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梁漱溟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期間,進行了以自覺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自覺教育,主要是指在追求師生個體自覺的基礎上,本著“務本求實”的原則,積極探索學校管理和教學兩大方面的改革之道。
關鍵詞:梁漱溟;自覺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3-0031-04
在廣東省廣雅中學,古樸典雅的教學樓前的一個端坐銅塑雕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那么深遠,透著堅毅與執(zhí)著。在廣雅中學的歷史上,這是一個對學校發(fā)展起著引領方向作用的人物,他就是梁漱溟。1928年,梁漱溟抱著通過“鄉(xiāng)治”替民族開路的希望,來到了廣州,開啟了他的民族改革之路。在此深愿下,梁漱溟在廣州興辦教育并出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現(xiàn)為廣雅中學)的第23任校長,他深切思考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自覺教育”的教育主張和觀點,在學校管理和學校教學等方面打開了教育改革的新局面。雖然梁漱溟一年后離開了廣東省立一中,但他對“人生問題和中國問題”的積極思索和改造的生命歷程始終折射著廣雅中學“廣博雅正”的精神。
一、梁漱溟“自覺教育”改革的緣由與基礎
梁漱溟在廣州的教育改革不僅是梁漱溟個人的思考,同樣有著中國時局和各個方面的原因,為梁漱溟在廣州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
(一)梁漱溟教育改革的緣由
20世紀20年代,中國戰(zhàn)亂頻生,國家并未統(tǒng)一,在這混亂情形下,梁漱溟通過自己的觀察以及對中外政治制度的思考,認為“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則是通過“鄉(xiāng)治”實現(xiàn)民族的自救。在“四一二”政變后,李大釗這位朋友的遇害,使得梁漱溟看到了事情的緊迫性,“梁漱溟便帶著他的弟子王平叔、黃艮庸離開北京前往廣州,拜會這時已是廣東地方實權人物的李濟深。他此次到廣州,主要目的是想看看能否借助李濟深的影響,試行他的‘鄉(xiāng)治主張”[1]。1928年,他在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教職員工大會上的演講中也說道:“我到廣東來,自己抱著一點意思,是想試著去作我的鄉(xiāng)治的主張?!盵2]
將《開辦鄉(xiāng)治講習所建議書》提交后,在等待回復的時間里,梁漱溟在為“鄉(xiāng)治講習所”做準備的初衷下,考慮到可以利用一中的資源,加之為了支持友人衛(wèi)西琴開辦高中師范班,梁漱溟的學生黃艮庸事實上已被任命管理本校工作但不想擔任轉交到梁漱溟的手上,由此,各種機緣互相作用下,梁漱溟出任了廣東省立一中校長。
(二)梁漱溟教育改革的基礎
梁漱溟在廣州的改革并不是憑空而出的,梁漱溟先生對中國當時的教育進行了一定的觀察研究,再加之自己多年從教的經(jīng)驗,他對中國教育界還是有著整體的把握的。他不僅看到中國當時教育的缺陷,還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道路思考著,行走著。
1.學校教育的缺憾
梁漱溟認為,不僅是廣東省立一中,而且全國的學校制度多存在著種種缺憾,學校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弊端,有著需要改進的地方。梁漱溟指出,當時學校教育“一面不合于教育的道理;一面又是不合于人生的道理”[3]。具體來說,“不合于教育的道理”的地方在于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并沒有達到學校教育“長養(yǎng)人發(fā)達人的智力體力各種能力”的目的,而是“使聰明的人變成愚鈍,使有能力的人變?yōu)闊o能力的廢物”[4]。在梁漱溟看來,現(xiàn)行的教育則是讓學生們“積極中毒”?!安缓嫌谌松牡览怼钡牡胤皆谟?,背離了教育“應當一面在事實上不離開現(xiàn)社會;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領導現(xiàn)社會”的根本原則,出現(xiàn)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脫節(jié)、學校教育貴族化、學校教育商業(yè)化、學校教育法律制裁化的傾向。這些表現(xiàn)都是梁漱溟認為引起他痛苦的學校教育的種種缺憾。因此,廣東省立一中的改造必然要為除去這些“毒素”而努力。
2.教育考察的啟示
