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艾米莉·迪金森的詩歌《因為我不能為死亡停留》,討論最多的問題是語調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本文認為,迪金森通過意象、結構、措辭和節(jié)奏,在詩歌里傳達出悲觀主義思想。
關鍵詞:迪金森 ;《因為我不能為死亡停留》; 語調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7-0-01
艾米莉·迪金森的死亡詩中,詩人通過詩中說話者的所感所觸,有的刻畫一個死亡場景,有的描述一次死亡過程,有的抒發(fā)對死者的懷念。很大一部分死亡詩是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描述詩中說話人自身對死亡的體驗、思考和想象,如第712首《因為我不能為死亡停留》。
這首夢幻般的詩歌描寫了一位女子坐上了停下來等待她的、名叫“死亡”的紳士的馬車,隨行的還有“永生”。他們緩慢地行走,女子被紳士的溫文爾雅所吸引,放棄了工作和閑暇。他們穿過孩子們課間休息的校園,越過成熟的莊稼地,經歷了夕陽西下的景色。這時她感覺到晚間寒冷的露水,想起了自己薄如蟬翼的衣衫。他們最后停在一所房子前,這間房子只不過是地面上的一個凸起,房頂隱約可見,房檐埋在土里(暗喻墳墓)。從那時以后,幾個世紀如一眨眼就過去了,女子才第一次發(fā)現馬車是駛向永恒的。
讀者普遍認為,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艾米莉·迪金森的死亡觀,即平靜地接受死亡,人類的心靈也就獲得了永生。但與詩人其他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不同的是,這首詩將死亡和永生人格化,尤其是迪金森在詩中將死神比喻成一位溫文爾雅的紳士,一反傳統(tǒng)意義上死亡的可憎面目。
詩歌前半部分(前三節(jié))的調子似乎是樂觀的。女敘事者似乎感覺到和死亡有一種特別而溫暖的關系,甚而至于將死亡視作自己的新郎。他乘坐四輪馬車而來,“和善的”為她停留,將她載入車內,徐徐而馳。她似乎收起童年的一切(她的 “勞作”和 “休閑”),來回應他的“禮讓”(7-8行)。她象征性的和他進行生命之旅,如同死亡是她的愛人一般。她的馬車經過學園的孩童(青春),“經過注目凝視的稻谷的田地”(成熟),和“落日”(老年)。她的薄薄的或許是白色的服飾(薄紗的衣裳,絹網的披肩)進一步表明這種婚姻關系??傊?,前三節(jié),敘述者似乎對她和死亡的關系感到舒適。她覺得死亡是友好、仁慈的伙伴。她對死亡帶她去向何處持樂觀態(tài)度。
然而,語調的轉換在第四節(jié)的第一行:“Or rather--he passed us – ”。有幾處暗示了這種轉換。其一是失去動力,她是被影響的,落日反作用于她身上,落日經過她而去。太陽在傳統(tǒng)意義上表征生命,落日表征死亡,這就意味著敘述著現在已經死亡。其二是節(jié)奏的變化。在這之前,節(jié)奏一直是規(guī)則的抑揚格,幾乎是一首單調的歌。但是,第四節(jié)第一行完全偏離了這種模式,就好像規(guī)律的心跳被急忙擾亂。此行的后半部,迪金森用一個揚揚格(一音步兩重讀音節(jié))取代兩個抑揚格音步。結果,最后三個用破折號隔開的詞,都有了重讀:“ˇOr rather--he passed Us –”, 就好像某事戛然而止,敘述者不再確信她將往何方。
將這種突然停止和敘述者的死亡聯系起來,似乎是很合邏輯的,但是更應該和敘述者的語氣變化聯系起來。此行之后,敘述者感到一陣發(fā)涼。斜陽下山(她已死),作為結婚的禮服,也不再溫暖她。她的衣裳“僅僅”是薄紗的,她的披肩也“僅僅”是絹網。死亡的寒意在她現在棲息之地—墳墓—進一步凸顯。
最后一節(jié),敘述者告訴我們,盡管幾個世紀已經過去它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有人認為最后一節(jié)的語調是樂觀的,因為敘述者是朝向“永恒”,而且世俗意義上時間飛速離她而去。但是,本節(jié)或許暗含諷刺和悲觀語調。第一節(jié)末尾,敘述者說馬車載著她、死亡和不朽。在最后一節(jié),她“猜測”馬群是朝向“永恒的”。敘述者看到了immortality不朽和eternity永恒兩個概念之間的不同。根據牛津英語詞典,immortal意為“deathless,undying,”“l(fā)iving forever,”,“pertaining to immortal beings or immortality.”根據定義,歷史的引用都把“immotal”等同于死后的生活,尤其是“天堂”的生活。“eternity”不一定含有以上意思。Eternity只是“infinite or unending time;used euphemistically to refer to death.” 即使人已死,永恒也能存在。這個詞也能表達對于“something that seems to be going on forever”的一種疲倦和厭惡。因而,“immortality”比“eternity”表述更加樂觀。另外一個細微區(qū)別體現在“surmise”上。OED定義,“surmise”意為“to form a notion that the thing in question may be so, on slight grounds or without proof; to infer conjecturally.”因此,敘述者并不確信她在何方;她過去和現在僅能猜測。最后一節(jié)可能說明,她死之后,敘述者猜測(“surmised”),死亡帶她不是朝向不朽而是永恒。這種發(fā)現是令人痛苦的,雖然幾個世紀已經過去,但是它們仿佛還不到一天那么長。
到了詩歌的結尾處,我們得知,敘述者是帶著悲傷的語調講述她的離開人世。盡管死亡之前,她認為死神是和藹的,但是現在她感到寒冷,衣衫不足御寒。她也是孤獨的,而且滿是懷疑和不確定。她或許最終獲得“不朽“,但也許她僅僅獲得荒涼、冰冷的“永恒(死亡)”荒漠。
參考文獻:
[1]Dickinson,Emily.“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ack Bay Books, 1976.
[2] “Eternal.”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p,1989.
“Immortal.” OED
“Surmise.” O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