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影響政權穩(wěn)固程度的一個重要變量。當前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存在“形強實弱”現象、主流意識分散化、是非意識混亂等。文章從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干部實際工作能力、汲取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強化農村文化工作等方面著手,以期對鞏固農村意識形態(tài)建設、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有所借鑒。
關鍵詞:農村;意識形態(tài);問題;對策
透過歷史的沉浮不難發(fā)現,政權興衰有著明顯的規(guī)律性,其中亙古不變的就是對民心的駕馭,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江山即民心。作為具有民心風向標意義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是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局的一個重要變量。正如鄧小平依據中國國情得出的科學論斷:“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總體形勢較好,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正視問題、尋求可行性對策,對做好當前和下一步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存在“形強實弱”現象
各級黨委政府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認識,經常性的檢查驗收或突擊檢查已制度化,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建設及實效由于不好量化、實化,因而存在形式上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伴隨著實質上的“虛化”。
1. 思想認識不到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價值觀。因此,習總書記在8.19講話中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在實踐中,牢牢占領意識形態(tài)陣地是國家核心利益所在的觀念還沒有廣泛的根植于心。
2. 農村基層組織重視不夠
一是不想抓。在基層農村,部分同志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理解上存在片面傾向,把經濟建設與其他工作割裂開來,甚至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軟任務”,不容易出政績,因而主觀上就重視不起來。二是不會抓。在基層的干部中,自身馬列主義素養(yǎng)不足,對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任務、目標理解不深不透,存在想抓也無從下手的現象。三是不敢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表現形式總是與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因素密不可分,由于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性,意識形態(tài)問題背后總也脫不開各種具體利益糾紛,因為認識水平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不足,部分同志不敢與群眾講理想、講信念、講大道理。
(二)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主流意識分散化趨勢
1. 主導信仰有淡化傾向
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形式取決于主體的社會存在狀況。在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是導致意識形態(tài)變異的根源。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從生老病死到上學就業(yè)住房,基本都是依靠政府,至少心理上是依托政府的,所以當時集體主義的號召力很強。改革開放后,農村的集體所有制有所弱化,甚至在一些村莊集體經濟基本已被“空殼化”,這就使原有的心理依托消亡,而新的心理依托沒有建立,人們從原來的集團化奮斗變成了個體化奮斗為主,集體主義的號召力下降就成為必然。目前,金錢和財富主導意識已經嚴重危及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信仰。
2. 拜物觀念日趨嚴重
孟子曾說:“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敝袊r村既有求穩(wěn)的心理傳統(tǒng),也有積財的持家習慣。在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積財的載體主要是土地、房產,建國后由于土地國有化,人們的積財習慣進而轉向了房產,這也是中國房地產熱的深層動因之一。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們國家又處在由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向工業(yè)化過渡的進程中,《2012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幾千年來首次超過農業(yè)人口,達到50%以上。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yè)文明歷史的農業(yè)大國,進入到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與此相伴的則是農村的空殼化趨勢,農村房產的積財屬性明顯降低,而城鎮(zhèn)的生活成本高又是農村人難以企及的。恒產功能弱化與預期生活成本上升相互作用,使得農村群體對財富的追求動力急劇變大,表現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就拜物觀念陡然上升,利己思想沖擊利他觀念。
3. 規(guī)則意識受潛規(guī)則沖擊
