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帝”本義為”象‘花蒂’形“的說法有諸多無法解釋的地方?!暗邸弊趾x實與“帚”相近,亦為“捆束的柴薪”。柴垛頂端,即三角形部分,綁扎得緊湊小巧。字形最上面一橫為放置的青銅鏡“陽燧”?!岸E祭”即古人所謂“陽燧取火”,利用陽燧聚光吸熱引燃頂端,繼而使整束柴垛燃燒。古人將此現(xiàn)象歸功于擁有至尊地位的神,即“上帝”。
關鍵詞:帝花蒂柴薪禘祭
“帝”的甲骨文字形分為三類,一類作“”“”,一類作“”“”,還有一類作“”“”“”。后世學者多以為是“花蒂”,為“蒂”的本字。但甲骨文字形上下皆作直筆,葉片、花瓣之類柔軟物體如何能用直畫表現(xiàn)?古人在使用“象形”表意時十分注重“象”與“物”特征相吻合,即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試觀甲骨文中表示植物的象形字如“不”合20023(以下甲骨文字形均來自《新甲骨文編》①,引書簡稱見書中“凡例”)合20572,“屮”合15396反合18938,“艸”合21095合6708,表現(xiàn)植物柔嫩部分,因而用曲筆。直筆者如“木”合32806合33915,“未”合20015合21471反花東395,用于表現(xiàn)樹木堅硬的根須和軀干。“禾”合20656合33282合33285,軀干直筆而穗子用曲筆。若為“花蒂”,則除了上部三角形外,四周為花萼和葉片,當用曲筆表現(xiàn)。但“帝”的甲骨文字形顯然不是這樣,倒是與“木”一類堅硬、干枯的組織相似。其次,“帝”的甲骨文字形中部一橫所分隔的筆畫多數(shù)左上貫連右下,右上貫連左下,如合2107合14204合14312合14239,僅由左右兩筆構成交叉。如果表現(xiàn)的是“花蒂”,對于自然生長的葉片、花萼片來說,無論下垂程度如何,也不可能恰好與上托花蒂的輪廓線連為一筆?!暗邸钡脑S多字形中三角形內(nèi)都有一豎,且與下方的豎畫連接,第三類字形中部還有圓圈或長方形框,皆無法與“花蒂”聯(lián)系起來。
上古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表示抽象義時通?!敖≈T身,遠取諸物”。其實,“帝”不僅甲骨文字形與“帚”極為相似,其含義亦相近,都為“捆扎柴薪形成的工具”,前者用于祭祀,而后者用于糞除?!暗邸焙汀爸恪彼灿械摹啊毙谓Y構為栓子、手柄,便于挑扶、握持。“帝”甲骨文第三類字形中的圓圈、方框?qū)嶋H是捆扎符號,指示柴禾被捆成束的部位,以此表明“帝”非由柴薪交叉堆疊在一起,而是經(jīng)過綁扎處理的。這樣我們便能理解為何“帝”的上下筆畫會左右連成一條直線,因為是一束完整的柴薪從中部捆扎成的?!爸恪焙?0463合17534,上端為柔軟分杈多的枝條,便于翻動塵土?!墩f文》:“帚,棄除也。”段氏“按棄亦糞之誤”,此當為引申義,“帚”本為“糞除”的工具?!暗邸鄙喜康娜切?,其意義又是什么呢?徐中舒謂“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為天帝之帝及商王稱號”[1](P7),未談及三角形最上面一橫意義為何。葉玉森亦認為象“積薪尞祭”,為“禘”的本字[2](P11),但亦未能指出“帝”所反映的“禘祭”與“尞祭”的區(qū)別究竟在何處。
從“帝”的字,所含語義均與“突出、至高無上”和“緊密結合、凝結”有關。“締”在《說文》中釋為“結不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論贊》“合從締交”裴骃集解釋為“締,結也”[3](P1760)?!皹N”在《康熙字典》中釋為:“楴枝,整發(fā)釵也?;驈氖肿鲹W。《詩·鄘風》:象之揥也?!段猴L》:佩其象揥。注:揥以摘發(fā),象骨為之。”[4](P487)“楴”所插的部位頭發(fā)緊束成球狀,位置亦突出頭部平面?!暗佟庇苫ㄝ嗥信e使其高于周圍,而且結構較葉片、花瓣緊實?!爸B”在《說文》中釋為:“諦,審也”“帝,諦也”“審,悉也”“悉,詳盡也”。段注:“《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 [5](P2)“諦”為凝神專注的樣子,即神情、注意力聚于一點?!疤洹痹凇蹲髠鳌でf公八年》中“豕人立而啼”洪亮吉詁引服虔云“呼也”?!痘哿找袅x·卷十四》“啼泣”注“啼,哭無常節(jié)也”[3](P370)。唐代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白居易《寄微之》詩之五:“秦女笑歌春不見,巴猿啼哭夜嘗聞?!