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又是什么?《課程標準》里有這么一句話說得很好:“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钡枰獜娬{(diào)的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基于“適應實際生活需要”,脫離了這樣的前提條件,語文教學要么進入理想主義而拔高要求,要么誤入歧途丟掉本該要抓的東西。從教學的角度說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語文課堂,從教師的角度說就是課堂教學,其實現(xiàn)的策略是讀書、寫字、做文章。
一、課內(nèi)大量閱讀,可以實現(xiàn)的應然追求
有問題進入百度一搜,就能找到答案,那是因為百度有一個龐大的數(shù)據(jù)庫,里面事先存入了各種資料?!皩⒂≈?,必先予之?!薄坝柚钡迷蕉?,則能“取之”得越多。讀書就是“予之”的過程。學生讀的書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文選式的,如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語文課本,還有一種是大部頭專著式的。這兩種書對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都非常重要。如果在課堂上學生能大量地閱讀這兩類書,語文素養(yǎng)一定是能夠提升的。但問題在于,我們的學生一學期里只讀一本語文書,才20幾篇課文。老師在課堂上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一般用兩三節(jié)課的時間才把一篇課文教學完畢,每一篇課文都教得很仔細,很認真,很深入。然而這樣的教學進行了幾十年,我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問題出在哪兒呢?是我們教得太細了,學生讀得太少了。如果讓學生一學期讀20本書可能要比一學期學20篇課文的效果更好。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提出語文的主題式閱讀、浙江青年名師蔣軍晶提出的“群文閱讀”等教學主張是由教課文向教“書”的改革和突圍。在這方面動作更大的還有山東濰坊的韓興娥老師的教改實驗。她的改革簡單說就是在課內(nèi)大量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她大約在實驗一個學期之后就全部消滅了班級的后進生。一個班級沒有后進生是每一個任課教師羨慕的事情。再看看我們呢,年級越高,班級的后進生越多,老師們越頭疼。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也必須要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由讀一篇文章向讀多篇文章到讀整本書的改革。改革過去一篇課文教兩三課時的做法。一篇課文盡量一課時甚至半課時教完,剩余的時間用來讀書寫字做文章。
一篇課文教一課時甚至半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上把握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及鮮明的寫作或藝術(shù)特色,不在課文的細枝末節(jié)上再去糾纏,不在人物情感和精神品質(zhì)上再去深挖,甚至不在品詞析句上太費精力??傊?,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己品悟、內(nèi)化成自己精神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自己品悟出來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就好像植物,只需要給它提供陽光,它自己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生成營養(yǎng),而不能直接幫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樣。老師只需要給學生提供文章和書籍,學生自己吸收書中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而不是我們直接把書中的營養(yǎng)灌給學生,即使灌給他,他也不能消化吸收,或者會消化不良。
多出來的時間,老師給學生補充介紹更多的文章和書籍讓學生閱讀。這里倡導吳非老師提出的“靜養(yǎng)式閱讀”,即給學生創(chuàng)造讀書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讀書,什么具體的要求也不提,也不用考試去考學生,學生讀得多了,眼界高了,能力強了,自然能從書中領(lǐng)悟到表達的方法和技巧。這非常像中國的中醫(yī),人生病了,用西醫(yī)的辦法是直接服用配制的西藥,對癥而醫(yī),中醫(yī)則不同,開出幾味中草藥煎而服之,慢慢地病也會好,可是你說是哪一味中藥治好了自己的病,好像也找不出來,這是一個慢慢吸收醫(yī)治的過程。
二、注重漢字本源,寫字教學的專業(yè)追求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比如“家”,是豬圈的意思,上面的寶蓋頭表示居住的房屋,而下面的豕表示豬的意思,能圈養(yǎng)豬的地方就是家了,“家”字表現(xiàn)了先民的一種生活,至今這樣住家下面養(yǎng)豬的習俗在云南、甘肅一些偏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保留著。所以,漢字不僅僅是一個記錄信息的文字符號。
然而,我們看到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寫字教學的時間一再被壓縮,被擠占,必然導致教師的教學簡單粗糙。僅能滿足于把字教會、教對,偶爾教怎樣把字寫漂亮,這成了慣常的教法。在有些公開課上,我們甚至看不到老師有專門用來教寫字的時間,他們把時間都用來教學可以出彩的課文了,而寫字教學是不容易出彩的地方,于是被省略了。因為寫字教學的趨簡,很少有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漢字背后的歷史、故事,事實上許多老師也不知道一些常用漢字背后的故事和歷史,自然就不可能讓學生對漢字產(chǎn)生一種崇拜感和美感,根本不能讓學生因為自己會寫漢字而感到自豪。漢字在學生的眼里成了僅僅是記錄信息的符號而已,所以,在教學中就出現(xiàn)了因為一些漢字筆畫多,學生老是寫錯或感覺難寫而厭惡漢字的情形。
