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其基本理念為“先學后教,不教而教”;“生本教育的原則: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理念下的教學觀就是關注生命,關注狀態(tài)。
自2012年9月開始,我校一年級全體學生進入了“提前識字,海量閱讀”實驗班,參與了生本識字實驗。一年時間結(jié)束,實驗班學生與以前使用蘇教版教材的學生進行比較,在識字量及提前閱讀方面有明顯提高。我班54名學生中,12名學生(占22.2%)的識字量超過了2500個,達到了課程標準要求的四年級學生的識字量,19名學生(占35.1%)的識字量超過2000個;最少的識字量也已達到1000字,超出課程標準50字,而與以前學生相比,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業(yè)負擔卻大大減輕了。在一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做好前置性作業(yè),充分讓學生先學
生本實驗識字教材選取的多數(shù)是謎語、韻文、童謠、古詩等兒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識字內(nèi)容。每一課識字量在10-20個左右,其中有4個要求會寫,其余只要求會認,形音聯(lián)系,略知意義,不要求會寫、會用。與蘇教版教材相比,每課20個左右要求會認,4個要求會寫,學生的寫字負擔減輕了,認字量加大了,事先布置預習顯得尤為重要。每一課上課前,我都會通過家校通平臺,把預習要求發(fā)信息給家長,希望家長指導督促孩子認真完成。以生本教材第一冊第2課《小書包》為例,我要求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完成以下六項預習作業(yè)。
1. 聽錄音,指讀課文5遍。(已聽指讀5遍的打鉤)【 】
2. 在課文中圈出不認識的字或難記的字,發(fā)揮奇思妙想記住這些字,準備在課堂上當小老師教大家。(已準備好的打鉤)【 】
3. 讀以下詞語,字三遍。(已讀三遍的打鉤)【 】
書包 東西 課本 作業(yè) 鉛筆 卷刀 讀書 寫字 打開 學——字
4. 跟家長玩第2課的字卡游戲10分鐘。
本課有( )個生字,我認識了( )個。(已玩10分鐘字卡游戲的打鉤)【 】
5. 我也來編一首兒歌《鉛筆盒》給爸媽聽?!?】
6. 看課外閱讀《日有所誦》第一二首兒歌?!?】
這樣堅持每天做好前置性的預習作業(yè),一個月下來,學生養(yǎng)成了預習的習慣,做到自己先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識字的自主性。
二、降低拼音學習難度,給識字增添一根拐杖
從第2個月(即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后)開始穿插進行拼音教學,一個月時間拼音教學,降低了以往蘇教版拼音學習的難度,只要求學生能認、能讀即可,不要求會寫。在拼音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邊識字邊認讀拼音,認讀后利用拼音再去識字,閱讀,拼音、識字、閱讀同步進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三、字卡游戲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做課堂主人
在生本實驗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正確的學法,先扶后放,嘗試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讓他們自己想,自己說?!靶±蠋煛背D塥毩l(fā)現(xiàn)問題,興趣自然很高。課堂教學我始終將游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們在輕輕松松的氛圍下掌握認字。常見的游戲有“擺長龍”、“找朋友”、“抽大獎”、“白鴿送信”、“打字卡牌”等。具體的方法是:
1. 擺長龍。利用小組協(xié)作學習,通過玩字卡認讀生字。
擺——邊擺邊讀,不會的可以請教小組同學。
讀——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學生齊讀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難認字拿在手里或擺放在一旁。
考——學生互相靠認字卡,自己不會的跟人學,別人不會的跟人學,別人不會的想法教。
收——快速收回字卡,邊收邊讀。
在玩“擺長龍”游戲時,還編了相應兒歌讓學生記憶,提高學生識字興趣。兒歌為:“小字卡手中拿,邊讀邊擺頂呱呱,會讀擺左邊,不會擺右邊,會讀自己讀,不會找?guī)椭??!?/p>
2. 找朋友。老師和學生相互玩這一游戲,也可以學生之間相互玩,老師隨意抽取一張字卡藏在身后,嘴里問:“我想找個達爾文的‘達,我的朋友在哪里?”學生快速地在自己的小字卡里找到“達”這個字,并回應“你的朋友在這里,達爾文的達”。
3. 抽大獎。拿出一課的生字卡片,指定一個字讓學生試抽,給他3次機會,如抽到的不是該字,大家一起認讀后說:“不對,不對,請繼續(xù)”,如果抽到,大家一起認讀后說:“對對對,恭喜你”,這樣把讀字卡變換了形式,學生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認字興趣和注意力大大提高了。
4. 白鴿送信。任選一位學生扮演白鴿,將生字卡當成書信隨意發(fā)給學生,然后讀生字,手執(zhí)所讀字卡的學生必須快速將字卡貼到黑板上。
5. 打字卡牌。同座位兩個學生各執(zhí)自己的小字卡,每人各出一張字卡牌,邊出牌、邊讀出字音,再組詞讀(組詞越多越好),誰先把手中的漢字牌打完,誰獲勝。在此游戲中為了取勝,學生們會積極認字,有不會讀的和不會組詞的會主動想辦法解決。這種游戲識字方法既可應用在復習一課的生字,又可以用在對一單元的生字復習。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教師要盡快“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識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zhì)量。課堂上我還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讓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來幫助他們記憶難字。常見的記字方法有:順口溜,猜字謎,編簡短的故事等等。
四、引導學生多種途徑閱讀,讓讀書成為習慣
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要求我班的學生要每天堅持讀半小時的課外書,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1)課堂上我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經(jīng)常為學生精選韻文、故事、童話、古詩,并穿插蘇教版教材的學習,嘗試一課講兩到三篇文章;(2)每隔兩天留一節(jié)20分的誦讀小課給孩子自由閱讀;(3)要求學生每天回家保證閱讀200字。(4)班級設立“圖書角”與“好書漂流站”,這些書一部分是學生自己捐的,還有一部分是學校配發(fā)的,學生課余時間可以隨時借閱。(5)開展各種識字競賽,促進學生自主閱讀。成就動機是低年級學生課外識字的最大內(nèi)驅(qū)力。每個學生都有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的愿望,而學校舉辦的各種識字競賽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舞臺。我們學校定期舉辦“識字大王比賽”、“故事大王比賽”、“美文誦讀比賽”等活動,誰在識字活動中認得多、記得牢,就能被評為“識字大王”或“故事大王”、“書香少年”。學生在比賽中學會反省自我,學會正確評價自己、看待別人,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踐證明,在成就動機的驅(qū)動下,每個同學都渴望也都有可能成為“書香少年”,原本枯燥的識字活動充滿了生機。
一年級結(jié)束時,全班學生平均認識2000多漢字,有的孩子認得扎實,有的孩子認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自主閱讀的能力。寫完作業(yè)后自由閱讀成為我班一道亮麗的風景,孩子們是那樣投入,那樣癡迷,他們已經(jīng)在白紙黑字間找到了精彩與快樂;在通往自由閱讀的廣袤天空里插上了一對對隱形的翅膀,期待他們能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