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輸出是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減少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誤讀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不斷地創(chuàng)新文化輸出的形式和內容,但是我國的文化輸出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從文化輸出需處理的三個問題入手,探討了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下,我國文化輸出如何找到一條出路。
關鍵詞:文化強國 文化輸出 問題
中國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發(fā)展而形成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內涵,是中國人民歷經磨難卻始終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思想源泉。
當前,中國文化正逐步走入國際視野,文化輸出的呼聲越來越高。文化輸出是指一個國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主動而有意識地將其傳統(tǒng)的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輸出就是輸出一個國家的思想觀念和國家形象。為了更好地輸出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還需要處理好三個問題。
一、處理好輸出什么和怎樣輸出的問題
文化輸出的內容決定了文化輸出的成敗,也決定了宣傳國家形象的好壞,其本質是傳遞真實、全面的中國文化,獲得公平的話語權。我國也曾輸出過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但不可否認,我們輸出的一些文化產品是為了迎合西方消費者的狹隘需要,販賣中國文化丑陋、落后的東西。這些東西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形象以及中國的國家形象,更損害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整體形象。在我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們的文化輸出不再是為了輸出而輸出,要特別注意文化產品的質量,應該輸出一些代表國家形象,并對人類文明和人類健康發(fā)展有價值的東西,要摒棄借鑒、抄襲西方的一些創(chuàng)作文化產品的做法,創(chuàng)作應以中國文化為根基、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實際。通過作品,加強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減少誤讀,甚至歪曲中國文化的現象,增進東西方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二、處理好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積淀了厚重的文化,這些文化因子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待人處世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曾預言:“人類要在21世紀存活下去,必須回到孔子時代,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在快餐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力有所削弱。因此,在發(fā)展中傳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所需要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文化的傳承主要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即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秀文化因子,剔除其中的糟粕。傳承是發(fā)揮中國文化魅力的基礎,創(chuàng)新則是賦予中國文化持久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即使中國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也必須切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充分了解和分析輸出地的人文特點和受眾可以接受的文化傳播方式,才能體現時代性的原創(chuàng)觀念,創(chuàng)作出具有現代化思想的文化產品。
三、處理好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關系的問題
中華民族歷來充分認同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也成為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力量源泉。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正是中華民族既保持了自己的文化本色,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堅持拿來主義與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面對西方文化輸出和價值觀念的滲透,中華民族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形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和著眼未來的文化格局。
當然,中華民族也經歷過封閉、保守的年代,嘗過閉關鎖國的苦果,但是開放和包容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歷史也告訴我們,文化開放程度越高的朝代,經濟成就也越突出,所以我們要盡量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當然,外來文化中也有一些宣傳腐朽落后的資本主義或封建文化,它們勢必會削減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因此,我們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當代社會的思潮,對外來文化多一些審視,一分為二地看待外來文化,增強人們鑒別外來文化的能力,加強中國文化的教育,減少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對人民群眾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硯時.從韓劇熱播看文化輸出[J].才智,2013,(13).
(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