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漢語聽說課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聽說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即聽前、聽時、聽后。對外漢語教師要精心設計聽說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聽為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獲得語言技能,提高言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聽說課教學法
一、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無論在學科體系、語言習得理論,還是在語言教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研究受到不同時期教學流派的影響,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中課堂教學法研究一直是一線對外漢語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對來華留學生的學習調(diào)查中,62.1%的留學生認為“聽”很重要,57.3%的留學生認為“說”很重要。對外漢語教學專家楊惠元指出:“教授和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從聽到說、從聽到讀到寫。聽說讀寫,稱之‘四會’,‘聽’是四會之首。” 可見“聽”和“說”是人類交際活動中最主要的形式,而兩者又以“聽”為首。對外漢語聽說課是在華留學生的主要課程之一,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漢語基礎上將所輸入的信息進行消化理解,并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來。但是不管是初級的、中級的還是高級的留學生都把聽說課視為畏途,因此如何開展對外漢語聽說課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是對外漢語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合理設計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學效果
對外漢語聽說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語言這個交際工具,掌握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讓留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了解更多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口語和聽力能力,因此對外漢語聽說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以及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已經(jīng)掌握一定語言基礎的留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的漢語知識進行簡單的言語交際,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成段表達能力的訓練。我們將聽說課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提煉為“三段習論”,即“聽前預習-聽時練習-聽后復習”。實際上,每個階段的教學方法是因人而異的。預習階段要導入新內(nèi)容,介紹背景文化等;練習階段不能心急求快,要粗聽、精聽相結合,回顧強化知識點;復習階段要延伸到課外,將課堂討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三、重視預習,創(chuàng)設情景
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對輸入提出一系列假說,他提出“i+1”輸入模式,認為教師應尋找合適的材料導入新內(nèi)容,符合“可懂性輸入”原則,提高輸入的有效性?!癷”表示學習者現(xiàn)階段的學習水平,“i+1”表示下一階段的語言水平稍稍高出目前的水平。因此教師要通過預習、設置語境、觀看圖片視頻、導入文化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習得一定的語言知識。學生聽懂并學到了新東西,學習興趣就會大大增強。在教學方法上要摒棄過去單一枯燥的聽力教學模式,打造全新的“視-聽-說”立體課型,增加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設置中,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基本要求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特點,設置課堂語境,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求知欲望,調(diào)動其學習積極性。
(一)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利用圖片、音像資料等教具
用實物或者圖片來導入知識信息不僅簡單直觀,而且生動有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用圖片展示與課文相關的人物、社會現(xiàn)象、文化符號等。涉及較為復雜的內(nèi)容時,學生會產(chǎn)生聽力障礙,因而可以采用圖片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使導入更加全面和清晰。比如《民以食為天》一課,涉及到中國幾大菜系,中國人對此家喻戶曉,但外國學生卻是一無所知,因而可以讓學生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的視頻資料,從而有助于其掌握課文新內(nèi)容。
(二)介紹背景,導入中國文化知識
在課堂上,還要對學生講授漢語表達背后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思維”。中級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信息不夠,所以要在課堂上導入中國文化知識,滿足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同時為聽力內(nèi)容做好準備。比如在學習《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課時,因為原文提到了古代四大美女,所以背景文化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對四大美女的傳說作簡要介紹。還可以引導留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或者組織中國學生與留學生開展傳統(tǒng)文化交流活動。
四、聽力環(huán)節(jié)要粗中有細
聽力活動對語言習得非常重要,語言習得必須建立在聽的基礎上。
(一)粗聽粗記,弄清文章主題,復述文章大意
預習聽力材料,如果是選擇題,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一讀聽力答案的幾個選項;如果是一段短文,不妨布置幾個相關的問題,問題不要太多也不要涉及得太細。聽完之后復述大意。聽對話可以讓學生復述對話內(nèi)容,聽短文可以讓學生回答問題,復述短文大意。學生復述的時候,教師要認真記錄,對學生復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音語調(diào)、語法錯誤等問題要一一糾正。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因人而異,盡量讓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二)精聽速記,能夠概括要點,回答問題
例如學習《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課時,在第二遍聽全文時,教師要對前面的問題再做一些補充,將學生在第一次聽的時候沒有聽清楚的地方,以及重要的生詞和句型展現(xiàn)在黑板上,詳細講解,然后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拓展訓練。在精聽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訓練學生以下幾項語言技能:語音模仿能力,復述課文能力,快速記錄能力,猜詞能力,抓關鍵、跳障礙能力。在精聽環(huán)節(jié)還要適當?shù)貙胄聝?nèi)容,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教師朗讀,學生回顧內(nèi)容,強化知識點
教師用自然的語速朗讀一遍課文,學生一邊復習全文,一邊感受教師的自然語速。因為錄音材料往往語言比較夸張,發(fā)音很清晰,語速也比較慢,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際語言卻不是這樣的,這就是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能聽懂語言材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聽不懂人們的交際語言的重要原因。在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將語速作適當?shù)恼{(diào)整,讓學生接觸到真實自然的漢語發(fā)音。
五、復習鞏固,從“能聽懂”到能“說出來”
對外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學以致用。因此,除了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視聽說練習外,課堂外的語言鞏固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聽后復習階段,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設置情境語言練習,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打造課外實踐的教學模式。
(一)分配任務,小組討論
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給每一個小組分配任務,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也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直接參與學習和開口表達的機會。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境,讓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比如學習《我的未來不是夢》這一課時,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討論“你的理想是什么?”,另一個小組討論“談一下對‘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的理解”。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查看資料,收集材料。課堂上讓一位學生代表小組到講臺上向大家敘述觀點。
(二)布置課后作業(yè)
教師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布置一些與本次課或者下次課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作業(yè)。比如學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并能簡單講述其中某個故事;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他們認為的美麗風景、漂亮的海報、可愛的玩具等,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大家上講臺描述;或者運用課堂掌握的句型寫一篇作文、一封信,組織開展相關調(diào)研和采訪活動。
(三)語言文化實踐
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內(nèi)容,教師每學期安排1~2次課外語言實踐活動。可以赴當?shù)靥厣皡^(qū)或者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等進行文化考察,可以在學校或者宿舍周邊的超市、食堂、小店、書店、菜市場等場所進行日常漢語交際實踐,還可以舉辦全校性留學生文化活動和各類有趣味性的漢語大賽,給留學生搭建各類平臺,使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習得漢語。
六、結語
對外漢語聽說課是視、聽、說相結合的多維教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教學界面,在教學的不同階段開展相關文化實踐活動,打造課堂情境化、課外大實踐的聽說課教學模式,提高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惠元.中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發(fā)展[J].世界漢語教學,
1992,(4).
[2]白雪林.中級漢語聽和說[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2.
[3]崔永華,楊繼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文
化大學出版社,1997.
[4]胡曉清.中級漢語聽說教程(上、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6.
[5]潘曉霞.中級漢語聽力課課堂互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
學,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