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的歷程中,獨立電影是有待考究的部分??v觀美國電影,獨立電影進行得如火如荼,打心底替中國“第六代”導演群體憤憤不平。誠然,好萊塢對“獨立電影”給予了較多的人文關懷,方可在大片壟斷的市場中,求得一方歸宿。筆者欲通過對科恩兄弟獨立電影創(chuàng)作的分析,提煉出為中國青年導演借鑒的思路,尋求獨立電影與大片當道的市場雙贏。
關鍵詞:獨立電影;科恩兄弟;中國電影;青年導演
作者簡介:劉志強,女,生于1989年,山東滕州人,南京藝術學院2012級電影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7-0-02
從七十年代中期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享譽熒幕開始,獨立電影便拉開了火燒般地序幕。從1984年科恩兄弟的第一部電影《血迷宮》在第一屆圣丹斯電影節(jié)獲得最佳電影獎以來,他們就一直在好萊塢堅持獨立制片。自然而然,新鮮事物也便隨著“獨立”應運而生??贫餍值艿摹堆詫m》、《低俗小說》、伍迪·艾倫的《性愛寶典》、索德伯格的《性·謊言·錄像》、到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獨立電影導演作品中帶有的黑暗、暴力、性、精神危機,以及他們戲謔的態(tài)度,形成與好萊塢娛樂片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導演們借助電影營造了復雜多元的影像世界,獨立電影方興未艾。
九十年代之前界定一部電影是否獨立比較直白:“獨立電影的題材視角獨特,經常與日常生活或者社會的現實直接相關;在制片廠體系之外,以程度不等的手工工業(yè)方式制作,由一些不一定是默默無聞但不是明星的演員表演,尤為重要的是,成本低廉?!雹佼斎?,獨立電影在題材、拍攝手法、表達方式上由于受到出資方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較少涉及的范圍,也更能表現出電影制作者的個人特點。謀和新好萊塢導演原初創(chuàng)新性的不復存在,獨立電影在宣揚保守主義價值觀的主流市場下異軍突起也是在所難免的。在技術條件便利、錄像帶市場繁榮和好萊塢美學空間地共同滋養(yǎng)下,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能夠較容易得到融資和發(fā)行,這就是等于市場向獨立導演降低了門檻,使更具自我表達意識的獨立影像作品得以憑借較低的物質條件將推向市場。
科恩兄弟是美國具有代表性的獨立電影導演。他們的電影風格深受好萊塢經典時期類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黑色電影和喜劇電影。喜劇元素來源于無處不在的幽默和那些長相古怪的角色們在獨立電影里,它更多的是一種心酸的幽默,用來作為那些邊緣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精神寄托。這種幽默所造成的情感效果,要么是對他們自身的憐憫,要么就是對那些虛偽的“大人物”的嘲諷。黑色元素則是直接來源于美國電影的佐料,黑色電影的表述的核心是命運的無法掌控。從《血迷宮》開始,這種溫柔、謙遜而又略顯怪異的黑色幽默,便成了科恩兄弟作品的標記?!皩τ谀切┖萌R塢大亨們來說,《巴頓·芬克》中的電影公司老板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金錢至上的態(tài)度使他可以跪下去吻一個編劇的腳,也可以把一個不符合要求的職員一腳踢開,毫無人情味可言” ②。在這之后,科恩兄弟的一系列影片都承襲了《巴頓·芬克》中的黑色幽默風格,藉由這種黑色幽默,科恩兄弟延伸了他們在電影中對金錢、藝術的思考。很少有人會談及,科恩兄弟的《老兄,你在哪里》這部描述三個傻到可以的賊越獄的電影,是改編自史詩《奧德賽》的結晶。在這個故事中,“科恩兄弟對美國歷史和政治進行了隱喻式的探討,追尋著美國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眾心態(tài)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性變遷。在這部影片的結尾,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讓影片本該具有的悲劇色彩最終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天降洪水救出了即將被處死的三個笨賊。這樣看來,科恩兄弟在這里調侃的不僅是好萊塢的老板,而是《圣經》的老板了?!?③當然,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也不乏另外的好萊塢經典元素,驚悚片、西部片、強盜片、歌舞片,甚至動畫片均在其借鑒之列。當然,他們的電影并沒有對經典元素簡單機械地模仿和復制,針對這些元素,他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并賦予這些元素新的意義,從而有所超越。
