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從情感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實現(xiàn)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情感教育 " 社會文化教育 " 品德教育 " 英語
教學目標
我校是一所職業(yè)學校,與所有職業(yè)學校一樣,我校學生的素質普遍不高,英語知識運用能力較差。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我校教學改革落到實處呢?筆者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我校的英語教學法,以期與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情感教育
教師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才能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其中,情感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正所謂“寓教于樂”收獲多。
在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采用學生喜愛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學生對唱歌感興趣,筆者就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愛聽的英文歌曲,然后讓他們找出歌詞,再利用課堂時間教學生唱英語歌曲。學生對此興致很高,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學會了不少英文歌曲,也潛移默化地了解了一些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
語言學習最大的難點是語法,其枯燥的內(nèi)容很難令學生產(chǎn)生興趣,教師只有另辟蹊徑,如在教學語法知識時,筆者常采用口訣歸納法,或稱順口溜歸納法,給枯燥、龐雜的語法知識賦予音韻。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或口訣極具聯(lián)想性和概括性。事實證明它非常有效,且深受學生的喜愛。
二、社會文化教育
學習英語,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經(jīng)濟、科技等各方面內(nèi)容,教師不妨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教材,既向學生講授語言知識,又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新教材中有幾篇課文介紹了英國、愛爾蘭、加拿大等國家的情況。其中,有些知識是學生所熟悉的,如地理位置;有些知識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如風俗、習慣等。這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方面入手,先以小組為單位,布置收集資料的小組任務,然后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小組競賽的形式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
三、品德教育
教師的職責是“教”與“育”,除了教授學生基礎知識以外,還肩負著將學生教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但是,單調(diào)乏味的說教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熏陶呢?
如新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的黑人為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的內(nèi)容,以及介紹男女不平等的情況。遇到類似材料時,筆者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然后解釋問題存在的原因。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主得出結論:不僅世界各國、各民族要平等,而且男女要平等,這樣才能使世界和平,從而把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融入教學中。
另外,筆者還為學生補充了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材料,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2008年5月12日,對許多人來說,是災難發(fā)生的日子,它意味著死亡、傷痛以及天崩地裂的毀滅,意味著靈魂的震撼與恐懼。很多學生看到地震的報道而痛哭流涕。筆者告訴學生,這一切是人力不能改變的。面對困境,我們別無選擇,對大自然的脈動與無常,作為它的子民——人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但接受并不意味著屈服,我們要在困難面前高昂起頭。所以,從5月12號起,筆者每天都會報道地震最新傷亡人數(shù)、求援進展、英雄人物、英雄事跡以及堰塞湖的排解情況。學生每天都期待得到最新消息,傷亡數(shù)字讓他們落淚,可頑強的生命和感人的英雄事跡更讓他們振奮,他們呼喊著:“中國,加油!”
真正的英語教育,就是將各方內(nèi)容以各種形式滲透到英語課堂當中,滲透到學生心靈的深處,使學生既學到知識,提高英語水平,又受到教育,真正實現(xiàn)英語課堂的教學目標,落實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