1928年春天,李濟深、陳銘樞前往南京議事,梁漱溟便隨船前往南京、上海等地游玩。也就是在這期間,他兩次訪問了由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曉莊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由于陶行知貼近生活的教育觀、教學合一的培養(yǎng)方法與他的一些觀點很相似,梁漱溟看了之后深受鼓舞。[5]梁漱溟把對南京曉莊學校的參觀稱為“一件有興味的事”。梁漱溟為了對曉莊學校有細致的了解,他不僅白天參觀,還留在學校住宿,以期對學校有全面的認識。他調查后認為,曉莊學校的教育既有合于教育的地方,也有合于人生的道理,還注重農(nóng)村問題;曉莊學校堅持“教學做合一”的信條,采取“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的教育方法,是合于教育道理的;曉莊學?!爸行膶W校活動教學做;中心學校行政教學做;分任院務教學做;征服自然環(huán)境教學做;改造社會環(huán)境教學做”的五部分,構成了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學校沒有校役,事情由老師和學生親自去做,學校的秩序維持采用自治的辦法,這種學校教育打破了課程與生活、教師與學生、學校與社會的隔閡,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的氣息,是合于人生的道理的。梁漱溟指出:“我們可以斷定這樣的學校,一定會有結果的。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至少有兩種好處:有能力,有合理的生活?!盵6]對曉莊學校的參觀引起了梁漱溟的很多興趣,他認為“他們的用意和我們的很相近,我們可以采取他們的意思;至于辦法,就要由我們自己出了”,原因在于“要學南京曉莊學校的方法,則亦不能;并且也有些不能去學的地方”[7]。
二、梁漱溟“自覺教育”的主張
一項改革若沒有明確的、堅定的信念與主張,既不能吸引人們,也難以在改革中產(chǎn)生影響、發(fā)揮作用。梁漱溟在廣東省立一中的改革有著一定的教育精神和教育哲學作支撐。通過對梁漱溟改革主張的分析和探究,我們可以將之概括為“自覺教育”。
(一)“自覺教育”的內涵
梁漱溟在廣東省立一中改革伊始,明確地指出:“我的根本主張,是要學生拿出他們的心思、耳、目、手、足的力量,來實做他們自己的生活。不一定是他們個人的,就是團體的,也要由他們自己去管理,去親身經(jīng)歷??傄盟麄冏约旱男乃疾帕?,去求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學問?!盵8]
梁漱溟這一主張奠定了一中改革的方向,也為找到具體的改革方法提供了指針。梁漱溟的“要學生拿出他們的心思、耳、目、手、足的力量,來實做他們自己的生活”的這一主張則是有著“學生有能力求一個合理生活”的遠見,他是希望從最根本的地方來給予學生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這就是對學生的“自覺”的發(fā)掘,點燃了這點小火,也就給他們成為一個人創(chuàng)造了機會。因此,在這層意義上,可以說梁漱溟教育改革的根本主張是呼喚“自覺”的過程。
(二)“自覺教育”的原則
“自覺”的獲得,需要學生們全身心的感受,需要心思、耳、目、手、足的力量的釋放,而能帶來這些感受和能量的則是體驗。梁漱溟認為。只有堅持“務本求實”的原則去改革,去教學,去學習,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因此,梁漱溟在廣東省立一中的改革是一個“務本求實”的過程,這是改革遵循的根本原則。
(三)“自覺教育”的文化觀
梁漱溟“自覺教育”這一主張深深受到他個人的哲學觀念的影響,它是梁漱溟哲學觀、生命觀在教育領域的體現(xiàn)。梁漱溟在此時為人處世和安身立命秉持的是孔子的生活態(tài)度和西方生命哲學大師柏格森的哲學思想,流露著對“生”的贊美,自覺教育則是“生”之觀念的最初的體現(xiàn)。梁漱溟通過自身生命感悟,糅合當時中國現(xiàn)實的成長訴求,使“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9]這一成人途徑的基點,深刻體現(xiàn)著“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fā)”[10]的旨意,這也是面對當時教育缺陷為教育開辟的一條道路。
三、梁漱溟“自覺教育”的實踐
