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災難新聞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近些年,我國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越發(fā)強烈。本文以云南魯?shù)榈卣馂閭€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對災難新聞中人文關懷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人文關懷的定義、新聞體現(xiàn)、職業(yè)使命,最后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災難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情感
作者簡介:賈翀,女,1985年7月8日出生,民族:漢,籍貫:吉林長春,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初級,現(xiàn)工作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7--01
一、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一般來說,災難新聞可以理解為“天災”和“人禍”。因此,災難新聞的處理是對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媒體報道水平的直接檢驗。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災難新聞有突發(fā)性、震撼性、多樣化幾個特點。比如: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機撞入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及五角大廈,9·11事件瞬間造成近3000人死亡;2003年4月,SARS(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迅速蔓延,尤其在東亞、東南亞和加拿大的多倫多最為嚴重。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起印度洋沿岸巨大海嘯,對印度洋沿岸國家造成巨大破壞,有超過20萬人在此次海嘯事件中喪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這些都屬于災難新聞。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睈烹[,就是人最基本的同情心,是起碼的人性。人文關懷,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在新聞傳媒中,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人作為新聞傳播的中心價值取向。
二、“云南魯?shù)榈卣稹眻蟮乐械娜宋年P懷體現(xiàn)
新聞報道中努力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媒體文明和成熟的標準。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媒體的新聞報道也是如此。在“云南魯?shù)榈卣稹眻蟮乐?,國內媒體表現(xiàn)出良好的人文關懷。
1.源于“善良”的真實情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云南魯?shù)?.5級地震發(fā)生以來,云南省的媒體記者們快速反應、奮勇向前,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第一時間向關心災區(qū)的人們介紹地震災情、講述救災進展、記錄災難面前的人性與大愛。云南衛(wèi)視的《云南新聞聯(lián)播》主持人這樣說道:“讓我們記住這些來自搶險救災一線的畫面,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更多溫暖的力量。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這段話語飽含真情,看了直播之后,很多觀眾留下了淚水。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媒體在用真情講述。
2.得體的語言和尊重的態(tài)度
災難新聞一般是充滿肉體傷亡和精神創(chuàng)傷的。因此生命的消亡是報道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在客觀報道的同時表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應該是所有媒體應該考慮的問題。經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媒體表現(xiàn),國內媒體處理災難新聞已經有了很多值得推廣的報道經驗。在魯?shù)榈卣鸷笕珖缘木葹幕顒又?,記者迅速跟進,前往救災一線,表現(xiàn)出職業(yè)精神,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尤其是央視、鳳凰衛(wèi)視、云南衛(wèi)視等主流媒體的記者,在采訪中表現(xiàn)出得體的語言和行動。例如,當采訪正在參與緊急救援的武警官兵的時候,記者看出他們的疲憊時,記者馬上收起話筒,向觀眾解釋:他們太累了,我們讓他休息吧。然而,在境外媒體的報道和照片上,卻出現(xiàn)了一些慘烈的視頻和照片,絲毫沒有顧忌死者的尊嚴和觀眾的感受。這些視頻和照片無疑有著巨大的沖擊力,卻將媒體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本關懷丟失殆盡。
主持人的語言和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精神。比如2014年8月5日,《焦點訪談》中主持人敬一丹在《生命救援》報道中說道:“云南魯?shù)椤笨拐鹁葹?,最黃金的72小時現(xiàn)在還剩下21小時。時間越往前推進人們就越能體會到這次救災工作的難度之大,但困難沒能阻止救援隊伍搶救生命的努力。現(xiàn)在各方救援力量都把救人放在了第一位,都在爭分奪秒、全力以赴。整個過程,語氣、語調表達十分得體,關切中充滿著哀思和尊敬。
3.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云南魯?shù)榘l(fā)生地震后,國內主流媒體都高度關注,及時將消息傳播給受眾。以央視為例,8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出一條動態(tài)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8月4日連續(xù)播出【云南魯?shù)?.5級地震】專題,共5條新聞,《地震已造成398人遇難》、《救援晝夜進行 分秒不停搶救生命》、《震區(qū)近日存在5-6級余震可能》、《普京就云南地震向習近平表示哀悼》、《潘基文對地震造成人員傷亡表示悲痛》,此后,每天保證兩條新聞是來自魯?shù)榈淖钚孪?;央視《焦點訪談》8月4讓播出《馳援災區(qū)》、8月5日播出《生命救援》、8月6日播出《為了生命》、8月8日播出《魯?shù)椋喝f斤切糕千里來》等等。
此外,媒體在災難新聞這種悲劇報道中具有敏感的洞察力,避免使用大量沖擊視覺的圖片和視頻,避免傷害到公眾情感,帶來負面影響。在面對生死的時候,現(xiàn)代媒體技術記錄傷亡鏡頭并不難,但是這樣對公眾造成的傷害,不利于問題的建設性解決。
三、關于人文關懷的幾點思考
面對災難新聞,媒體要報道真相,也要影響輿論。筆者認為,將人文關懷貫穿到報道中,是媒體必須履行的責任。新聞報道既記錄不幸也警醒社會,為社會營造一個災難無情人有情的健康氛圍。
1.將人文關懷加入到新聞媒體建設中。新聞媒體是一個強大的文化載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擔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在新聞報道中體現(xiàn)對人的尊重和理解,應該全國媒體都應該遵守和學習的準則。
2.挖掘災難背后的故事。表面化的傷亡數(shù)字和災難程度,讓人們了解真實情況之后,產生悲觀和恐慌。往往在災難背后,卻有很多正能量的人物和事情,可以讓整個社會為之鼓舞。受災人民與災害斗爭的頑強精神,普通人、軍人、社會群體在救援中表現(xiàn)出的崇高品質,都需要加強宣傳和引導。
3.把握真實性和人文關懷的關系。人文關懷也要適度,新聞報道的基本前提是以客觀事實為準,以公正報道為準。過多的“人文關懷”,甚至煽情主義泛濫,扭曲了新聞本身的價值。掩蓋災情的新聞和歌舞升平的新聞都是對受眾的不尊重,偏離了社會主義新聞報道應有的方向。
4.推進新聞傳播的法制建設。法制有利于道德自律,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完備的新聞法,這個勢必會影響到我國傳播事業(yè)發(fā)展。在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媒體必須由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和完備的制度約束能力,才能應對未來各種災難新聞報道,不至于在面對境外媒體的失實報道而陷于被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