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芳
《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更新教學思想
教學班就是一個學生組織,教師和學生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互相支持,互相學習。教師的任務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對象,明確學習任務,確立學生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師生認知領域里的思維活動,能力領域里的訓練活動,情感領域里的心理活動,并且注意三者的結合,以創(chuàng)造在學生年齡段上堪稱高水平的影響深遠的學習活動。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教與學這對矛盾的主體,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為此,一要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讓他們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二要運用鼓勵、表揚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三是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提高對知識的吸收率;四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若能運用有趣的實物、簡筆畫或幽默的語調、動作、表情,必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整合各種教學方法
丹麥語言學家斯帕森說過:“教學外語的首要條件看來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使用外語,學外語象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潛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學生頭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這樣他們才能夠象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蓖庹Z教學最有害的缺點是講得太多,練得太少,試圖以教代學,結果是學生什么也學不到。教師利用教學藝術,根據(jù)學生的好勝心、興趣、愛好和求知欲,把所學的內容用多種練習方式,啟發(fā)學生思維,積極主動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得最必要的知識,這就是求知欲。可以說,沒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當學生初學英語時,興趣都很濃厚。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逐漸遇到一些困難,如單詞記不住,語音、語調掌握不準等,就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學習成績也隨之降低。在這個關鍵時刻,一方面,我?guī)椭鷮W生在認知領域里學會動腦,傳授可供思考的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比如在引導學生讀、記單詞時,就教給拼讀規(guī)則。同時,繼續(xù)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學手段,如放錄像,掛圖配合錄音,開展“默寫單詞、首誦句型”的競賽,等等,以幫助學生維持興趣。另一方面,在情意領域里,我?guī)椭鷮W生了解學習材料,明確學習目的,以提高學英語的理性認識。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目標體系,指導他們尋求達成一個個目標的途徑和方法,鼓勵他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磨練意志。如此不斷努力,一個個目標實現(xiàn)了,積小勝,成大勝,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大、更持久。充分利用活動進行教學。首先,我通覽全學段英語教材,精研初中一年級課文,然后,根據(jù)大綱要求和教材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訓練體系,分單元設計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如,練唱字母歌及英語歌曲;猜謎語;背誦小詩;模擬會話;講述內容簡單的小故事;角色扮演,等等。這些活動多放在課內進行。有些活動還可放在課外進行。如開辟“每周10題”的英語學習專欄,選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或短文,供學生自學,以鞏固新知,拓展知識視野。再如,開展“結對子,一幫一”活動,“對學”之間的活動主要是隨時隨地,見縫插針,觸景生情,自由會話;還時常舉行朗讀、講故事、練說話競賽,期末舉辦英語晚會等,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讀、說能力。這些活動、既與教材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訓練體系相配合,又相對獨立自成一個活動課體系,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如此安排,克服了課外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提高了活動效果,真正使課外活動成為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教學過程具體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在同樣的學習任務前,不同的學生又具有不同的能力素質,如果教學不能適應學生個體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對學生的學習形成障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為了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我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立足中間;抓住兩頭”的方針,狠抓基礎目標的分層次教學方法。從最低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發(fā)展。教學分合有致,既能讓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吃得了,又能使優(yōu)等生吃得飽,最終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體化教學過程如下:
復習:復習以前所學知識。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層次目標的不同,實施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法,牢牢地記住所學知識。
確定正確的層次目標:根據(jù)學生水平的不同,分設A、B、C 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A 層次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做到盡善盡美;B、C 層次的學生能夠通過努力掌握基礎知識,努力向高層次遞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功感。
主動學習、分類點撥:積極、主動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我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分類別地設計了難度不同的問題,并明確目標任務。讓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做到有的放矢。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我增加了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拓寬他們的視野。對自學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地予以指導。同時,對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每個小組中有優(yōu)生、有中等生和差生。形成了主動好學、積極討論、又能相互幫助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從而將不同的個性問題加以區(qū)別對待,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在英語教 學中,授之以正確的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也是邁出外語教學改革切實有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