“狗”是勤勞、勇敢與忠誠的象征,可以把人比作狗,比如“a lucky dog(幸運兒)”“as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開心)”。而在中國,“狗”雖然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但使用時卻常含貶義,帶有蔑視與憎惡的感情色彩。比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等。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不能單純憑借母語的隱喻來理解漢語的隱喻概念。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認知功能的隱喻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立足于國際漢語詞匯教學”[項目編號:12YZC74013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6:115.
[2]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2.
[3]Richards I.A.The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