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松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種新型教學模式逐漸被運用到初中英語日常教學中,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團隊合作意識,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本文就合作學習的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和總結。對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進一步推廣及相關理論研究與發(fā)展進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英語;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研究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1earning)最早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并在70年代到80年代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這種教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具有時效性的教學理論。
目前我國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多數個性張揚、缺乏集體意識,以我為中心……鑒于這些因素對于他們加強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和交際能力的提升均有著積極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使其逐漸養(yǎng)成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教育部門理應擔此重任,將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xié)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此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2001)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2001)還提出,還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梢姡瑖医逃块T對于合作學習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推行也十分重視。基于以上要求和認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推廣應用合作學習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作學習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情況
西方國家對合作學習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昆體良(約35—96)就曾在其著作《雄辯術原理》中提出了關于集體教學的設想,當然,這只是合作學習理論研究的啟蒙思想,尚未就合作學習形成明確的概念和系統(tǒng)的理論;1806年,英國的蘭喀斯特在美國紐約成立了蘭喀斯特學校,由于他早先與英國牧師倍爾對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論進行過研究,因而合作學習觀念在其創(chuàng)辦的學校中得以實踐,該教學理論就有較強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可和推崇,其中包括美國學者帕克、教育家杜威等人,
到上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和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合作學習已經逐漸由美國、英國傳播到日本、荷蘭、前蘇聯(lián)、德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等國家,且在前蘇聯(lián)等地廣受追捧,前蘇聯(lián)在學習了美國、英國關于合作學習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進修院的方式組織對合作學習理論的繼續(xù)學習和研究,且逐漸衍生出“集體教學”這一教學模式
(二)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關于合作學習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學者丁邦平曾在上世紀90年代撰文介紹過歐美國家關于合作學習理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丁邦平在其文章中僅僅將合作學習定義于一種可大規(guī)模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手段,就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這一定位是較為片面的。
嚴格來說,我國關于合作學習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山東育科學研究所長王坦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其就致力于對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中與《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這一項目較具代表性;王坦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相互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慕虒W策略體系,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三、現(xiàn)有不足及未來展望
從目前情況分析,即使國外的研究成果欠缺之處仍存在很多,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在何種條件下開展合作學習沒有明確的結論,我國對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在:
( 一)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方式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合作學習小組是以秧田式的座位為基礎,以4個組員為主,由于學生之間挨得比較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影響,而異質小組的組合教師以學習成績?yōu)閰⒖迹瑳]有顧忌學生個性的特點,因此,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難以提升有效性的,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因素等方面組織建立小組才能行之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二)小組成員缺少平等的參與機會
在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一般參與的機會比較多,學習差的同學及時參與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也很少。這種參與機會不平等的狀況,難以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小組合作的開展中關注差生,同時又要有效發(fā)揮優(yōu)等生的作用,通過互幫互學,相互促進,和諧發(fā)展從而提升合作學習實效。
(三)小組活動徒有虛名
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只是追求表面形式,對于活動的實效性缺乏反思。這樣源于教師對于合作學習的內涵沒有正確的理解,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合作學習,掌握小組活動有效開展的策略,對合作學習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真正實現(xiàn)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
(四)教師調控課堂的能力較弱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一時還難以適應,在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中,需要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和技巧。教師的實際能力不但與合作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要通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盡快提升自己的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調控能力。
(五)(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角色定位不當
在目前的合作學習中,教師往往成為仲裁者、旁觀者,忽視了自己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定位,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目的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要調整自己的位置,在合作學習的活動設計中,將自己置身于恰當的位置,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不足
目前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競爭性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使得他們在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出了難以適應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由此,我認為,教師要關注學生合作學習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
(七)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不得力
由于合作學習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教師缺乏相對的經驗積累,在其探索發(fā)展的過程中,凸顯出了課堂教學不得力的問題,由于評價的實效性難以提升,也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因此,建立高效、科學的評價標準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裴娣娜.從學會發(fā)展視角看合作學習[Z].為馬蘭編著的<合作學習》作序,2005.
[2]昆體良.《辯術原理》選[M].中國紡織出版社,1982
[3]金海清.合作學習指導手冊[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