九十年代,科恩兄弟《低俗小說》的巨大成功攪亂了商業(yè)電影獨霸天下的局勢。此時,獨立電影便以其在藝術與商業(yè)上的雙重成功形成與好萊塢商業(yè)電影分庭抗禮之勢。即“新人+小片”的獨立電影模式成為與“明星+大片”的主流電影模式分庭抗禮的生產方式和市場形態(tài)。好萊塢之所以是好萊塢,有著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的經濟學思維方式。他們處理與獨立電影關系的手段,都體現著文化產品包容性的重要意義:作為電影主流體制的好萊塢大制片公司總是樂于從體制外吸收養(yǎng)分,滋養(yǎng)和壯大自己。扶植業(yè)績好的獨立電影公司以及具有成功潛質的獨立電影項目和創(chuàng)作者更是大制片公司從主流體制外獲益的重要手段。當然,“攻”、“守”相隨相影。獨立電影導演與主流大片制片斗智斗勇、據理力爭,理所當然地,在以“和諧”為目標的電影產業(yè)模式下,他們都選擇了揚長避短、利益互補,實現了“雙贏”。
面對好萊塢的動作,一方面,科恩兄弟為順應好萊塢大制片公司投資的增加,也在做著某些商業(yè)上的妥協。啟用一線明星代替自己固定的演員班底便是一個不小的舉措。在影片風格上,科恩兄弟慣用的兩大電影元素中的“黑色元素”不再有以前那般濃烈,而喜劇元素稍有增強。這些都是科恩兄弟在投資額增加的前提下,為爭取更大的市場而做出的局部性調整。再者,科恩兄弟對其作品的定位保持著相當理性的認識,他們無心投入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懷抱。盡管他們在某時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做過商業(yè)化的探索,但他們并非意在創(chuàng)作商業(yè)性影片,而只是創(chuàng)造拍片資金再循環(huán)的契機,保證日后電影融資方便。這一點,從科恩兄弟拒絕華納執(zhí)導《蝙蝠俠》的行動便能讓人們不言而明??贫餍值艿倪@種不妥協雖然限制了其作品觀眾面的擴大,但其憑借穩(wěn)定的、具有獨特意趣的電影風格,已培養(yǎng)起相對忠實的觀眾群,從而他們的票房價值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
獨立電影判斷的標準不僅在于投資來源,更重要的是獨立精神。獨立電影表現出的不同于主流電影的思想觀念、美學特色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是獨立電影的靈魂。好萊塢的商人們用自己的商業(yè)智慧細分了電影市場,“他們雖然在經濟上獲得了對獨立電影的一定控制權,在藝術上他們并沒有過多地干涉獨立電影的創(chuàng)作,這避免了使獨立電影趨同于大片的趣味 ”④。
與美國電影發(fā)行體制不同,中國獨立電影在國內缺乏銷路和院線。如此青年導演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創(chuàng)作,而是營銷。對于青年導演來說,電影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要在個人表達和滿足觀眾的觀賞快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即使拋開電影工業(yè)的屬性、商業(yè)屬性不談,電影仍是依靠觀眾而生存的。處理好“觀眾的電影”與“自己的電影”之間的關系是國內獨立電影導演取得藝術成就與有利票房的方向標。
賈樟柯曾說過“中國電影需要的是多元的平衡,包括工業(yè)體系和藝術文化價值之間的平衡?!?⑤我認為,青年導演的獨立電影作品應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一定的市場前景和可行性,才能有條件在市場上推廣。電影,對于電影人來說應當是至高無上的、乃至本體的地位,而不是所謂玩“藝術”的濫觴。電影內涵、電影藝術更多的是存在于電影形式內部的創(chuàng)造與升華,青年導演在表達自己個性和形成自己藝術風格的同時,也要尊重電影的類型和電影的商業(yè)規(guī)律?;诖耍袊娪笆袌龆〞?chuàng)造屬于自己市場特色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外國電影史》,張巍.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2]《美國獨立電影管窺:黑色幽默以及思想之痛》,圖賓根木匠.《看電影》雜志,總第265期
[3]《獨立電影與好萊塢》.林聽雨.《電影新作》雜志,2006年9月30日
[4]《獨立電影與好萊塢》.林聽雨.《電影新作》雜志,2006年9月30日
[5]《外省人的精神坐標》.饒曙光.《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9月17日
[6]綜合借鑒:《電影藝術詞典》王心語、王志敏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