表n愈《答張十一》:“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虎嘯、猿啼、馬嘶,不同的動物叫聲各有特色。猿聲高急,聞之凄愴悲戚,使人傷心欲絕。因而“啼”并非與“呼”等同,亦非無節(jié)制地哭,而是聲音凝聚于一點,尖利、高亢地哭?!暗邸钡囊炅x“上帝”“天帝”等,亦具有“高于一切神和人”“至尊”的含義。因此,“帝”字的三角形不僅高出四周,其表現(xiàn)的事物一定被綁扎得緊湊結實?!爸恪薄皩薄暗邸比叩膮^(qū)別就在于,“帚”上端柔軟散開,而另外二者整體枯槁挺直;“尞”字形合21200合20204合32329,反映柴薪交叉疊放,而“帚”和“帝”從中間綁束,“帝”的上端還被捆扎牢固?!暗邸钡倪@一特征當與用途相關,而這種用途很可能為“禘祭”。此種祭祀當以“陽燧取火”為主要特點。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1052號墓中發(fā)現(xiàn)一面西周時期的凹面銅鏡,經(jīng)研究人員考察發(fā)現(xiàn)其為古人取火的工具,即“陽燧”?!吨芏Y·大司寇》:“奉其明水火。”疏“司煊氏以陽燧取火于日中,以陰鑒取水于月中?!盵6](P910)《周禮·秋官》亦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明燭,共明水”??梢姟瓣栰萑』稹敝辽僭谖髦軙r期已經(jīng)是一種用于祭祀活動的取火方式?!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肮赎栰菀娙談t燃而為火。”高誘注:“陽燧,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其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盵7](P36)晉人崔豹《古今注·雜注》載:“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現(xiàn),向日則生火,以艾炷之則得火?!盵8](P21)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也對“陽燧”有過介紹,“陽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nèi)。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fā)。”[9](P47)“陽燧點火”的原理是利用青銅材質(zhì)凹面鏡將太陽光聚集于焦點上引燃艾絨等易燃物。因此柴薪頂部為特殊處,當為陽燧引燃的焦點。為使溫度迅速上升從而使整束柴垛燃燒,頂端綁扎的程度必須使體積盡量縮小,減少吸熱面。熱量的計算公式為Q=cm△t,“c”為物質(zhì)的比熱容,由本身的材料決定;“△t”為溫度差,即溫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m”為物體的質(zhì)量。熱量不變的情況下,質(zhì)量越小則溫度變化幅度越大。由于輻射升溫的方式,凹透鏡所聚集的太陽光能大多只能聚集在焦點處,與直接引燃時物體整個面積同時吸熱不同。因此,需要盡量減小焦點處的吸熱面積,使溫度可以迅速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門峽虢國博物館于2006年研制出一面特大“虢國陽燧”,并成功擷取天火,其可燃物上端即扎成丸狀,形似后世的火把。從“帝”之字多具有“緊密”“凝聚”義,即源于此。“帝”字頂端一橫極可能是“陽燧”這種青銅材質(zhì)的凹面鏡,放置于柴垛頂端聚光。從出土的“陽燧”實物看,這種銅鏡的曲度并不比普通銅鏡大多少,僅僅微凹了一點,在表現(xiàn)文字時,這種微小差別容易忽視。尤其在以刀刻龜甲獸骨等硬物來記錄文字的時代,文字多直筆,特別彎曲的物體才會使用曲筆,在側(cè)視“帝”這種柴垛時,其最上端的陽燧銅鏡用一橫來表現(xiàn)足以。因而,“禘祭”與“尞祭”的另一個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是吸收太陽能引燃,古人稱為“天火”,而后者是人工點燃,兩者方式不同。
