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英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開始、發(fā)現(xiàn)的基石。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在學生的主動探究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這樣學生所獲取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學探究方法,學會了自主探究,可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通過問題來展開互動探究,這是新課改下提出的重要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這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中機械地教師問學生答,而是以問題為主線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互動教學。其中,問題本身的價值性直接關系到互動探究的成敗。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才能實現(xiàn)有效探究,促進學生能力與教學效率的提高呢?我認為有效的問題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度。
一、把握難度
人類的認知水平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未知區(qū),這三個層次并不是直線上升的, 而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不斷轉化的過程。通過探究學習未知區(qū)可以轉化為已知區(qū),循環(huán)展開。促進學生轉化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只是在已知區(qū)提問,問題過于簡單,那只是機械地檢查已掌握的知識點;而在未知區(qū)提問,問題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則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難易適度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能夠讓學生基于自身已知來解決問題,從而學到新知。也就是說,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在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誘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使得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達到對新知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從而不斷進行消化與內化,使得未知轉化為已知。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掌握,而且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探究學習帶來的樂趣,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
二、巧設坡度
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我們不僅要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把握好問題的難度,還要巧設坡度,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與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要對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體系全面了解,這樣才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與具體的知識點間找準最佳切入點,從而提出具有一定坡度的問題,能夠延伸學生的認知空間,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與思考才能解決問題。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將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使得學生在自身知識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進步與提高。
三、妙選角度
(一)橫向延伸
素質教育所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我們要打破學科界限,避免各自為政,而是要以開放的眼光來審視各學科教學,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在各學科之間找準最佳的角度來提出綜合性問題,將學生學習的視野由化學課堂延伸到寬廣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在問題的探究中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
(二)縱向挖掘
問題要從實際的學情出發(fā),具有針對性;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具有趣味性;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具有啟發(fā)性;要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具有目的性。提問的角度很多,我們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需要來巧妙地選擇提問的角度,要對學科進行縱向挖掘,在知識的重難點處、學生似懂非懂處、學生有疑處巧妙設問,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四、增強跨度
也就是說,要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與傳統(tǒng)的封閉性問題相比,開放性的問題具有條件的不完善與答案的不唯一性,這樣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更能夠為學生開辟寬廣的學習平臺,更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釋放學生的思緒,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對所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重新的組合、提煉與加工,能夠讓學生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這不僅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獨創(chuàng)性與靈活性。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重要學習內容,同時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更多的探索性實驗,讓學生根據(jù)所學與生活經(jīng)驗來自主地制訂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給予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展開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實驗探究。這比起單純的驗證性實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增強了科學探究的意識,學會了自主探究的方法,得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全面提高,而且享受了智力角逐的樂趣,進而會真正地愛上實驗探究,愛上化學學習。
五、把握頻度
頻繁的提問只會讓學生陷入解決問題的疲勞狀態(tài),難以延長學生的意注意時間,只會帶給學生心理負擔與精神壓力,而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提問的頻度,也就是說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況來選取數(shù)量合適的問題,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要避免提出一些是非判斷型問題,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回答是與否、對與錯,而是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并為學生的獨立發(fā)言、充分交流與激烈討論預留時間。在學生之間制造更多的思想交流、思維交匯的機會,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中達成共識,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故而在提問時要控制好提問的頻度,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讓每一個問題都能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思維的新起點。
(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