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中國和其他華人地區(qū)通行的圣經(jīng)中文譯本有近十種,其中最受歡迎的當數(shù)和合本圣經(jīng),已被基督教視為權威。近年馮象先生對舊約《創(chuàng)世記》進行了重譯,并指出了和合本圣經(jīng)的眾多不足之處。對此,有人贊賞馮象的譯本,而有人則堅持和合本為最佳中文譯本。筆者就幾方面對《創(chuàng)世記》兩個版本進行了比較和探究。
關鍵詞:《創(chuàng)世記》;馮象譯本;和合本;探究;不同
作者簡介:宋遠華(1987.1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2
一、兩個版本翻譯的背景和目的
和合本:1890年,在中國的傳教士為了方便中國信徒閱讀圣經(jīng),在上海舉行了傳教士大會,決定分別就深文理、淺文理及官話三種和合譯本的工作成立三個翻譯委員會,將南北兩部官話圣經(jīng)合并,加以改良,并以1885年版的《修訂標準版圣經(jīng)》(English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為藍本進行翻譯。1919年《官話和合譯本》正式出版,從此就成了現(xiàn)今大多數(shù)華語教會采用的和合本圣經(jīng)。和合本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翻譯著作,對中國白話文的普及和發(fā)展都起了很大影響。
馮象版:馮象翻譯的《創(chuàng)世記》所依據(jù)的版本為德國斯圖加特版Kittel-Kahle-Elliger-Rudolph傳統(tǒng)本希伯來語《圣經(jīng)》(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第五版,1997),同時參考了希臘語七十士本和圣杰羅姆拉丁語通行本,以及英語欽定本、法語圣城本、德語路德本、猶太社本等經(jīng)典西語譯本等(馮象,2012)。
二、翻譯策略和風格
(一)翻譯策略
和合本的譯者們在翻譯的時候基本采用直譯和異化手法,即“強迫”讀者去了解圣經(jīng)本身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屈就譯入語使用者的思想和表達習慣,如在遇到暗喻時盡量直譯。圣經(jīng)文本學者及英文新修訂標準版(NRSV)譯委主席Bruce Metzger將這種翻譯策略稱為“盡可能直譯,必要時意譯(as literal as possible, as free as necessary)”。和合本的譯者們認為圣經(jīng)是上帝的話語,因此把忠實作為十分重要的原則,這符合Newmark對Buhler(2001:39)的語言功能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語言功能理論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和呼喚功能文本三大類,并指出圣經(jīng)屬于典型的表達功能文本,強調忠實的語義翻譯法(semantic translation)。
直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但直譯除忠實原文之外,還有幾點優(yōu)勢:體現(xiàn)圣經(jīng)的歷史感;體現(xiàn)獨特的圣經(jīng)語言(biblical language);能豐富漢語語言,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代罪羔羊”。
馮象的譯文一方面通過夾注對經(jīng)文進行解釋,以力求忠實,另一方面又進行歸化(如“老爺”“媳婦”“本官”),再附上“故事新編”把關于圣經(jīng)的各種故事傳說和資料(如偽經(jīng)和經(jīng)義串解)編了成故事供讀者參閱。
(二)翻譯目的和風格
兩譯本翻譯目的不同導致翻譯風格不同。和合本以沉穩(wěn)、樸素的譯風敘述了上帝創(chuàng)世造人、人類犯罪墮落、洪水滅世以及亞當后代生平等驚心動魄的故事,與其說是在講故事,倒不如說是在以平靜的心態(tài)在敘寫一段歷史。馮象則從一個學者和非信徒的角度去理解和詮釋圣經(jīng),注重從學術和文學角度去進行翻譯,講究譯文生動流暢,采用歸化手法較多。因此我們在讀他的譯本的時候則感覺這是一部神話傳奇故事。如《創(chuàng)世記》(本文所列經(jīng)節(jié)均為《創(chuàng)世記》中的內容,故以下不再標出)中:
3:3:免得你們死(和合本,以下省去)——否則你們一定死掉?。T象版,以下省去)
3:3:你們不一定會死——不會吧,你們怎么會死!
21:11: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獊啿笔譃殡y:“婢女的小子也是親骨肉哇!”
23:14:我主請聽——老爺太客氣了!
33:15:雅各說:“何必呢?只要我在主眼前蒙恩就是了?!薄挥貌挥?!雅各連忙說:大人太客氣了!