陽燧取火近于天,所取之火古人認為是“天火”,因此多為占卜和祭祀時使用。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的東漢陽燧外周銘文:“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而木燧取火因所取物近于人,產(chǎn)生的火僅用于烹飪。此種取火方式使得柴垛未由人工點火引燃,看上去好像是自己燃燒起來的,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情況下,古人無法解釋此現(xiàn)象,便認為這是由高于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神所創(chuàng)造的。此神高于商代一切“自然神”“祖先神”,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王暉《論商代上帝的主神地位及其有關問題》一文談到“殷墟卜辭中上帝與祖先神、自然神之間具有十分明確的上下關系”“卜辭中所見到的自然神均要聽從帝或上帝的命令、指揮”“風和云均聽從帝的召喚、指揮……除了風、云之外,帝還有支配雷、電、雨、年成、旱災等自然現(xiàn)象的權力”“這些殷人先祖和眾自然神與人間關系較近,而帝則高高在上,人間諸事則需要通過帝臣和先祖上傳下達。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情況就認為帝或上帝不是天上主神?!痹谂c祖先神的地位關系上,“殷人的上帝與他們的祖先神之間也有明確的上下尊卑關系。”“帝的地位座次明顯要高于成湯、大甲及下乙?!@個上帝兼殷人高祖的主神便是帝嚳?!涞匚贿h高于其他重要的先祖冥、契和湯之上,因此‘帝’應該就是卜辭時代的主神?!盵10]同時,從“帝”得名的“禘祭”當亦含有“帝”的某一含義?!抖Y記·喪服小記》:“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薄锻踔啤房追f達疏:“鄭祫禘及四時祭所以異者,此祫謂祭于始祖之廟,毀廟之主及未毀廟之主,皆在始祖廟中。……禘則太王、王季以上遷主,祭于后稷之廟,其坐位乃與祫相似?!盵11](P391)甲骨文中的“禘祭”,除對象為先公先王外,基本上全部為專祭。西周金文中的“禘祭”是在夏秋兩季于宗廟內(nèi)專以祖考為對象進行的。[12]由上述可知,“禘祭”的特點在于專門、突出地祭祀某一類對象,這與“禘”字所從的“帝”具有的“突出、凸顯”義一脈相承。
“帝”的字形本義為用于祭祀而被捆束的柴垛,字形中三角形頂端被綁扎牢固,有的字形中間一豎由地面貫通到頂,是為柴禾本身;有的則到中間為止,是為另加的支撐物。“帝”字最上面一橫為聚光吸熱的“陽燧”,由它引燃艾絨等易燃物。為使溫度迅速達到著火點,須最大程度減小焦點處的面積,因此頂端必須捆束得牢固小巧。從“帝”的字,如“締”“楴”“諦”“啼”等,都含有“牢固”“不易分解”“凝聚”意義。頂端被重點綁扎,且用于放置吸熱物體引燃,因此不僅在位置上為整束柴垛最高處,且對能否成功燃燒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而由“帝”能夠引申出“突出、高于一切、至尊”義。后世“帝”字用于表示古人心中的至高無上之神“上帝”“天帝”,而“禘祭”則是專門祭祀某類先祖神靈的祭祀形式,通過放置于頂端的“陽燧”聚光吸熱,從而使整束柴垛——“帝”燃燒。
注釋:
①劉釗.新甲骨文編(第1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2]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上)[M].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
[3]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4]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漢語大
詞典出版社,2002.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1999.
[7]高誘.諸子集成·淮南子注[M].上海:世界書局,1935.
[8]崔豹.古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沈括.中華經(jīng)典藏書·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王暉.論商代上帝的主神地位及其有關問題[J].商丘師專學
報,1999,(1).
[11]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9.
[12]左高山.論《論語》中的“禘”及其政治倫理意蘊[J].孔子研
究,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