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也是人類一種基本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是人類賴以形成、組織和表達概念的基礎(chǔ)和手段。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中,也存在于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中。文章旨在從德語隱喻現(xiàn)象出發(fā),分析隱喻對人類思維和語言構(gòu)建的作用。
關(guān)鍵詞:隱喻思維語言德語
隱喻(Metapher)一詞源自希臘語“metaphor#940;iexcl;”,意指“遷移、變換”,即“某個可具體觀察到的事物的位置改變”。從20世紀初至今,隱喻經(jīng)歷了從修辭到認知研究的轉(zhuǎn)變過程。在人類認知方面,隱喻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義,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視角。
一、隱喻的本質(zhì)
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觀念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lǐng)域里的聯(lián)想。隱喻是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是通過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談?wù)摿硪活I(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過程。更確切地說,是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chǔ)的映射,創(chuàng)立關(guān)聯(lián),以達到認知的目的。所以說,隱喻本質(zhì)上是一種思維的認知方式。
二、隱喻是人類思維構(gòu)建的基礎(chǔ)
隱喻遍布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存在于人類的語言中,也存在于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中。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所依賴的概念系統(tǒng)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隱喻性的。Schouml;ler & Schneider 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面對“Mutter explodiert”這句隱喻表達時,6~7歲的孩子已經(jīng)可以選擇畫有“勃然大怒的母親”那幅圖畫來匹配這句話所傳達的意思,而非選擇“一個炸成碎片的母親”,但這個年齡之前的孩子往往會選則后者。
隱喻對人類思維構(gòu)建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人們很早便習慣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并以自己熟知的事物來理解與其具有相似性的新鮮事物,以具體的、有形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東西,即于混沌中把握規(guī)則、于差異中感知共性。人類大腦的能動性促使不同認知域之間進行映射,使詞匯意義不斷豐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下表所示的人體域至各種非人體域概念的投射。
人體域非人體域
Kopf(頭)(Nadel)kopf 枕頭Kopf des Streichholzes 火柴頭
Arm(手臂)(Habel)arm 杠桿臂(Fluss)arm 支流Arm des Gesetzes 法律的威力
Fuβ(腳)Fuβ des Glases 杯腳 Fuβ des Berges 山腳
Zahn(牙)Zauml;hne einer Sauml;ge 鋸齒Zauml;hne einer Briefmarke 郵票齒狀邊緣
Nase(鼻)Nase des Flugzeugs 飛機頭Nase der Felswand 突出的懸崖
Gesicht(臉)Gesicht der Stadt 城市面貌Gesicht der Zeit 時代的面貌
Hals(頸)(Flaschen)hals 瓶頸Hals einer Sauml;ule 柱頸
Herz(心臟)Im Herzen eines Landes 國家中心das Herz des Salats 菜心
Bein(腿)(Tisch)beine 桌腿
Haut(皮膚)(Milch)haut 奶皮 (Wurst)haut 香腸皮(Schiffs)haut 船殼
隱喻的思維模式是人類認知的基礎(chǔ),體現(xiàn)在具體事物域中,除了人體域以外,還有植物域、動物域、空間域、感覺域等。
三、隱喻是語言構(gòu)建的基礎(chǔ)
語言作為思維的一種最重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是具有隱喻性的。語言深深扎根于認知結(jié)構(gòu)中,隱喻就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Lakoff(1980)指出,正是隱喻的認知功能為認知生活轉(zhuǎn)化成語言提供了可能。隱喻是語言變化的觸媒,沒有隱喻思維,語言將失去其本質(zhì)。
(一)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據(jù)統(tǒng)計,普通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都源于隱喻概念,除了那些與最基本的物體和行為有關(guān)的表達外,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表達都是隱喻。隱喻性表達的普遍性有力地證明了它在言語交際中的重要性和功能的多樣性。
1980年,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Lakoff&Johnson發(fā)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書中通過大量概念隱喻的例子來說明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Zeit ist Gold”(時間就是金錢) 這個概念隱喻。人們將無形的“時間”看作寶貴的東西、有限的資源,如同有形的“金錢”一般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因此反映在語言中,便形成了如下豐富的表達方式:
(1)Sie vergeuden meine Zeit. (他們浪費我的時間。)
(2)Dieses Gerauml;t wird Ihnen viel Zeit ersparen. (這件器具將節(jié)省您很多時間。)
(3)Dieser platte Reifen kostet mich eine Stunde. (扁了的輪胎讓我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4)Ich habe viel Zeit in diese Frau investiert. (我在這個女人身上投入了很多時間。)
(5)Ihnen wird die Zeit knapp. (您的時間很緊。)
(6)Seine Tag sind gezauml;hlt.(他的日子已屈指可數(shù)。)
(7)Wie geht man heutzutage mit seiner Zeit um?(如今人們?nèi)绾问褂脮r間?)
