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沐 白書瑞
[摘要]本文運用2011—2012年度不同行業(yè)上市公司的樣本數(shù)據(jù),選擇盈余管理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并選擇股權性質、監(jiān)事會召開次數(shù)、董事會召開次數(shù)作為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特征變量,通過實證的方法檢驗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較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水平低,董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性,但是兩者之間關系不顯著,監(jiān)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相關關系不顯著。
[關鍵詞]公司治理;審計質量;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5-0107-03
1前言
財務造假一直是財務界的一個頑疾?!鞍踩皇录焙螅绹ㄟ^了《薩班斯法案》、《公司改革法案》等法案,在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同時,逐步提升對公司治理的定位和對獨立審計的重視。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司治理機制尚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且針對上市公司的法律約束尚未完善,會計丑聞更是層出不窮。從海南新華、長城機電、深圳原野的“老三大案件”到瓊民源、紅光實業(yè)、東方鍋爐“新三大案件”以及隨后的鄭百文、三九醫(yī)藥、銀廣廈等財務報告舞弊事件,每一次財務丑聞的背后,都有公司治理失效和審計質量低下的原因,加之上市公司各利益相關者對財務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同的治理模式對獨立審計質量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基于此,本文結合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具體情況,在對已有文獻回顧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結構與審計質量的相關關系,來探討我國公司治理與審計質量的相關關系,揭示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公司治理因素,為處于經濟轉型期的我國如何通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改革來提高審計質量提供一些經驗性證據(jù)。
2文獻綜述
國外文獻綜述
Singh和Davidson(2003)的研究顯示,當管理層存在持有公司股份現(xiàn)象時,能夠使管理者和股東利益保持一致,從而緩和公司代理沖突,代理成本則隨著管理層持股比例的下降而上升。
Jose Ph,Wong(2005)分別選取了審計收費、審計規(guī)模和盈余管理來代替審計質量,研究發(fā)現(xiàn),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利益不一致,大股東為了掩蓋自己、為了自我利益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不會選擇聘請高質量的注冊會計師,從而影響公司的審計質量。
國內文獻綜述
夏雪(2005)對之前的研究進行了深入分析,考慮了公司治理的其他結構因素,如董事會規(guī)模、獨立董事的比例等,研究表明,獨立董事對公司治理非常重要,他們可以通過監(jiān)督股東和管理者的行為,從而提高公司的審計質量。
杜曉旭(2009)研究發(fā)現(xiàn),董事會人數(shù)越多、機構越龐大時,就會出現(xiàn)溝通障礙、傳遞決策不及時等問題,此時,管理層操縱盈余的可能性較大。
馬志剛(2006)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監(jiān)事會的規(guī)模和審計質量正相關。
3研究假設
股權構成按照投資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具有國有身份的,其顯著特點就是國有股一股獨大。國有股的所有者作為審計服務的需求方,也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參與人之一。在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中,行使著國有股權利的人并不是國有股的所有者,而是由國有股的代理人決定審計師選擇或者審計質量選擇。國有股所有者作為審計制度的參與人則被代理人取代而導致缺位了。
公司治理是一個人造的組織系統(tǒng),它的功能就是通過權力的配置從而平衡大中小股東、公司內部、外部間的種種利益沖突(陳漢文等,2005)。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國有上市公司審計質量較非國有上市公司低;
假設2:董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
假設3:監(jiān)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
樣本選擇、研究設計和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文選取了2011—2012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選擇時,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①回歸統(tǒng)計中小樣本沒有意義,在計算DA時,行業(yè)年度樣本必須控制在30個及以上,低于30個樣本量的行業(yè)我們將其剔除;②由于金融行業(yè)不適用于Jones模型,故將其剔除;③由于計算DA時需要上年的數(shù)據(jù),如果上年的樣本數(shù)低于當年數(shù),以上年樣本數(shù)為準;④本文樣本也不包括ST公司。