學校的改革不是空想出來的,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教育經(jīng)費,當?shù)卣?、社會各界的支持等。梁漱溟在廣東省立一中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次展開的。著名社會活動家的身份,加之與李濟深的密切關系,給梁漱溟的教育改革活動帶來了機會和方便?!霸诮逃龔d方面,我請求容許我們有作新試驗的自由,即許我們拿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方法來改造一中。這已經(jīng)得了教育廳同意,并且還希望我們這個新試驗成功,使其他的學校將來好效法。至于財政方面,就是請求發(fā)給暑假里所呈請的各項臨時費,并且從一月份起,照十七年度的新預算發(fā)每月的經(jīng)費?!盵11]教育改革大致的過程是:“這次改革實經(jīng)過半年的醞釀與籌備,顧推溯改革的前期,則梁校長漱溟先生于十七年十一月廿四日在校演講《抱歉——苦痛——一件有趣味的事》實開始作改革運動的第一幕,至十二月廿四日又宣布《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乃漸入實行時期,至十八年元月奉令改為試驗中學,三月改革方案草創(chuàng)完成?!盵12]廣東省立一中作為省立試驗中學,成為了廣東教育改革的先鋒。
梁漱溟是一個“為人真摯,做事認真”的人,決定出任之時,他就對一中有了責任,“所以,我不留在一中則已,留此即要謀一中的改造,這是一定不易的。我想在這兩三天內,搬到學校里來住,把我想要怎樣改造一中的意見,來和大家商量,并且征求大家的意見,共同商量著去做”[13]。由此可見,梁漱溟為學校的發(fā)展在思考著,尋求著改變的方法。
(一)學校管理改革
1.成立教務委員會
梁漱溟首先對學校的行政管理作出改革,廢除教務處和總務處,成立教務委員會。委員會主要由梁漱溟、徐名鴻、張俶知、黃慶(黃艮庸)等人組成,負責整頓學校現(xiàn)狀以及研究如何改造學校。教務委員會是主持全校事務的中樞機關,負責將校務會議的一些決議執(zhí)行下去,在下面有事務處辦理事務。另外,高中、初中有部務會議、學科會議以及全校教職員會議,討論解決各類問題。學校形成了校長領導,以教務委員會為核心的改革團隊,全校教職員都參與到改革里面。
2.學生成為校務的主人
為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梁漱溟主張讓教員和學生自己做事,主要是將以前在學生周圍而是學校雜役代辦的一些事情交給學生和教員來做,試圖讓學生和教員過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他認為,“大凡我們不拘對什么東西,能夠生出趣味,而愿意動手去加以整理,這實在是個最要緊的問題,有極大的教育意義”[14]。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梁漱溟提出了以下辦法:
第一,要廢除或者竭力減少校內的雜役。只有這樣做,學生才能接觸到更多的生活層面的東西,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也能鍛煉身體,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保持清潔的習慣,不奴役其他人幫忙整理宿舍和義務,有助于學生擺脫“貴族化”思想傾向。第二,要廢除或者減少校內的職員,而把許多公共的事情,交給學生照料。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都可以讓學生來做,也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第三,廢除吃零飯和包飯的廚房制度,每個班的學生負責自己辦的伙食,讓學生們自己來做飯。這樣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為學生們團隊合作提供一個機會。第四,廢除貿(mào)易部、西餐部以及洗衣部。讓學生們自己經(jīng)營這些協(xié)會,自己洗衣服,運作貿(mào)易部等部門,讓他們能夠得到許多生活經(jīng)驗。
梁漱溟的這些提議,都是在為學生們自覺、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們來管理自己、管理學校,在“教學做”中生活和成長。
3.班級管理
梁漱溟在改革中,注重“班級”這一小單位所發(fā)揮的作用,營造一種團體生活的氛圍,讓學生在里面體會社會的意味,方便學生以后融入社會生活中去。他主張“以一個小班做個小范圍,由各個范圍做他們自己的事”;在這一小范圍里,學生們需要“班主任”領導他們來處理庶務、教務、清潔、規(guī)范秩序的養(yǎng)成等各種生活上的事情,因此提出要“注重班主任制”。
(二)學校教學改革
1.注重教師和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梁漱溟指出,要廢除現(xiàn)在把學生看作被治者而教職員是治者的辦法,總要想法使學生不只是站在被人管理的地位,而改善這個分為治者與被治者兩種階級的教育。他認為學生處于被治理的地位,是不合教育的道理的;老師對學生應負引導的責任,學生應該自治;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共同制定的規(guī)約來進行督促,逐步實現(xiàn)自律。在這里,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要求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