一個社會若想保持基本的秩序,總要有一個規(guī)則體系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由于在轉型期,經濟的發(fā)展模式或多或少出現了變異,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衍生了并非規(guī)范化的權力經濟和暴力經濟模式,這兩種經濟模式一般處于非法邊緣地帶,所遵循的規(guī)則也是非常規(guī)的,但是卻能帶來巨額利潤,實現快速致富,其負導向效應不言而喻。在這種致富事例示范下,許多違規(guī)甚至違法的行為模式就會出現,規(guī)范性的規(guī)則則因有礙快速致富而被擱置,正如列寧所說:“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的”。
4. 宗教信仰呈上升態(tài)勢
據統(tǒng)計,我國現在有宗教信徒1億多人,在全國1億多教徒中,農村信教人數約占總信教人數的80%,構成了我國信教群眾的主體。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與我們爭奪民心的過程中已經占得一絲先機?!渡袝份d:“民心無常,唯惠是懷”,孟子也說“養(yǎng)生喪生無憾,王道之始也”,之所以在爭取民心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出現紕漏,根源還是農村人口的生存現狀。雖然農民在憲法中被賦予了較高的政治地位,但是由于建國后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影響,到目前為止農民在宏觀上還是處于社會下層的。按楊繼繩先生的研究成果,目前農民、農民工和農村困難戶一起處在社會的最低層。從微觀上看,農村的經濟狀況也處于明顯劣勢。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年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城鄉(xiāng)收入比為3.03:1。改革開放后,群眾的生活水平并不是沒有明顯提高,而是與城市人口相比有明顯落差,從而形成一種比較效應下的“被剝奪感”。從具體方面看,與城市人口相比,農村人口最大的特點是越老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越弱,直至失去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三方面因素疊加,使得部分群眾特別是老年群眾把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景轉向了虛擬的宗教。
(三)外來文化沖擊導致是非意識混亂
1. 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拿來主義現象
一般說來,知識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縱向借鑒,從歷史中學;二是橫向借鑒,從他國學;三是自己摸索,從實踐中學。在一定時期內,我們實行“拿來主義”似乎多些。意識形態(tài)本來就與本國的國情、歷史、文化密不可分,脫離一國國情的照搬照抄,除了擾亂人們的思想之外,沒有其他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首先提出“全盤西化”主張的陳序經就聲稱:“西洋文化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學上,文學上,都比中國的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我們也不及西洋人的講究?!彼岢觯骸敖窈笾袊幕某雎?,惟有努力去跑徹底西化的途徑?!笔聦嵣?,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有其獨特的歷史人文背景,甚至在是非觀念上與我們也大相徑庭,如以力服人的叢林法則與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以理服人的儒家思想根本就沒有共通之處。這種不問背景的“拿來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我國體系化的意識形態(tài),甚至造成許多是非觀念的混亂。
2. 外來糟粕文化影響個人價值觀
隨著開放的深入和社會轉型的深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被包裝成文化產品,以影視、文學等方式乘機滲透進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西方腐朽思想觀念,在農村已經占有了一定的市場。原來傳統(tǒng)的與人為善被害怕自身利益受損的防人之心侵蝕;原來以計算付出為主體的價值體系受到以算計獲取為取向的觀念滲透。社會生活中原有的公序良俗受到凡事均以交換為標準的生意人理念的極大沖擊。
3. 敵對勢力負面宣傳影響是非觀
西方敵對勢力分化、弱化中國的圖謀從未停止過。其主要的攻擊方向就是肢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方式則是向我們輸出西方民主理念。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民眾尤其是農村廣大群眾對西方的所謂民主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凡是被輸送了民主、搞跨了政權的國家,不論是伊拉克還是利比亞,其民眾除了收獲生靈涂炭,并沒見到任何其他好處,事實使我國農村群眾更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但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別有用心的負面宣傳也對傳統(tǒng)的道德內涵帶來較大的沖擊。這主要體現在對義利的取舍上,為了利益,有些人已經放棄了所有的底線,喪失了是非標準。實踐中,不顧他人生死的有毒農產品,甚至喪失人格的出賣身體,都為了一個目標——錢,這與外來的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如果一個國家起碼的道德底線被摧毀,沒有了是非標準,社會失序就會成為一種必然。
二、強化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組織上加強領導,機制上不斷完善
