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其今后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重點培養(yǎng)小學生主動識字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自覺積累和積極運用語言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作者簡介:黃羽琴(1988-),女,湖南人,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012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2
葉圣陶先生從教育本質的高度,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出概述:“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彼J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是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并且指出,“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yǎng)成多少習慣的意思”,“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越強?!狈e極的學習態(tài)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活動中鞏固下來的行為定式。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將產生積極的影響。[1]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其今后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重點培養(yǎng)以下語文學習的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習慣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大量識字非常重要。識字活動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一方面要根據兒童心理規(guī)律,依照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讓兒童用自己感興趣的方法識字。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在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中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展識字途徑,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積累學習語文的后勁。具體來說,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讓學生掌握造字規(guī)律。學生掌握了造字規(guī)律后,自己就可以主動的認字,提高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如一年級學生在學完拼音后,識字(一)中就安排了“象形字”的學習,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漢字的趣味性。在識字(一)下的前四個“語文園地”中,安排了“我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學漢字的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等。其實,這當中最多的是“形聲字”。當學生明白了“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聲的特點后,學漢字就顯得駕輕就熟了。通過掌握造字規(guī)律,加上老師在學習中的引導,學生漸漸就養(yǎng)成了主動識字的好習慣。
2.讓學生學會區(qū)分形近字。教師可以通過編兒歌幫助學生區(qū)分形近字。大量識字能讓學生盡早閱讀,但也造成了形近字容易混淆的弊端。所以,初次讓學生與這些形近字見面,不能混在一起比較,可以編兒歌加深對字形的印象,等到鞏固時再做比較。如著(羊目著)、看(手目看)、春(三人同日找春天);拔(拔個蘿卜靠朋友)、撥(魚兒撥水發(fā)出聲)。掌握了識字方法,,學生就能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認識、鞏固更多的字,為閱讀打下基礎,為寫作添磚加瓦。當學生掌握了以上所說的識字技巧后,加上老師的適當引導,日積月累,學生自然而然的培養(yǎng)起了主動識字的好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基礎。
1.書寫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低年級的學生處在習字的初始階段,執(zhí)筆、坐姿、放本子、保持適度的距離等都要有相應的規(guī)矩。[2]這些規(guī)矩老師在剛剛入學時必須強調和重復的告訴學生,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印象,并主動的落實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中去。老師必須要求學生認真地一筆一畫地把字寫工整、規(guī)范、美觀,觀臨字貼的用筆風格、間架結構,如此要求下來,學生在不斷的強化練習中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寫字態(tài)度。老師的書寫示范引導一定要到位,因為學生開始時是依葫蘆畫,學生是跟著老師走的,所以老師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如果老師自己的書寫態(tài)度都存在問題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態(tài)度。只有老師每次都抱著非常認真的態(tài)度書寫,這樣學生才會被老師的態(tài)度所感染,久而久之良好的態(tài)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這對于認真的書寫的習慣非常有幫助。
三、培養(yǎng)學生自覺積累的習慣
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地在學習和生活中積累語言。不光要積累知識技能、語言材料,還要有對生活的感知理解、品味和領悟。其實,學生平時說的寫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積累。離開了積累,說、寫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梢姡獙W好語文必須強調“知識積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培養(yǎng)。
1.在閱讀中積累。這里所說的閱讀,不僅僅指語文課上的閱讀,也不等同于語文課文的學習,還包括大量課外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善于憑借教材,讓學生閱讀后,找出好詞句加強理解,升華情感,在自讀中感悟文詞之美用詞之妙。但只從課內閱讀中積累,對小學生還遠遠不夠,因此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但是要想從中收到實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用心去讀,讀中有悟,留心景物描寫的特點。如中國古典名著中對各色人物的描寫淋漓盡致,孫悟空、宋江、曹操、王熙鳳等個個躍然紙上,活靈活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更是銜接有序,特定環(huán)境的情境描寫更是引人入勝,耳目一新。而國外作品巴爾扎克、莫泊桑、契訶夫、馬克吐溫、高爾基等對人物刻畫更是入木三分,文詞優(yōu)美堪稱我們的楷模。除了讀,還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定期在全班交流。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開始養(yǎng)成自覺的積累的習慣了。
2.在生活中積累。我們常常說“功夫在平時”,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注意平時的積累沉淀。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如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和父母聊天、和同學玩耍、觀察街頭廣告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哪怕只有寫一句話也是收獲,長此以往就會養(yǎng)成習慣,產生積極性。同時要求學生觀察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如學?;顒踊騽趧印⒔诸^見聞、公交車上、放學路上、登山等,在事件過后能總結經歷,細心感受,適當加一些聯(lián)想等也是積累的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會慢慢形成自覺積累的好習慣。
四、培養(yǎng)學生積極運用的習慣
語文源于生活,又廣泛用于生活。上面講到了培養(yǎng)學生自覺地積累語文素材,積累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積極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習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語文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貼近生活,用語文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化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比如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廣告語,并說出喜歡的原因,這里面就運用到了語文的思維。也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寫信,寫信給父母、兄妹,寫贈言給好朋友,寫對聯(lián)貼在家里面,參加學校的活動,進行口語交際、上臺講演等等,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當一種知識多加練習才會成為一種能力,成為一種習慣。老師應從小事培養(yǎng)起學生積極運用語文的習慣。劉正國先生曾說:“語文是天然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p>
學生的實際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寶貴資源,所以語文應回歸生活。劉正國先生在“語文回歸生活”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明顯效果。[3]例如:語文課上,
教師:請學生用“甚至”這個詞語造個句。
學生積極的思考后,一生:教室里真靜,甚至連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見。
師:沒錯,這句子很經典,但我很小時候就聽說了。
生:老師,我來改改。于是說道:教室里太靜了,甚至連同學們思考問題時大腦磁盤的運作聲都能聽見。
師:不錯。這句子不但夸張地說出了教室的靜,同時還說出了同學們的認真程度。[5]
以上語文語言應用教學的例子告訴我們把握語言應用的基點,立足對的,尋求好的,激發(fā)精彩的,語文的應用才會如源頭之活水,彰顯生動的活力。老師要教育學生將自己積累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去。這就是語文的真諦,我們只有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社會,走入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多和學生講解運用積累到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案例中學生會慢慢養(yǎng)成自覺運用得好習慣。
小學階段,孩子都是比較的單純的,如同一張白紙,老師說什么他們就學什么,所以這是養(yǎng)成習慣最關鍵的時候,老師要細心地將良好的學習習慣潛隱默化的灌輸給學生,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播種了一種行為,便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了一種習慣,便會收獲一份品德;播種了一份品德,便會有產生一種命運。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筆者相信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影響一生。所以老師要在小學生剛剛起步的時候將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起來,對于其今后的人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云曉.張梅玲.兒童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M].北京出版社2004.
[2]曹興.學習習慣決定學習成績.金城出版社.2005
[3]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黃明祥.小學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