在此基礎上,選出A股上市的361家公司/年度觀察值,它們主要分布在制造業(yè),占了總樣本的62.5%,信息技術業(yè)6.8%,服務業(yè)6.3%,批發(fā)零售業(yè)4.6%,交通運輸業(yè)9.4%,房地產業(yè)6.5%,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供應業(yè)3.1%,綜合類0.8%。A股上市公司數(shù)據(jù)來自國泰君安數(shù)據(jù)庫和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對于部分缺省的數(shù)據(jù)則直接從公司網站和公司年報中獲取。本文所采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Eviews 7.2。
4研究設計
大量的文獻在研究公司審計質量時使用盈余管理(Beeker et al.,1998;FraneiS et al.,1999;Kim et al.,2003;Chi et al.,2010;Lim and Tan,2010)來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我們采用經調整后的分行業(yè)、分年度Jones 模型(Deehow et al.,1995)計算可操控性應計數(shù)。
DA計算過程是:首先,運用不同行業(yè)不同年份的數(shù)據(jù)對模型(1)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參數(shù)a1,a2,a3,隨后將其代入模型(2)中計算得出NDAt,最終將NDAt代入模型(3)計算得出DAt。
GAt/At-1=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εtGAt/At-1=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εt(1)
NDAt=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NDAt=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2)
DAt=TAt/At-1-NDAtDAt=TAt/At-1-NDAt(3)
其中,模型(1)、(2)和(3)所涉及變量定義見表1。
在測試變量方面,本文中選取虛擬變量(G_Ki)、董事會會議次數(shù)(D_Ci)、監(jiān)事會會議次數(shù)(J_Ci)作為測試變量。很多實證文獻表明,總資產利潤率(ROA)、負債比例(LEV)、公司規(guī)模(SIZE)、現(xiàn)金流量(CFO)、成長型公司(GW)等與盈余管理有關(Beeker et al.,1998;FraneiS et al.,1999;Kim et al.,2003;Chi et al.,2010;Lim and Tan,2010),因此我們將以下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中(4)。
其中,模型(4)的變量定義見表2。
D_Ci1第i家公司股權性質,國有時取1,否則取0;
第i家公司監(jiān)事會會議次數(shù);
第i家董事會會議次數(shù)1第i家公司第t期的總資產利潤率(為當年的凈利潤/期末的總資產)1第i家公司第t期的負債比率(當期負債總額/當期資產總額)TAi1第i家公司第t期期末資產總額取自然對數(shù);
第t期凈利潤-第t期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
第i家公司第t期的銷售收入成長率,(第t期銷售收入-第t-1期銷售收入)/第t-1期銷售收入
回歸結果和分析
將數(shù)據(jù)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
表3中,調整的R2為0.959726,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高;Prob(F-statistic)為0.000000,說明顯著性水平相對來說已經很高,F(xiàn)-statistic=8533.657,說明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關系較為密切。Durbin-Watson stat為1.880604說明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性問題,各個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問題,J_Ci 沒有通過T檢驗,其他的變量均通過了T檢驗。
5研究結論和啟示
通過采用2011—2012年樣本數(shù)據(jù),選擇不同的行業(yè),研究公司治理情況如何影響審計質量。我們發(fā)現(xiàn):①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較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水平低。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國有上市公司的股權相對集中,一股獨大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國有上市公司對于審計質量的要求往往要低于非國有上市公司。另外,國有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相對于非國有上市公司要廣泛得多,在融資方面,非國有上市公司為了得到更多的融通資金,往往對于審計質量的要求要比國有上市公司高得多。②董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性,但是兩者之間關系不顯著。這說明了董事會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內部治理水平也就越高,對于盈余質量的操作也就越小,公司審計質量越高。③監(jiān)事會會議次數(shù)與審計質量相關關系不顯著。
參考文獻:
[1]杜曉旭.上市公司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關系研究——基于2006年上市公司財務數(shù)據(jù)的實證檢驗[J].財會通訊,2009(12):29-32.
[2]朱小雯.股權安排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1.
[3]黃彤,陳漢文.對“大股東的隧道挖掘與制衡力量——來自中國市場的經驗證據(jù)”的評論[J].中國會計評論,2005(1):203-206.
[4]余宇瑩.公司治理與審計質量:經驗證據(jù)[D].廈門:廈門大學,2008(4).
[5]原紅旗,韓維芳.簽字會計師的執(zhí)業(yè)特征與審計質量[J].中國會計評論,2012(3):275-302.
[6]劉佳.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審計質量影響的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