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平
現(xiàn)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所真正掌握的知識不是由教師簡單機械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借助各種資源,強化情感體驗,通過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而自己建構與生成的。也就是說,我們要避免枯燥機械的理論教條講述,而是要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正是現(xiàn)代教學所倡導的情境教學法。高中政治課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币虼耍谡握n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單純講述式教學,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關注與思維,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筆者現(xiàn)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對情境教學法的作用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營造輕松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單純的理論講述是枯燥無味、呆板而沉悶的,整個教學枯燥單調,學生厭學情緒滋生,消極情緒占主導,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教學參與度,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采用情境教學法避免了單純的知識講述,而是將這些較為枯燥的知識點寓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中,將之與真實的生活、精彩的場景、豐富的素材、趣味故事等結合起來,從而為枯燥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得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愉悅,這樣自然會帶給學生輕松感與愉悅感,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情境與新知,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將枯燥的知識點寓于圖文聲像之中,可將學生帶入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中,同時可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集中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新知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轉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又是劃重點,又是記筆記,看起來教師與學生都很忙碌,一節(jié)課下來師生俱疲,但這樣的教學卻是低效的。其根源就在于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排除在教學之外,學生只是教學的附屬,被動的參與者,只是在機械地接收經(jīng)教師“咀嚼”后的知識,教師只是在機械地“喂”,而根本不管學生能否消化。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倡導自主探究式教學。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合作與交流中,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探究的主人,成為知識的真正構建者,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自主性,能夠實現(xiàn)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構建,由學會轉為會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增強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帶給學生不斷的“內部刺激”,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的身心與思維處于放松與亢奮狀態(tài),更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自主質疑、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積極的學習行為。沒有了教師過多的干預,學生擁有了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與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可以使自身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這樣,不僅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更能實現(xiàn)新課改所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得學生真正獲得全面發(fā)展。當然,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視。新課改提倡教師放手、放權,讓學生自主學習,但并不是放任,而是說教師要重新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新的角度來組織與指導學生展開探究,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保障,構建雙主型教學,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順利展開自主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學會學習,愛上學習。
三、提供感性認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智育與德育內在統(tǒng)一的顯性德育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脫離生活的教學只能是機械地記憶條款,雖回答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將所學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更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無法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新課改倡導生活化教學,明確提出政治課程的教學要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要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只有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感悟,才能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使學生能夠將其指導于自己的生活實踐,并在自身學到基本與技能的同時,得到道德品質的整體提高。如關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果只是機械講解,在問到學生這個問題時,大多學生可以背出這個知識點。但會背并不代表會用,并不代表學生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可以做得更好。為此,我們可以選取一些精彩的足球賽事,讓學生分析取得勝利的原因在于個人還是團隊,同時再將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拔河比賽引入教學。這些熟悉的生活場景與實例為教學注入了一絲趣味,使得教學異常活躍,學生思維積極。而且,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寓于直觀的事物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材料,學生可以從中獲取感性信息,在思考與思維的基礎上便可以上升為理性認知。這樣,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真正的理解,更能夠將知識轉化,從而能將知識運用于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