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治
摘要:談到語文教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語文課誰都能教,但真正能把它教好、教活的沒幾個人。一節(jié)語文課之后,常常聽到這樣的評論:這節(jié)課不好,沉悶、課堂不活躍,我聽了直想瞌睡……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改教案為學案,擺正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位置,讓學生動起來,活化課堂,讓語文課堂精彩化,成為學生樂學、愛學的主陣地。而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大的戰(zhàn)場,抓住了閱讀教學,學生的語文能力、綜合素質就能得到大幅提高。筆者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三種能力。
關鍵詞:語文 教學 能力
一、在讀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耙黄恼轮蛔x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葉圣陶語)語文課堂是要讀的。朗讀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從而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楊再隋教授也說:“課文內容及其包含的思想是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出來的,即自己用心去領悟。悟的過程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薄白x”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多讀能迅速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多讀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透理解,多讀有利于識記生字、釋詞析句,多讀可以領悟遣詞用語之妙,學習布局謀篇之法。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豐富了想象力,更調動了閱讀興趣。好多文章就是要通過多讀、反復讀來達到對課文內容的深透理解的目的的。如教學名篇《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比绾卫斫膺@句話?魯迅先生在這里是沒有給讀者作出解釋的,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第一、四、五自然段,理解課文,才能從字里行間找出問題的答案,認識到孔乙己的窮酸迂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物形象。
二、在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性質,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確實要改掉“演說者”的角色,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把陣地讓出來,給學生發(fā)表言論的機會,在交流中培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回答問題,摒除自卑心理,積極鼓勵他們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感、不要怕同學取笑,要敢于積極主動參與交流。學生說錯或意思表達不完整時,教師要有耐心,多表揚,多鼓勵,消除學生的緊張、恐懼。教師應當用溫和的語氣、和藹的態(tài)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闡述問題的答案。只有教師放下架子,平等的去與學生探討、溝通,學生才愿說、敢說,對問題的闡述才能流暢、準確。比如一位教師在教《范進中舉》一課時,課中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范進中舉后“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边@是為什么?一位學生沒有思考好便舉手回答:“因為范進是他的女婿,衣襟皺了,沒面子,所以胡屠戶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滿堂哄笑,學生本人也滿臉通紅。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位教師沒有批評、糾正他,而是和藹地讓他坐下與同桌討論。結果這位同學再次舉手回答:“范進中舉后,胡屠戶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充分暴露了胡屠戶愛富欺貧的丑惡靈魂?!痹拕傉f完便贏得了全班的掌聲。正由于這位學生得到了鼓舞,信心十足,在與同桌的交流中受到啟發(fā),再次陳述時語言豐富了,表達流暢、完整,能力也得到提高。很多的試題也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學生喜愛的中外名作”叢書,請你從下面列出的篇目中選擇一部(篇)推薦給出版社,并寫出推薦理由?!度龂萘x》《魯濱孫漂流記》《西游記》《聊齋志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飄》推薦的篇目: ;推薦的理由: 由此可見,語文課堂教學中確實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在思維撞擊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項任務,必須在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訓練。為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課堂教學開放化,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營造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倡導學生暢所欲言,在思維摩擦與撞擊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fā)。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大膽進行求異思維,使學生具有“司馬光砸缸”式思維質疑問難、敢于創(chuàng)新。如,在《愚公移山》一課教學時,在認識愚公移山的精神時,可能學生的思維就超出了教師的預設: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為,何不繞道或搬家呢?純粹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太不劃算了!這顯然是學生的一種理性思考,對學生這樣的認識,當然值得我們肯定。
總之,語文課堂應該給學生開發(fā)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空間,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與平臺。課堂教學,關注了學生的這三種能力,教師就會改變傳統(tǒng)教法的束縛,就能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素質教育理念就能得到落實。
(責編 張敬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