2.注重課堂教學的改革
梁漱溟認為“廢除或減少(至少也要改良)現(xiàn)在講授課本的教授法”是必要之舉,因為沒有將學生這一主體的自覺性考慮在內,以往的教學科目又多,上課時間又長,學生沒有自修時間,學生既苦又沒有多大收益。因此,梁漱溟提出減少上課時間,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找參考書,自己主動去學習,收獲會更多。要保證這種教學方法的實行,梁漱溟認為,需要聘請有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教員,給學生提供指導。
3.注重寫日記
在廣雅教育改革中,其中一項特色的規(guī)定就是“寫日記”的規(guī)定,這也被后來廣雅中學視為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之一。在當時,梁漱溟提倡學生寫日記的做法,一是為了班主任能夠了解學生,同時也能曉得學生學業(yè)程度。日記成為學生和教員們交流的一個平臺。
4.注重學生身體的養(yǎng)護
梁漱溟不僅注重學生們在知識方面的增長,同時還注重對學生身體上的養(yǎng)護。梁漱溟提議學校校醫(yī)住在學校里,還讓校醫(yī)給學生們開設生理衛(wèi)生課程,讓學生們明白身體的構造,也學習照顧自己飲食清潔和運動的方法,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5.注重勞動技術教育
梁漱溟在改革學校時,“設立木工場、藤工場、農(nóng)場”[15],加強勞動技術教育。梁漱溟這些配合新的教學法實施而設置的設施,豐富了學校的課程,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打破了學生與社會、學生與生活的隔閡,有利于學生在體驗了多彩的生活后能夠尋求合理的生活。
1929年,梁漱溟因為時局變幻離開了廣東省立一中,循著心中的路線,繼續(xù)他未竟的“鄉(xiāng)治救國”的夢想。在此之后,他的學生黃慶接任校長,在以后的學校治理中繼續(xù)堅持著這些改革,梁漱溟提出的改革舉措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梁漱溟的教育改革給當時充斥著“學校辦學賺錢,對學生整個生活情形全然不顧的”的社會帶來了一些清新空氣?!?942年,梁漱溟再次途經(jīng)廣州時還受到了經(jīng)過這改造的一些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從中可見改造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16]。梁漱溟在“自覺”親身成長和尋求知識的體驗中,以冷峻的視角,滿懷熱忱地對中國學校教育一隅進行變革,抓住教育本質的追求在于學生“自覺”的喚醒,教育根本的原則在于學生整個生活的觀照;注重學生的自治,強調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關心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梁漱溟在改革中碰撞出來的教育智慧、留存的教育經(jīng)驗,在與我們這個時代學校教育改革相遇時,在“自覺”的飛揚中,依然能超越時空,給予我們一定的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景海峰,黎業(yè)明.梁漱溟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74.
[2][3][4][6][7][8][11][13][1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840.842.842.851.867.868.867.867.869.
[5][16]佟自光.梁漱溟的孤獨思考[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89.91.
[9][10]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26.127.
[12]程存潔.略論梁漱溟在廣州實行的教育理念[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15]廣州廣雅中學簡史:1888—1988[C]//廣東廣雅中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文集,1998.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