寫字教學質(zhì)量的下降,導致學生書寫水平的下降,字寫得張牙舞爪,橫不平,豎不直,東倒西歪,難以辨認?!墩n程標準》提出,每節(jié)語文課都要拿出10分鐘來寫字,可以說是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警醒和糾偏。寫字教學質(zhì)量的下降,暴露了語文教師自身專業(yè)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看出了老師對寫字教學的重視不夠。如果把寫字教學提高到捍衛(wèi)漢語言的純潔性和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及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效果是不一樣的。對寫字教學我有這樣的建議:
第一,增加寫字教學的時間。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每一節(jié)語文課要拿出10分鐘時間來進行寫字的教學。我覺得這個時間首先要保證,在保證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提高到15分鐘。時間哪里來?壓縮課文教學的時間。
第二,增加漢字教學的專業(yè)性。教師在教學漢字時,不僅要教學生把字寫正確寫好看,還要把漢字背后的文化教給學生,把字源講清楚。這樣的實踐在有些特級教師的課堂上已經(jīng)零星的可以看見。比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臥薪嘗膽》這一課中“奴仆”的“奴”字時,就板書了“奴”的古體字,講清了字源,加深了學生對“奴”字的理解和認識,自然也促進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強化軟筆字的教學。毛筆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可是在傳承文化的學校里卻有逐漸萎縮甚至銷聲匿跡的情形?,F(xiàn)在許多的學校已經(jīng)不再要學生寫毛筆字了,學生也沒有時間寫毛筆字,有不少老師自己也寫不好毛筆字,更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書寫。我的改革建議是學校里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毛筆字的教學,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毛筆字的練習,以此提高學生毛筆字書寫的水平,讓學生在書寫中陶冶性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審美情趣。
三、重應用文訓練,作文教學的理性追求
這里的文章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有口頭的文章,也有書面的文章??陬^的文章就是與人正常的交流,與人交流時,能恰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書面的文章當然包括各種文體在內(nèi)的文學類文章,但更多的是立足于生活實際的各種應用型文章,如短消息、書信、說明書等。說白了,這里的做文章就是加強語言的實際運用。
前文說到,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能力必須是基于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前提。做文章也必須要緊緊扣住這個前提而不能動搖。因此,這里的做文章,不是要培養(yǎng)出作家,也不是要培養(yǎng)出演說家,而是一個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公民。這樣的一個公民能根據(jù)生活的需要寫出生活所必需的文字。比如,寫出一份較好的總結(jié),在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能寫出一份格式正確、數(shù)據(jù)詳實的調(diào)查報告,過春節(jié)能給親人編寫一條恰當?shù)淖86绦拧?/p>
翻開各種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不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作文教材的編寫過于注重文體類習作的練習,比如寫人的、寫事的、寫景的,這些文學類的文章學生當然需要練習,但是另一類常用應用文編寫的量明顯不足。這不能不說是造成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原因。因此,作文教學應在作文的應用性上改革和下功夫。增加應用文的教學,適當減少文學性文體的教學。認認真真地教學一些常用的應用文,比如請假條、留言條、書信、總結(jié)、計劃、報告、申請、調(diào)查、說明、訴狀……這些實用文的教學要實實在在,反復練習,不但內(nèi)容表達要清楚明白,而且要符合規(guī)范。
強調(diào)應用文的教學和寫作,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寫人、寫事、寫物等文體文章的教學和練習。各種不同文體的文章從學習的角度來說都需要練習,只有多練才能很好地運用我們的語言文字。不過,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出發(fā),如果我們在教學寫人、寫事、寫物的文章時,能引導學生換一個實用的角度去設(shè)計教學,可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感到不是為了寫作文而寫作文而是一種表達的需要。例如,同樣是寫我的校園,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帶學生參觀校園,或者展示學校的各種圖片,或者引導學生回憶學校四季的不同,最后讓學生寫作。如果變換一種方式,老師告訴學生,我們學校和另外一所學校結(jié)成了友好學校,節(jié)假日的時候有一些學生會到我們學校來參觀,你能不能先給這些即將到來的小朋友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我想,用這種方式轉(zhuǎn)換一下,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可能會更高,效果也會更好。
有人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要給它土壤、陽光、水分,讓它慢慢地生長;教育不是工業(yè),不能像工廠那樣將原材料放進去快速的生產(chǎn)出產(chǎn)品。我說,語文教學如中醫(yī),需要小火慢慢地煎藥,長時間地治療調(diào)養(yǎng),通過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最終治好病;語文不是西醫(yī),不能哪兒生病,直接用刀子割去,用西藥消炎祛病。語文教學爭論得太多,折騰得太久,它需要做冷靜的思考,做本質(zhì)的回歸。我以為,讀書、寫字、做文章就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回歸。
(吳善虎,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