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我國先后頒布《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企業(yè)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強制要求國內上市公司對外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實行強制披露政策能否提高財務報告質量,此舉能否滿足投資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文章將采用實證的方法研究此問題。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一、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涵
現代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起源于美國,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理論。2008年,我國五部委聯合發(fā)布《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認為內部控制由企業(yè)董事會、經理層、監(jiān)事會和全體員工來共同實施,旨在實現公司的內部控制目標的過程。而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目前國內外業(yè)界尚無明確統一的定義,但經總結發(fā)現,大部分學者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以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為載體,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定期向公眾公布內部控制有效性和完整性的報告。
過去,我國對一般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以鼓勵手段為主。直到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頒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才開啟了一般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內部控制的先河。此后,財政部和證監(jiān)會等部門頒布《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企業(yè)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規(guī)定:要求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于2011年1月1日首先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國內所有上市公司于2012年1月1日執(zhí)行強制披露政策,披露內容包括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鑒證報告。我國寄希望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多信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需要包括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企業(yè)管理層最終對自我評價報告負責。由委托代理理論可知,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解決委托代理中出現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問題。實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政策,可以向所有者提供更多企業(yè)內部信息,扭轉信息占用不公平的局勢,從源頭上杜絕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由信息不對稱理論可知,解決信息分布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最佳策略是向投資者提供更多有效的企業(yè)內部信息。而實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政策可以有效地向投資者傳遞企業(yè)內部信息,保證對外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國監(jiān)管機構也希望通過實行強制披露政策規(guī)范企業(yè)內部管理,向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健全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于是,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2011年企業(yè)整體財務報告質量高于2010年企業(yè)整體財務報告質量。
H2:2012年企業(yè)整體財務報告質量高于2010年和2011年兩年企業(yè)整體財務報告質量。
(二)定義變量
本文研究我國當前的內部控制披露政策對企業(yè)財務報告質量的影響。目前有關財務報告質量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魏明海(2006)認為,在諸多學派中,用盈余質量來衡量財務報告質量的研究最為成熟。本文也將選取盈余質量來代替財務報告質量。而盈余質量的計算方法目前有應計利潤分離法、特定應計項目法和應計利潤分布法三種。其中只有應計利潤分離法才適用于不同企業(yè)并且可以計算出企業(yè)操控應計盈余的具體數目。應計利潤分離法具體包括橫截面Jones模型和時間序列Jones模型兩種評估方法。由于我國上市公司上市時間普遍比較短,所以更適宜采用橫截面Jones模型評估企業(yè)盈余質量。陸建橋(1999)通過研究發(fā)現,在Jones模型中加入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將提高評估盈余質量的準確性。目前也用學者考慮經營現金流量對盈余質量的影響。所以,本文采用考慮無形資產、其他長期資產和經營現金流量的橫截面Jones模型測算財務報告質量。
應計利潤分離法認為,企業(yè)報告的凈利潤(NI)由經營現金流量(CFO)和應計利潤(TA)兩部分構成,應計利潤具體又可以分為操控性應計盈余(DA)和非操控性應計盈余(NDA),具體的計算模型為
NDAit/Ait-1=αli[1/Ait-1]+α2i[ΔREVit/Ait-1-ΔRECit/Ait-1]+α3i[PPEit/Ait-1]+α4i[IAit/Ait-1]+α5i[CFOit/Ait-1]+e(模型一)
TAit/Ait-1=β1i[1/Ait-1]+β2i[ΔREVit/Ait-1-ΔRECit/Ait-1]+β3i[PPEit/Ait-1]+β4i[IAit/Ait-1]+β5i[CFOit/Ait-1]+e(模型二)
DA=TAit/Ait-1-NDAit/Ait-1(模型三)
其中,NDAit為i個公司在第t期經總資產調整過的非操縱性應計利潤,Ait-1是t-1期期末總資產,ΔREVit為t期銷售收入和t-1期銷售收入的差額,ΔRECit為t期和t-1期應收賬款的差額,PPEit為t期固定資產原值,IAit為t期的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CFOit為t期的經營現金流量凈額,e是殘差項。在使用此模型時,先將收集到的數據按照模型二進行的OLS回歸,得到α1i、α2i、α3i、α4i、α5i的估計值β1i、β2i、β3i、β4i、β5i,再將估計值帶入模型一計算得到非操控性應計盈余,最后,在總應計利潤扣除非操控性應計盈余得到可操控性應計盈余。
