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人扛著一架梯子想進城??墒?,到了城門前,那人發(fā)愁了:梯子豎著,它的高度超過了門洞;梯子橫著,它的長度也超過門洞。就這樣,他橫豎進不了城,怎么辦呢?他急得團團轉。后來,有人告訴他,應該將梯子鋸短。那人依計行事,這才進了城。仔細想一想,這個故事蘊含了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減法思維。作為一名教師,也可以用“減法思維”來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適當減少教學目標的量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堂上,如果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過多、過高,是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甚至有的教師去學科化,根本無法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不利于顯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筆者提出運用減法思維,設計有效教學目標的策略。
減少教學目標的量,僅僅是“表”,實現(xiàn)有效課堂的質才是“實”,其目的是搭建學習的自主平臺,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如在《匆匆》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僅列出一個教學目標,即理解作者具體描寫“日子匆匆過去”的句子,從中懂得時間的寶貴。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日子匆匆過去”的句子,然后再讓學生自主探討“日子為什么會從水盆里過去”“從飯碗里過去”,從而實現(xiàn)了有效課堂的精準定位。
二、提高課堂作業(yè)的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摒棄“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形式,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完成作業(yè),使得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有效結合起來,師生雙方又能及時溝通意見。這樣一來,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明顯下降,課堂效率有所提高,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消除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在設計作業(yè)時,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從作業(yè)中體會到經(jīng)過思考獲得的成就和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不再把作業(yè)當成負擔,不再把作業(yè)當成苦于交差的被動式勞動。如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筆者沒有布置簡單和重復的抄寫作業(yè),而是因材施教。挑選一些相關聯(lián)的詞語,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進行寫話訓練,而且即使是同一題型的訓練,筆者也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冬天》一課的識字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運用寒流、北風、大雪、臘梅、翠竹、蒼松、螞蟻、刺猬、蟒蛇、滑雪、溜冰、跳繩這些與冬天有關的詞語寫出一段話。有的學生這樣寫道:“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吹著,隨著寒流的襲來,一場大雪從天而降。臘梅花迎著風雪勇敢地開放,翠竹和蒼松也不怕寒冷,還是那么翠綠、挺拔。螞蟻很怕冷,早就躲到洞里過冬了,刺猬和蟒蛇也開始冬眠了。我們不怕寒冷,有的人在滑雪,有的人在溜冰,有的人在跳繩,大家玩得高興極了?!惫P者在班上朗讀了學生所寫的優(yōu)秀句子,并與學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在交流和評議中,學生不僅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實現(xiàn)了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教學目的,而且鍛煉了聽的能力,提高了字、詞、句的運用能力,為今后的作文教學做好鋪墊。
三、少點批評,多些幽默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讓他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里集中注意力確實不容易。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開展小組活動。誰知,課堂亂成了一鍋粥。這時,筆者靈機一動,拍著手在教室里走了一圈,邊走邊說:“小嘴巴,大嘴巴。小嘴巴美得似櫻桃,大嘴巴丑得像青蛙;小嘴巴悄悄不說話,大嘴巴一直呱呱呱。我們大家看一看,誰是可愛小嘴巴,誰是丑陋大嘴巴。”開玩笑的順口溜頓時起到了效果,學生們都抿著嘴笑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教室里立刻安靜了下來。就這樣,筆者輕松地掌控了課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可見幽默的教學語言的魅力。
以上是筆者對運用減法思維在構建有效課堂模式的三點建議。在教學中,減法思維往往比加法思維更有效,它意味著教師要輕松上陣,另辟蹊徑,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白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