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為新片接受訪談,提及早年演完劇集《圍城》后一度自感浮躁,拜訪學者錢鐘書后,忽覺自己“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一下引來不少人應和、自媒體轉載和稱道。
看完那篇報道,總覺得不少喝彩聲來自誤讀和刻意曲解。陳的本意,肯定不是想說“藝人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這跟他的原話比,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陳想說的恐怕更多還是修身和自律上的心得——不能浮躁,要沉靜,能時刻反思自己……這樣的心得,倒恰恰表明了:一個清醒的藝人,有時與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兩者在精神基本層面的距離并不會太遠。
不管過往“知識分子”這個稱謂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也不管今天網(wǎng)上“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稱謂是多么地令人覺得作態(tài)。一個好演員,除了在內(nèi)心沉靜上,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有些相通外,其他方面的差異性還是顯而易見的。藝人畢竟是吃開口飯的,許多時候還要加上舞臺肢體夸張、甚至迎合觀眾在媒體前的作態(tài)(接受訪談往大里說也在其中)。而知識分子通常都是靠腦子和文字安身立命的——靠在電視臺搞講座出名畢竟是極個別現(xiàn)象。知識分子不能在學識和生活中表演,演員如果只沉浸于思考而不采取夸大式地演繹,那他的職業(yè)之路有可能只會愈走愈窄。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藝人既是演員、又是藝術家,同時還是知識分子——比如早年的卓別林,比如既當演員又寫小說的烏斯蒂諾夫(當年在《尼羅河上的慘案》和《陽光下的罪惡》里演過比利時大偵探波洛),又比如在眼下讀書界擁有一些“忠粉”的集民謠歌手、詩人、小說家為一身的羅納德·科恩,還有大家一直在起哄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但這些藝人中的翹楚,其精神境界顯然早已不僅僅局束于演藝行業(yè),他們屬于打通了演藝與人文的極少數(shù)人。這樣的人,演藝界注定不會太多,太多了也就不是演藝界了。
聲色犬馬其外,辛酸糾結其內(nèi),心緒在歲月與命運的峰與谷之間沉浮,這才是藝人的生涯。在這樣的生涯中,能小心翼翼守住自己的一份鎮(zhèn)定,已經(jīng)是極難得了。話說回來,無論中外,知識分子的人生,除了沒有“聲色犬馬”這四個字之外,別的倒也確實跟藝人們差不太多。聰明的藝人,倘以此自認為是“知識分子”之一員,也勉強說得過去。不過,說得過去,并不代表可以憑此自負,甚至傲視眾生。就像前幾年一部票房大賣卻格調(diào)可疑、毫無善惡是非的片子,導演和媒體一起號稱“站著就把錢掙了”,那副窮怕了終于翻身的嘴臉,實在是市井味道十足。
演藝乃至整個文藝領域的事情,重要的不是有多少知識分子,或“向往做知識分子”的人,而是大家要盡可能明善惡、有自律,這樣拍出的作品才不至于太“渣”,觀眾才不至于唾棄表演者,進而天真、簡單化地去鄙夷整個行業(yè)。做得到嗎?都別忙著給別人點“贊”,先自己咬牙努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