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媚
摘要:文章主要討論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引發(fā)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內(nèi)涵,從而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語言練習 語感生成 語言表達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處理、運用教材,靈活創(chuàng)新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深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內(nèi)涵,個性化地解讀教材內(nèi)涵,錘煉語言運用表達能力,促使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逐步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與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素養(yǎng)。
一、斟酌詞句意蘊,重視語言練習
教師要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特色,采取相關(guān)有效的閱讀活動策略,運用比較、換詞等方法,引發(fā)學生對文本詞句進行推敲斟酌,促使學生深刻感知文本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巧妙之處,感受到文本內(nèi)涵的立體化、形象化,真切地感受文本和語言表達方法,逐漸提升語言感受能力。同時,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口頭語言訓練,或進行書面的習作訓練,使學生感悟文本語言的魅力,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語感能力。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出示文中語句:①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品悟、研讀這兩個語句,揣摩桂林山水的特點。在品讀過程中,教師應(yīng)指導學生采用詞語對比等方法,對語句中“靜”“清”“綠”和“奇”“秀”“險”這6個詞語進行對比研讀,體驗并感悟出這6個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刻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個性化理解語句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運用“靜”“清”“綠”或“奇”“秀”“險”,在小組中說說某一種事物的特點,再動筆進行仿寫。又如,教學《賣木雕的少年》時,教師出示訓練題:我讀到__這幾句話十分感動,因為__。生1:“我讀到‘他聽到談話聲……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候我的這幾句話特別感動。因為黑人少年為了給陌生人游客送一個木雕,專門跑到賓館來?!鄙?:“黑人少年的誠意令我十分感動。他不但專程跑來,而且非要等到我不可?!鄙?:“我讀到‘少年連連擺手……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幾句話特別感動。因為少年的大方令我非常感動。他是賣木雕的,做生意本來就是為了賺錢,他竟然不要錢?!睂W生通過直面文本,揣摩、品悟文本的語句,體驗與感悟文本的內(nèi)涵,可以錘煉語言表達能力,生成和提升語感。
二、誦讀文本語言,促進語感生成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語言時,應(yīng)通過誦讀文本語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韻味,感受文本語言表達的氣勢,體驗作者運用準確的詞匯、生動的遣詞造句、巧妙的布局謀篇,以及感人的情趣,在潛移默化中生成閱讀經(jīng)驗。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文本,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本語言表達的抑揚頓挫。語言節(jié)奏的錯落有致,嚴謹?shù)钠陆Y(jié)構(gòu),可使學生通過誦讀展開合理想象,將文本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自身的閱讀感受,從而體會文本的情感,感悟文本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夯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基礎(chǔ),提升學生的語感和個性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普羅米修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普羅米修斯的雙手和雙腳戴著鐵環(huán)……普羅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等語段。語句中的“不能動彈”“不能睡覺”“風吹雨淋”充分體現(xiàn)了普羅米修斯遭受的痛苦。教師可先讓學生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再想象失去人身自由,遭受蚊蟲叮咬、雷電劈打的普羅米修斯的種種痛苦。有了這些閱讀體驗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進行朗讀。此時此刻,學生自然把普羅米修斯堅定、無私、剛毅的性格特點充分地表達出來,深刻感悟普羅米修斯甘愿受千難萬苦、獻出生命,就是為了人類的幸福。這種想象后的誦讀活動,學生深刻領(lǐng)悟了文本的中心內(nèi)涵,體會到了文本語言準確的描述。又如,教學《觀潮》時,教師提出:“為什么說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呢?是怎么‘奇呢?文中的哪些語句突出錢塘江大潮的‘奇?” 學生熟讀文本語言后,體驗錢塘江大潮來之前、來之時、來過后的景象,感悟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tài)變化,朗讀出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的特點。學生誦讀第3、4自然段,再次感受并積累描寫聲音的詞匯,如“人聲鼎沸、風號浪吼”,以及寫形態(tài)的詞匯,如“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浩浩蕩蕩、漫天卷地”等。通過誦讀活動,學生積累和內(nèi)化豐富的文本語言,領(lǐng)悟文本表達的中心,掌握文本作者遣詞造句的寫作技巧,熏陶閱讀情感,從而促進語感能力的生成。
三、細讀文本插圖,訓練語言表達
文本插圖反映文本內(nèi)涵,為讀者提供語言文字無法表達的語言意境,也是對文本內(nèi)涵的補充。教師理應(yīng)有效地利用文本插圖,引導學生細讀,深入細致地解讀文本,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過濾、提煉學生的閱讀觀點,豐富學生的視覺表象和生活經(jīng)驗,積淀學生的語感素養(yǎng),引發(fā)學生閱讀思維,錘煉學生觀察、想象和表達能力,營造一個自由表達的閱讀時空,實現(xiàn)交融文本作者、教師、學生的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感,生成個性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從現(xiàn)在開始》時,教師可讓學生認真觀察文中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貓頭鷹當上“萬獸之王”后,什么樣子才是“神氣極了”。通過觀察與探究,學生看到圖中的貓頭鷹挺著胸脯,揮動著翅膀,神情得意地向動物們下令,從而理解了“神氣極了”這個詞句。此時,文中的插圖把語言文字形象化,插圖把難以理解的詞句意思內(nèi)化成學生語言。又如,教學《珍珠鳥》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第14自然段的內(nèi)涵,讓學生結(jié)合文中插圖進行解讀,然后提出思考題:“圖中的作者正在笑什么?”學生再次深入文本,進行朗讀文中語句,觀察文中的插圖,相互討論研讀。生1:“作者笑小珍珠鳥那么調(diào)皮,不回窩里睡,卻趴在自己的肩膀上睡著了?!鄙?:“作者笑了,小珍珠鳥,你玩累了吧,趴在我的肩膀上不怕摔下來了嗎?”生3:“作者笑小珍珠鳥膽子大,不怕被他把它抓起來。”生4:“作者的笑,認為小珍珠鳥已經(jīng)把他當成好朋友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話可說,有話敢說,閱讀想象獲得拓展,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