29:4:弟兄們,你們是哪里來的?——喂,兄弟!打哪來的呀?
29:17:拉結卻生得美貌俊秀——拉結卻生得身材窈窕、容光煥發(fā)。
38:24:你的兒婦他瑪做了妓女,且因行淫有了身孕——你家媳婦塔瑪在外頭勾搭漢子,把肚皮都弄大了呢!
44:15:“你們作的是什么事呢?你們豈不知像我這樣的人必能占卜嗎?”——你們忘了,本官會占星神算。
馮象對和合本的翻譯手法和風格基本持批評態(tài)度。他在《圣經(jīng)·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馮象訪談錄》中評價和合本圣經(jīng)為“它用了一種非常做作、即使在當時也沒有人這么說話的所謂‘白話’,大概是受傳教士的影響吧,我叫它‘洋涇浜中文’?!比欢?,高峰楓在《譯經(jīng)·釋經(jīng)·尊經(jīng)——評馮象〈創(chuàng)世記傳說與譯注〉》中說:“依照現(xiàn)在的標準,和合本的一些用語的確有些佶屈聱牙,不合當今語言習慣。但若說是洋徑洪,我卻不以為然?!?jīng)’不同于尋常文字,若每一處都文從字順,像武俠小說那樣雅俗共賞,那只能算是人言,而非圣言?!?/p>
筆者認為,有人認為和合本讀起來有些佶屈聱牙的原因有:一,譯者強調字句必須忠於原文,盡量做到內容和形式上的對等(Nida,1969:12),盡量不加入個人的理解和意愿。二,20世紀初在翻譯和合本的時候,雖然采用白話文,但沒有完全擺脫古文言文的影響,字句中無意中會帶有文言文的痕跡;三,從20世紀初到現(xiàn)在的21世紀,白話文已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演變,因此和合本的白話文跟現(xiàn)在的白話文肯定有所不同;四,和合本是傳教士組織翻譯的,有些字句可能會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基督教稱圣經(jīng)是上帝默示人寫出來的,如此說來上帝應該是這本書的真正作者,從至高無上者的角度來考慮,他的話應該是沉穩(wěn)、平和、冷靜的,這樣更符合他的角色、地位和身份。和合本的譯風恰恰符合這一點。而馮象則翻譯得相對來說不那么“穩(wěn)重”,過于繪聲繪色,“人為”的色彩濃重。筆者認為,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故事,如果由上帝來敘述,就應該是和合本那樣的;如果是人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來敘述的話,就很容易重視故事的生動性,而忽略敘事的沉穩(wěn)性。
美國學者奧特(Robert Alter)曾在《創(chuàng)世記》的新譯中批評人們不自覺地依賴“語言習慣”。眾多現(xiàn)代英譯本往往自詡譯文生動流暢,讓現(xiàn)代讀者能毫不費力地閱讀圣經(jīng)。但奧特指出最通順、最流暢的譯本恰恰是最不得原文精髓的,這些譯文為了屈就當代讀者的語言趣味,犧牲了原文的節(jié)奏和神韻。經(jīng)書的遣詞造句、節(jié)奏韻律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而是經(jīng)文主旨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時不可為了俯就譯入語而過度苛求譯文的流暢性,否則就覆蓋了原文的很多信息,失去了忠實的本質。
三、注釋
和合本《創(chuàng)世記》里的注釋,采用跟NRSV版本(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基本一致的方法,主要使用了插注。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50章內插注共69處(包括小標題后的插注),并且十分簡短,一般在十個字以內。如《創(chuàng)世記》第4章1節(jié)里的“生了該隱(就是‘得’的意思)”;第35章7節(jié)的“伊勒伯特利(就是‘伯特利’之神的意思)”。
另外,和合本除了少量插注外,在《附錄》里的《名詞淺注》還對正文里面的一些詞進行了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如對正文里出現(xiàn)的“風茄”、“基路伯”、“割禮”、“罪”、“蛾摩拉”等進行了解釋。
馮象版的插注較和合本多得多,有的還很長。筆者認為,這樣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經(jīng)文的了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譯文的流暢性,給讀者閱造成一定障礙。另外,目前圣經(jīng)的主要受眾是基督徒,而中國有許多基督徒是上了年紀,且受教育程度不高,注釋中大量引用的外文,對在幫助其理解方面幫助不大;但對受教育程度較高或潛心研究圣經(jīng)的讀者可能會有一定幫助。如2:4:“上帝耶和華造天地之初,圣名在經(jīng)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YHWH,讀作yahweh。通說此名源于古希伯來語詞根hwh,本義是/在/有/生,《出埃及記》3:14注。”