中國共產黨是從農村出發(fā)并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在做農村群眾工作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自執(zhí)政之初,共產黨也一直強調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始終堅持黨管意識形態(tài)。近年來,個別地方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抓而不緊,重視程度明顯弱化。因此,做好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首先,就是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把爭取民心、掌握民意、了解民情作為鞏固我們黨執(zhí)政基礎的一項工作來做,這是做好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提。其次,基層組織建設要進一步強化。由于農村勞動力進城使得農村社會精英流失嚴重,留在農村的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農村已空殼化。加之原有的“正社合一”的體制不復存在,一些農村干部利用集體經濟謀一己私利,使集體經濟蛻變成了“干部經濟”,使農村的基層組織近幾年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有所弱化,甚至在個別地方出現了“群眾脫離組織”的現象。占領農村意識形態(tài)陣地,必須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使村級黨組織真正能服務群眾、凝聚人心。最后,建立科學考核機制。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軟工作,但并非無法考核,意識形態(tài)工作在過程上沒有固定制式,但在結果上是有標準的。農村黨組織動員、組織群眾的能力,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滿意度,都應該成為考核的標準。
(二)提高基層干部意識形態(tài)工作能力
針對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干部工作能力不足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其實際工作能力。一是強化組織措施解決不想抓的問題。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列入干部任用考核范圍,凡是不會做、做不好群眾工作的同志不予重用。二是強化學習培訓解決不會抓的問題?!按蜩F還須自身硬”,從干部自身入手,通過學習培訓提高其理論素養(yǎng)和工作水平,使其不僅想干而且會干。三是優(yōu)化大環(huán)境解決不敢抓的問題。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使農村的民生工作得到較大改觀,使干部做意識形態(tài)工作有依托、有底氣。
(三)立足國情,從仁、孝、信入手
做好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離不開中國國情和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 一是充分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應對外來文化侵襲和校正價值觀偏離,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缮钊胪诰颉岸Y、義、廉、恥”,“重義輕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等傳統(tǒng)價值觀的時代價值并強化宣傳。二是基層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孝”著手?,F在部分農村尊親敬老的觀念有所弱化。筆者在魯中山區(qū)某村調查發(fā)現,全村1189人,392戶,其中有老人在農村居住的279戶,老人居住條件劣于子女的高達272戶,占97.49%。如果連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都輕視,對他人、對社會的態(tài)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孝”入手不僅符合人性特點,也容易取得成效。三是人心、人性、信仰梯次漸進。三者中人心最易變,人性、信仰的穩(wěn)定性漸次增強。以“孝”為突破口凝聚人心,以“仁”為載體強化人性,最終實現農村主流意識形態(tài)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四)加強農村文化工作建設
目前農村文化工作比較薄弱,許多農村一年甚至幾年都沒有組織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如果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不被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占領,必然被其他主體侵蝕。加強農村文化工作,占領農村意識形態(tài)陣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農村的文化工作要更注重社會效益。改革開放以來,個別地方由于過于強調經濟效益,農村的文化工作也由教育為主轉向了掙錢為主,使得容易獲取經濟效益的“三俗”文化占據了相當的市場,引人向善的教化功能基本滅失。農村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價值取向須重新回歸。二是輿論宣傳要更注重正向引導。現在農村的輿論宣傳方式日趨多元化,尤其是媒體的作用空前增強。但在實踐中,個別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吸引眼球進而謀取自身利益,往往忽視宣傳的正向導引作用,加之農村群體自身文化水平和辨別能力的限制,潛移默化地會把負面的宣傳全盤吸收,進而形成不正確的認識。因此,媒體宣傳轉向傳播正能量就是合乎邏輯的必然。三是注意以群眾切身利益為載體占領意識形態(tài)陣地。農村意識形態(tài)工作歸根結底還是建立在農村群眾的生存狀況的基礎上的,脫離農村實際的文化和宣傳都不會得到群眾的認同,沒有認同就談不上服從,因此農村的文化工作必須根植于農民的切身利益中,做到真、實、近,才會真正凝聚人心,才能掌控農村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任仲平.標注現代化的新高度—論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N].人民日報,2014-04-14.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張文嘉.農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新變化及其對策[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6]楊繼繩.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7]紀寶成.中國古代治國要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陳序經.中國文化之出路//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
(作者單位:中共淄博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