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時讀詩,有時會想,在這樣一個時代什么樣的詩歌才會與心靈相遇?當我們?nèi)諒鸵蝗战碛跓╇s的物質(zhì)生活,通過網(wǎng)絡(luò)所掌控的各種社交媒介接觸看似遙遠實則咫尺近前的新聞事件和人生常態(tài),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麻木或粗糙地感應(yīng)著生活表層的神經(jīng),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倘若那些穿行于歷史記憶、現(xiàn)實光景的詩歌能讓浮躁卑微的心靈共振相應(yīng),哪怕是一個意象,一個語詞,我想它的詩意必然是生發(fā)于我們體己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敞開的日常生活,它應(yīng)該有著穿透表層的情感張力,更重要的是有著頗具感染力的細節(jié)。于此,鄧朝暉的《小營門42號》、江南梅的《他睡了——寫給父親》,老了的《肇事者》,或許能夠滿足此時我們對詩歌的想象及吁求。
鄧朝暉這首《小營門42號》,是在灰暗的記憶中打撈成長的細節(jié),隱忍的情感、生命的隱痛、倔強的希望同在。命運的起起伏伏與生活的哀怨喜樂相應(yīng),從一開始“爹的咳嗽一聲緊過一聲”,到“我不記得爹什么時候走的/什么時候有了一個穿軍裝的繼父”,父親的離逝,“他者”的出現(xiàn),與姐姐分離,“我在翻山越嶺時她在挑一擔孤獨的河水/我坐在兩個人的航船上她在看淡藍色的門楣”,然而年幼的生命終究還是在生長,在清歡、孤寂和扭曲中漸漸有了暖色,“我預(yù)感命運將會從此折彎”,“門口的指甲花開得永遠那么喜氣”。作者對命運的感知,生命的體驗并不在于一種縹緲的玄想冥思之中,而是流轉(zhuǎn)于日常生活的事件,如洗蘿卜、挑水,落實于那些生活事物上,如青石板、花布、指甲花。它們并非一個個明指的意象,卻在勾勒年少生活時,通過對照突顯節(jié)奏的緊與慢、心境的涼與暖,點染了一種情境,傳遞著生命的溫度。與這樣的詩歌相逢,恰似與一段老舊的時光相遇,不經(jīng)意間就被打動。
與鄧朝暉節(jié)制情感的流散相仿,作為一首力圖托寄深重哀思的詩歌《他睡了——寫給父親》,江南梅并沒有一開始就選擇將情感流瀉,而是將無以釋懷的哀痛與悲傷隱藏于一個個細節(jié)當中,像細水長流般,一邊回味緬懷,一邊積淀醞釀,送葬的儀式與對父親生前的回憶也就這樣交錯進行。燒紙時,“火盆比盛夏更火熱,而你的身體越來越?jīng)觥?;在哀樂聲中,聽不到自己的哭聲,感覺父親在看“我”,“可是再也沒有一陣風/把我的叫喚送到你的耳邊”;過橋時,“我低低地俯下身子/告訴你別怕 我正背你過橋/像小時候你背我一樣”。與父親生活的一幕幕疊加呈現(xiàn),父親的形象及喜好也漸次清晰,一切都是那么溫馨而又尋常,情感也就在這樣的回憶中累積爆發(fā),直到最后我們感受到作者沉重的悲慟、不舍,“那個創(chuàng)造了我的人 現(xiàn)在他睡了/父親 我在自己的淚水中/看見你迎接我出生時的那張笑臉……”也就這樣情感的抒發(fā)自然順暢而又妥貼實在。
老了的這首敘事詩《肇事者》。原本就像一個來自于街頭的事件,相當于一個無意之間撞見的“街拍”,以看似輕松、戲謔之筆記錄一對中年夫婦的遭遇:“男的舉著木牌/相當于電影海報/上面寫著兒子/被車撞死的劇情/懸念是肇事者逃逸/女的服裝很到位/又土又破/最出彩的是/還戴了一條綠頭巾”。簡潔的語詞將一幅悲劇圖逼現(xiàn)于生活近前,司空見慣而又醒目深刻,敘事者一面旁觀,一面試圖揭開懸念,情感由開始的戲謔轉(zhuǎn)向自嘲,“能跑到哪里?/能跑到哪里?/就跑到我們中間/就是我們這些人中的一個”。也正因為有著從戲謔自嘲到詰問自省的轉(zhuǎn)變,我們得以揭開現(xiàn)實的表象,發(fā)現(xiàn)詩人那些來自于日常生活的觸動與不安,當然,也在隱隱戳痛我們作為旁觀者的心。
讀這三首詩,看不到飛升于茫遠空間的思慮,形式與技巧的雕琢,一切感發(fā)皆來源于生活及生命的體驗。很多時候,社會的變幻與增長速度其實無益于我們來理解自身的存在,文學的存在我想本是用來警醒內(nèi)在的自我,而生長于細節(jié)的詩意自會留住那些生命的痛感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