可見,將“時間”隱喻為“金錢”使人們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并且“金錢”這一概念域內(nèi)諸多概念成分都可以用來表示時間,由此原用于“商品買賣框架”內(nèi)的“vergeuden,ersparen,kosten,investieren,knapp”等詞便獲得與“時間”這一概念域相關(guān)的意義。
(二)隱喻推動語言創(chuàng)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不斷涌現(xiàn),出現(xiàn)在人們頭腦中的新概念需要用適當?shù)脑~匯來表達,但人們創(chuàng)造新詞語并非無止境,那些已有的詞匯便成了這些概念表達的基礎(chǔ),人們也具有了在概念間尋找關(guān)聯(lián)的能力。比如,隨著計算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計算機領(lǐng)域的諸多詞匯都是人們在原有詞匯基礎(chǔ)上擴展出的隱喻意義:本意為“窗戶”的德文詞“Fenster”也表示電腦上顯示分類信息的“視窗、窗口”,即透過計算機中的這扇窗我們可以看到“窗外”的世界,了解到各類信息;而計算機屏幕表面就如同人們辦公的桌面,一般被稱為“Desktop”;這個桌面被糊上了一層裱糊紙“Tapete”(桌面背景),并可隨時更換;桌子上放著各種各樣的“Ordner”(文件夾);我們從文件夾里拿出文件“Datei”并打開;然后在工具箱“Werkzeugleiste”(工具欄)里找到很多工具來對其進行編輯;沒有用的文件便扔進紙簍“Papierkorb”(回收站);而非常重要的文件我們則將其保存在自己的小倉庫“Speicher”(存儲器)中;而且所有的操作都離不開桌邊臥著的一只小老鼠“Maus(鼠標)”。1969年,斯坦福特研究所的Douglas Engelbart聲稱,連接鼠標與電腦的電線就像老鼠的尾巴,因此基于該相似性就將鼠標稱為“Maus”,并于1983年通過蘋果公司而得以推廣。[1]顯然,這些隱喻意義同樣經(jīng)歷了從個人“創(chuàng)新”到普遍接受的“常規(guī)”這一發(fā)展過程,最終得以滿足人們言語交際與認知活動的需要。詞匯的隱喻意義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所有領(lǐng)域,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
四、結(jié)語
隱喻的魅力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層面上,還在人類的思維構(gòu)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隱喻思維方式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無時無刻不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們認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能力。通過對語言中隱喻現(xiàn)象的分析,我們能更好地把握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從而對思維和語言的構(gòu)建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寧波大學外語學院蔡玳燕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張勇.德語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
社,2011.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戴敏.隱喻認知理論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解釋[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
報,2009,(3).
[4]王博.認知角度下的德語隱喻以及對德語習得的思考[J].科技致
富向?qū)В?011,(26).
[5]Liebert,Wolf-Andreas.Metaphernbereiche der deutschen
Alltagssprache:kognitive Linguistik und die Perspektiven einer kognitiven Lexikgeographie[M].Frankfurt: Lang,1991: 100.
[6]Lakoff,George/Johnson,Mark.Leben in Metaphern(Deutsche
Uuml;bersetzung von Hildenbrand, Astrid)[M].Auflage:Heidelberg,2008:16.
[7]Blank,Andreas.Einführung in die lexikalische Semantik
für Romanisten[M].Tübingen: Bernhard,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