四、人名和地名的譯法
和合本對人名地名的譯法采用音譯,個別后面附有注釋。如16:11節(jié)對“以實瑪利”作了解釋:“就是‘神聽見’的意思”;19:22節(jié)對“瑣鉺”的注解:“就是‘小’的意思”,等等。
馮象版對人名地名的譯法除約定俗成的音譯外,還采用了:
1.意譯:如:
14:18:“撒冷城的義王”(和合本譯為“撒冷王麥基洗德”)
20:2:基拉耳的“我父王”(和合本音譯為“基拉耳王亞米比勒”)
⒉ 音譯+注解,如:
2:8:伊甸(eden),本意豐美;
2:13:古實全境,kush,埃及以南,今蘇丹、埃塞俄比亞、也門一帶。
⒊ 注重詞義與文內信息的搭配,在原意基礎上再造,如:
25:1香娘qeturah,后裔據(jù)西阿拉伯‘香料之路’,故名(和合本音譯為基土拉)25:30:紅哥’edom,雙關諧音,出生時皮膚通紅(’admoni),又喝了紅呼呼的豆羹(’adom)(和合本為“以東”)
4. 結合人物特征音譯,將之浪漫化。如:11:29 哈郎、蜜佳、姨佳(和合本分別譯為“哈蘭”、“密迦”、“亦迦”)
關于外國人名和地名譯成漢語,目前國內大多采用的是音譯法。雖然許多英語國家的人名含有意義,但翻譯成漢語時皆是按音譯。因此如果按照這個原則,將人名地名意譯似乎不妥。但音譯的缺點就是屏蔽了原文的部分內容,所以筆者認為人名地名按音譯,后加注釋比較好。
五、實驗調查
為了了解大眾對這兩個版本的看法,筆者做了一次小型調查問卷,即各摘出和合本與馮象譯本的部分對照譯文,以30個基督徒和30個非基督徒為調查對象,設計了11個選擇題,和若干道問答題。結果顯示,90%以上的基督徒(信仰年數(shù)大多為五年以上)表示他們更喜歡和合本,認為和合本不難理解,并覺得馮象譯本不像圣經(jīng)。個別信仰年數(shù)較短(五年以下)的基督徒認為馮象版也很好。有的基督徒在問卷上標注:“圣靈啟示,凡信者不難,因神是全能?!痹诜腔酵绞茉L者中,大部分人都認為馮象版很有趣,比圣經(jīng)容易懂,但仍有一半人認為還是和合本更像圣經(jīng),馮象版像小說。由此可見,和合本的權威地位在目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將不會改變。
六、總結
最后,筆者以為,馮象譯本的確有其出彩之處,采用了現(xiàn)代白話文,對譯文加注,敘事生動流暢,使讀者得更易理解,給人眼前一亮;其插注對讀者也有一定幫助。和合本雖不盡完美,但其整體上符合圣經(jīng)作為“經(jīng)”應當具有的體態(tài)和風韻,其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動搖。圣經(jīng)文化博大精深,筆者以為在翻譯時不應過分讓經(jīng)文遷就己意,過分歸化,過分強調文學性和敘述的生動性;而應適當?shù)厣钊朐镜囊馓N,使讀者在讀經(jīng)時能夠將小我安放在經(jīng)文的博大空間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圣經(jīng)的各層奧妙深意,達到讀經(jī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ly Bible: Th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Nida,Eugen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 Brill,1969.
[3]Robert(translator). The Book of Genesis, New York: W.W. Norton, 2009.
[4]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馮象.《<創(chuàng)世記>傳說與譯注(修訂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4
[6]馮象,向繼東.《圣經(jīng)·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馮象象訪談錄》.[J]《博覽群書》, 2005年02期.
[7]高峰楓.《譯經(jīng)·釋經(jīng)·尊經(jīng)——評馮象<創(chuàng)世紀傳說與譯注>》.[J]《書城》,2004年12期.
[8]馬樂梅.《漢語圣經(jīng)和合本的翻譯策略——兼論和合本的廢與存》. 國外外語教學(FLTA),2006年第4期.
[9]許牧世,《經(jīng)與譯經(jīng)》,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