(三)研究模型
本文預比較我國實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政策前后企業(yè)整體財務報告質量,使用拓展的Jones模型計算財務報告質量。所以,本文將按照時間順序對樣本進行分組,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假設。由于2011年部分企業(yè)實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政策,于是將收集到的樣本按照2010年和2011年時間不同分為兩部分,并組成T檢驗組一;2012年所有上市公司強制實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政策,本文將2010年、2011年收集到的數據作為整體,2012年的數據作為另一整體,比較2010年2011年兩年和2012年整體企業(yè)財務報告質量并組成T檢驗組二。然后,分別對兩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四)研究樣本
為了更好地比較政策實行前后企業(yè)財務報告質量的變化,本文將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2010~2012年制造業(yè)企業(yè)數據作為樣本。上海證券交易所內上市公司以制造業(yè)企業(yè)為主,超過半數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過,本文將剔除ST、*ST、SST、S*ST及暫停上市和退市的企業(yè)數據。這些企業(yè)財務報告質量普遍較差,而其中的原因較為復雜,因此將其剔除。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巨潮資訊網站和國泰安數據庫收集到351家制造業(yè)企業(yè)3年數據。
三、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SPSS 21.0對檢驗組一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2010年和2011年兩年企業(yè)操控性應計盈余均值的大小。通過表1發(fā)現,2010年和2011年操控性應計盈余(|DA|)均值都為0.046,兩年的操控性應計盈余沒有明顯的差異。表2顯示,Levene檢驗的Sig為0.535大于0.05,說明兩個樣本方差是齊性的。t檢驗的Sig為0.876大于0.5,說明兩者方差是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假設1未得到驗證。
本文使用SPSS 21.0對檢驗組二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2010年與2011年兩年和2012年企業(yè)操控性應計盈余均值的大小。在使用統計檢驗時,本文引入虛擬變量令2010年和2011年都為1,令2012年為2。表3顯示,2010年與2011年兩年操控性應計盈余(|DA|)均值為0.046,2012年操控性應計盈余(|DA|)均值為0.036,操控性應計盈余均值明顯降低了。表4顯示,Levene檢驗的Sig為0.001小于0.05,說明兩個樣本方差是非齊性的。t檢驗的Sig為0.000小于0.05,說明兩者方差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假設2得到驗證。
四、研究結論
從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2011年我國強制要求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對財務報告質量的提升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數量十分有限。會計司(2012)在總結2011年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執(zhí)行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政策時,指出我國2011年總共只有67家企業(yè)在境內外同時上市,而且制造業(yè)企業(yè)只有27家,占了總數的40.3%。2011年真正實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政策的企業(yè)數量十分有限,對總體財務報告質量的影響不大。
2012年我國強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鑒證報告,強制披露政策有效地提高了企業(yè)財務報告質量,減少了企業(yè)盈余管理行為。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是一項有效的監(jiān)督手段。一方面,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迫使企業(yè)不斷完善原有的內部控制制度,合理調整公司治理結構預防管理層操控企業(yè)。內部控制可以通過合理分配企業(yè)的職責,建立內部監(jiān)督和審批制度等手段,使企業(yè)內部管理人員相互牽制難以尋找舞弊的機會。另一個面,廣大的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閱讀內部控制報告獲得更加完整的企業(yè)內部信息,這加強了社會公眾對企業(yè)的監(jiān)督,給予管理層一定的社會壓力。
綜合上述,我國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對外提供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鑒證報告對于提高財務報告質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實行強制披露政策,而廣大的非上市公司仍是自愿披露為主。我國也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制定適用于中小企業(yè)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政策,使我國資本市場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陳守德.財務報告質量評估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1(11).
[2]張龍平,王軍只,張軍.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0(02).
[3]賴文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盈余質量的實證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 2009.
[4]會計司.我國境內外同時上市公司2011年執(zhí)行企業(yè)內控規(guī)范體系情況分析報告[R].2012.
[5]McMullen,Dorothy A.,K.Roghunandan,et al.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 Horizons,1996(04).
(作者單位:汪宏華,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衢州市分行;王靜芳,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