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 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中,學生死記硬背大量句式,教學中缺少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經驗這一過程。學生一旦參與真實交際,就會怯于表達,以及不知所云。作者通過英語課堂中引導孩子大膽進行drama編演的措施,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做事情”,以實現開辟英語教學的新途徑。
關鍵詞: Drama元素 小學英語 英語教學
一、運用Mime,提高學習之效率
案例一:以《牛津小學英語》新教材4B U3 My Day為例。
該部分的教學目標:能介紹自己的一天。教學難點為一系列活動類短語,如:get up,have breakfast,go to school等,學生一課時要掌握這么多短語,肯定存在一定困難。在這種情形下,筆者嘗試運用Mime(啞?。?。Mime是一種不用臺詞而憑借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學生以個體或者小組的形式進行表演,臺下學生根據臺上學生的表演,猜測他所要表現的是哪種活動。
分析: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兒童是先行后知的行之律;他們對人類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表演的過程,是孩子充分享受游戲的過程。Mime形式下,學生沒有語言負擔,只需通過肢體語言,讓觀眾看明白自己的表演。表演者通過表演理解內化語言,觀眾沉浸于“觀賞”的輕松氛圍中,學習壓力減小。因此,drama能調動學生的“樂學”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運用puppet show,吸引學習之“注意”
案例二:以《牛津小學英語》新教材3A U5 Look at me為例。
這部分的教學目的:用Look at my...介紹自己的服裝;Its nice/great...贊美別人的服裝。課文StoryTime呈現的內容就是生活的再現,到了Fun time,再重現story time中的內容,孩子會覺得枯燥無味,無法吸引他們。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愛演愛玩的特點,我們重整教材:將story time變?yōu)閐rama的第一幕:Before the party,楊玲選擇并搭配衣服,準備參加聚會;第二幕,At the party,楊玲和小朋友互相炫耀漂亮的衣服。第二幕中加入木偶?。╬uppet show)的元素,所謂puppet show,即由演員操縱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說話。
分析:與原來的形式相比,改編后的“drama”在幫助孩子學習英語方面有如下優(yōu)勢:
1.為孩子說英語提供一個有趣的情境:兩個木偶,分別炫耀自己的服裝來奪得“queen”的稱號。這符合主體教育論提出的:“好表現是孩子的需要,愛動是孩子的特點?!?/p>
2.新句型“Look at my...Its...”被重復3次。Jayne Moon認為,在一個活動中,適當的語言重復有利于孩子的記憶。
3.在“drama”活動中,木偶劇強調幕后的演員必須通過語音、語調表現人物的情感,因此無形中孩子做到了“speak for meaning”,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記憶語言。
4.相對于在真實生活中運用句型“Look at my...Its...”,“drama”無疑提高了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這種“幕后”的方式,對于膽小的孩子來說,心理壓力會小很多,有利于他們大膽表達。
三、運用role-play,拓展思維之寬廣
案例三:以《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3 Part E部分為例。
該部分的主要內容:Nancy在去書店買書的過程中,被小偷偷了錢包,路人、警察幫忙捉小偷。筆者以第三者的口吻,對故事進行回憶式的講述,然而,過去式充斥著整篇文章,造成學生表達的障礙。若采用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逐字逐句學習詞組、句子,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封閉的問題,使孩子的思維緊鎖。這則故事貼近生活、趣味性強、情節(jié)性強,非常適合“Role-play”(角色表演),教師通過開放性問題的驅動,巧妙地將短文變成劇本。
首先,“要演誰”?
這個故事中涉及Nancy,thief,policeman,passerby(woman)四個人物,他們是故事的核心。分析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的情節(jié)。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對生活的觀察力,這里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角色,比如Nancys friend,the thiefs son,shopkeeper等角色,豐富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局。
其次,“演什么”?
演什么,即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則文本展示了故事的內容,還有很多“留白”。所謂“內容留白”,就是語篇在某些具體內容方面留下相應的空白,給讀者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楊金華,2012)。于是,筆者設計問題:“Why does the thief steal Nancys purse?Whats in the purse?Does Nancy get her purse back?How does the policeman deal with the thief?Whats the end of the story?”以此為思維發(fā)散點。筆者發(fā)現,通過這樣的“補白”,學生并未出現千篇一律的情節(jié),相反,孩子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劇本。
分析:Drama編演是一種創(chuàng)造,這種思維品質使得“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在理解文本時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這些體會是教師無法直接給予學生的,當學生對這個主題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進行觀察和思考,通過與文本、與同伴、與師長的交流,產生積淀,完成解讀,創(chuàng)造語言。久而久之,學生會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意為豪,從而樂于編演、敢于編演。Drama編演營造了寬松、和諧、輕松的氛圍,給學生更多空間發(fā)揮,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的孩子,他們的創(chuàng)新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品質能得到提升。
四、結語
英語課上采用drama的形式,主要是將語言學習與特定的社交場景和任務相結合,是“場景化的”教學方法,主張在“用中學”、“做中學”、“體驗中學”,強調真實語境和語言素材的相結合(馬箭飛,2002;程曉堂,2004)。Drama帶給學生豐富的體驗機會和足夠的思維空間,課堂變得靈活而生動,英語教學的效率因此而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爽.Drama.一門玩兒的英語課.加拿大溫哥華市Tupper中學,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