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周靜
摘要:《麥河》小說描寫的是發(fā)生在冀東平原中一個村子里百年歷史的故事。是鸚鵡村不同人物命運的遭遇和在發(fā)生的多種矛盾。也是充分地寫出了當今鄉(xiāng)村的復雜性、矛盾性和轉折性。近三十年來,我國農村究竟發(fā)生了哪些滄桑變遷?中國農民到底應該怎樣走?是很多人在關注的這個問題。
關鍵詞:麥河;農村; 冀東平原;土地流轉
《麥河》是一部近50萬字的長篇小說,在這樣長的篇幅里,作家一般都是采用第三人稱(即全景視角)來講述他的故事??申P仁山在《麥河》里卻一反常規(guī),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敘述者是一位外號叫“瞎三”的樂亭大鼓藝人“白立國”。從頭到尾,他堅持都在用第一人稱,這里走的是一招險棋,確實是讓鄉(xiāng)村處在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夾縫中——面對過去,讓人們在充滿懷念想去面對未來,躍躍欲試卻又在四顧茫然。
一、土地
(一)《麥河》這部小說寫的是冀東平原中的一個村子,在實行分田到戶的生產責任制之后,面對國內國際的市場經濟潮流,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經濟體制在走向現(xiàn)代大農業(yè)的歷史轉型中,農村和農民所經歷的痛苦、迷惘、探索與自強的嬗變軌跡做到的整體構思是廣大的,作者集中寫了這個村子里的曹雙羊等一些農民先驅,開辦煤窯進行原始積累,創(chuàng)建方便面食品企業(yè)闖蕩市場,流轉土地實現(xiàn)農業(yè)、工業(yè)化等一系列改革創(chuàng)舉,其故事情節(jié)的主體是以明朗的手法將這些重要事件來橫向延伸于作品之中,其小說的寫作手法不但描述了從村到鎮(zhèn)到縣的政治風波、經濟發(fā)展、文化勢態(tài)、道德風尚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確實是能展現(xiàn)出一幅全景式的城鄉(xiāng)生活圖畫。
(二)作品切入的是農村的現(xiàn)實變革,但又巧妙、藝術地從縱向角度回溯到了近一百年,村子里圍繞土地展開的一連串矛盾斗爭,讓人在固守舊的觀念的同時又把目光投向未來,瞻望了三十年后這個村子的理想圖景。在它用歷史、現(xiàn)實、未來,構成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之河中,讓櫻桃村村民在土改斗爭中奪得土地是一種“分”,在集體化時代入社是一種“合”,在新時期又得到土地是一種“分”,而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流轉土地又是一種“合”,讓我們看到的作者完成的是一次從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向現(xiàn)代農業(yè)文明的歷史跨越。
(三)在小說的結構安排上,關仁山用月相的變化來統(tǒng)攝全篇不能不說是一種完美的安排,他從逆月、新月、圓月、殘月,又到朔月,雖讓人看似像是一種自然天象變化的周期,又是我們這個社會人生中要運行的規(guī)律,他把農村改革置于自然演化之中,實有蘊涵了作家對“天人合一”的哲理感悟,在小說的敘事角度和人稱上,他借用民間風俗和傳說,大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了諸多朦朧、優(yōu)美的藝術氛圍、意象和細節(jié)。無一不使這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平添了一種瑰麗、浪漫的神秘色彩。
二、形象
(一)《麥河》最突出的文學實績,是塑造了一系列的、各式各樣的農民形象。九十年代以來的鄉(xiāng)村小說,在塑造人物上都作出了有許多努力,但在擁擁擠擠的人物畫廊中,傳統(tǒng)的、舊式的農民形象較多,而現(xiàn)代的、新型的農民形象卻很難看到。關仁山以密切關注農村變革,潛心探索農民精神性格的變化,成功塑造了一些新的農民形象;絕不是按照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來堆砌出一些“高、大、全”式人物,而是遵循生活的規(guī)律塑造出一個個在農村生活中成長、蛻化的形象?!尔満印分械闹魅斯茈p羊,無疑是一位獨具思想藝術個性的新農民形象,他來源于農村改革中的真實人物,又是一個高于生活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
(二)我們在《麥河》中看到,曹雙羊他的創(chuàng)業(yè)道確實是在文學史上都做到了有許多驚人之舉,以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寫作方法。作者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曹雙羊這種人是一種有寬闊胸懷和真誠品格的人,是以思想的深度,又有生活厚度的寫作方法來運作的,這種方法是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必備的兩個方面?!尔満印吩谶@兩方面都具備了,于是它便有了成為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
三、地域特點
(一)《麥河》小說的文化色彩,當然不只是對小麥文化的開掘與展示,也表現(xiàn)在對樂亭大鼓藝人白立國的鼓書表演以及按《周易》原理所作的“算命”和預測,說到底,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的開掘與展現(xiàn)。在小說中,白立國不僅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貫穿始終,而且是作為一個民間文化的載體和獨特的藝術形象出現(xiàn)的。這一點,是作者用,“瞎三”白立國打著梨花板所演唱的樂亭大鼓來表達的,其中就有深厚的冀東文化的積淀,像這首在卷首與卷尾多次出現(xiàn)的樂亭大鼓就很有味道:“摸一摸我的天/親一親我的地/娘織了毛布衣/姐編了葦炕席/麥子黃了梢兒/大爺掛了犁兒……”應該說,樂亭大鼓藝人白立國和他演唱的樂亭大鼓也是給此部小說增添了有許多濃厚的文化色彩,還有一些相當成功的藝術創(chuàng)新嘗試。
(二)很多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想象力是作家在藝術的天空里翱翔的翅膀。我之所以比較喜歡《麥河》這部關仁山的長篇小說新作,并向廣大讀者推薦此作,除了它具有思想深度、生活厚度及比較濃厚的文化色彩外,還因它在若干方面進行了成功的藝術創(chuàng)新的嘗試,表明作者在擁有相當嫻熟的寫實能力的同時還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三)關仁山已經走過20余年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的短篇小說《苦雪》一炮打響;90年代中期,作為河北“三駕馬車”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影響遍及全國,而他當時接連發(fā)表的中篇小說《九月還鄉(xiāng)》和《大雪無鄉(xiāng)》等作品也給他有帶來有更多文學上的榮譽;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長篇小說《天高地厚》《白紙門》等作品的推出,標志著關仁山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已走向成熟。而今,長篇小說《麥河》的問世,乃是關仁山小說創(chuàng)作新的重要收獲。它標志著關仁山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的高度,也是近年來一部值得關注的長篇小說力作,還可以說,這是近年來讓人最心動的長篇小說之一。
【參考文獻】
[1]關仁山.麥河·后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