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舒珊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和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與探究意識,實現(xiàn)了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和完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初中科學;“合作學習”模式;科學試卷講評;課堂教學效率
試卷講評課是初中科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九年級的復習階段,試卷講評課更是一種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試卷講評課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合作學習是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民主性與開放性的關(guān)鍵,也是提高學生主體學習效率,加強學習密度的重要形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出現(xiàn),決不能占據(jù)主體地位。課堂學習真正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教師、解放課堂、突出學生。
一、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背景
1.當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xiàn)狀
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長。而“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一節(jié)課40分鐘,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課堂上教授的重難點就是考試的重難點,往往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主動性基本被扼殺,他們學到的學習方法就是被動地接受。在這樣的課堂上,常常能看見學生茫然的眼神,他們的思維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往往不能及時地跟隨老師的上課步伐,上課走神、做小動作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課堂效率不高,有時候甚至可以說很低效。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變被動的“接受式教育”模式為主動的“合作學習”教育模式。如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更是我們應該深刻探討的問題。
2.試卷講評課的弊端
以前,一些試卷講評課完全就是教師給學生對答案,教師一題不漏地將試卷從頭講到尾,整堂課都是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學生被動地接受答案,幾乎沒有思考,沒有參與,優(yōu)秀的學生不想聽,后進生聽不懂,中等生懂了不會運用。只要題目稍作變動,學生就不知所措,這樣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乏味,這只能說明你懂了,而不是你的學生懂了,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試卷講評課之后,讓學生糾錯,學生只是把錯題和解答過程抄寫到糾錯本上,學生沒有經(jīng)過思考,只是把黑板上的答案抄到試卷上,再把試卷上的答案抄到筆記本上,這樣的糾錯只限于形式,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糾錯。那么,什么樣的試卷講評課才能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轉(zhuǎn)被動為主動呢?“合作學習”教育模式的提出,在課堂教學和糾錯中同時實施,就變得很有必要,兩者雙管齊下,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
二、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具體實施
1.合理分組,以優(yōu)補差
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合理分組,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潛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按照班級人數(shù)分配小組人數(shù),一般6人為宜。采取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方法。按照學習基礎(chǔ)差異、表達能力強弱等方面,進行合理的搭配。一個六人大組中分為兩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jù)能力的不同分為講解者(優(yōu)秀生),糾錯者(中等生),解答者(后進生)。在合作學習中他們有著明確的分工,顧名思義就是解答者解題,糾錯者糾錯,講解者講解。同時為了更好地讓德育和教育相結(jié)合,讓學生重視,每個小組都要取個名字,拍合照,寫好小組的奮斗目標,放到班里的宣傳角中。
2.先學后教,合作學習
之前糾錯在試卷講評課之后,“合作學習”模式把糾錯放在試卷講評課之前,讓學生先行思考。試卷教師批改之后,及時下發(fā),要求各個組的學生先自我糾錯,試卷上一些由于粗心造成的錯誤,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分析,達到自我糾正的目的。自己解決不了的,合作學習,由中等生(糾錯者)講解,中等生解決不了的,由優(yōu)秀生(講解者)來幫助講解。所有學生將錯題訂正在原卷上,在錯題邊上要寫明錯誤原因和解題思路。這樣節(jié)省抄到糾錯本上的時間,讓糾錯不再成為形式。同時及時把整組不能解決的題目反饋給老師,老師可在課堂上讓其他小組講解,教師可適當對學生的講解加以補充、強調(diào),進行必要的點評。對于全班同學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重點講評。
3.展示成果,當場評價
課后完成糾錯的合作學習,為課堂節(jié)省時間,而課堂則是學生的展示平臺,由學生來當小老師,組和組之間互助,解決難題。解答者有優(yōu)先發(fā)言權(quán),其次是糾錯者。同時“合作學習”模式采用的是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這樣體現(xiàn)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每月評出最佳小組,給予全組每人加分的獎勵,并將其勝利小組合影相片展示于班級布告欄中。為了調(diào)動全組成員積極參與、用心思考、主動發(fā)言、互幫互助的積極性,尤其是解答者和糾錯者的參與,他們每回答一個問題的分值比講解者要高。講解者回答一個問題得1分,糾錯者回答一個問題得3分,解答者回答一個問題得5分,解答者的分數(shù)高,也使得糾錯者和講解者樂于教,真正實現(xiàn)了“兵幫兵”。還要用平時成績測驗的增量(進步量),檢測小組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的效率。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激勵了組員,促進了競爭,達到全員參與、合作共贏的高效課堂。
4.鞏固擴展,觸類旁通
這一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設(shè)置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檢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讓所有學生有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讓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針對學生試卷中出現(xiàn)相對集中的問題,準備一些配套練習和鞏固提高題,以便及時矯正錯誤,鞏固講評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點和解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實現(xiàn)真正糾錯。做到一題多問,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一題多變,擴寬解題思路,通過母題從題目中歸納方法,教會學生思路,讓學生懂,通過衍生題讓學生會。讓學生在聽懂和會做之間畫上等號,達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
例如,講摩擦力習題時,木塊之間的抽拉問題。
母題,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用10 N的水平拉力F使A、B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木塊A所受的摩擦力為 N,木塊B所受的摩擦力為 N。
■
考點: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思考:這題的突破口在哪里?A物體。
分析:用假設(shè)法,假設(shè)A有摩擦力,勢必有力
和它平衡,有那個力嗎?
物體A和物體B之間沒有摩擦力作用,所以,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為0。
物體B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水平方向上受到水平向右10 N的拉力,因為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合力為零,所以物體B一定受到地面10 N的摩擦力作用。
故答案為:0;10。
通過例題講解,讓學生提煉方法:
(1)讀題,圈關(guān)鍵字“光滑”“粗糙”“靜止”“勻速”等字眼。
(2)受力分析,注意分析對象。
先分析受力少的物體,再分析受力多的物體。(一般從上到下分析)
(3)運用平衡力和牛頓第三定律的知識列式計算。
衍生題1.如圖所示,大小為5N,方向為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物體A上,使A和B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A對B的摩擦力大小為 ,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 。
■
答案為:5N;5N。
衍生題2.如圖所示,質(zhì)量相等的物塊A、B、C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塊B受到一個水平力向右的力F1=5N的作用,物體C受到一個水平力向左的力F2=8N的作用,A、B、C相對于地面保持靜止狀態(tài),物塊C對B產(chǎn)生的摩擦力大小為 N,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 N。
■
答案為:5;3。
三、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反思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對于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我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的“充實”,老師永遠有教授不完的知識,整堂課,老師講話的時間可能估計要超出三分之二,而學生的思維也就一直跟隨著老師的思路走,沒有自己的思維擴散時間,同時,老師的這種教授知識的模式也讓老師自己感覺很累。實施了“合作學習”模式后,老師變得輕松起來,講話的時間大大縮短,同時,在我看來,在初中科學試卷講評課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老師不敢放手。傳統(tǒng)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最擅長的就是進行傳統(tǒng)教學,他們懷疑學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生怕一旦放手讓學生討論后,整個課堂會收不住,或者嚴重影響教學進度。這樣的思想是正常,但是,我們要探索的是教學模式上的突破,要在課堂上關(guān)注那些后進生,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主動地學習,“合作學習”模式勢在必行。
總之,“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引領(lǐng)下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要真正發(fā)揮它的效果,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激勵中獲得自信,在快樂中學習合作,在進步中不斷成長,高效的課堂效果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我們科學教師認真思考,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國楊.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shù)課堂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2013(2).
[2]張延輝.物理試卷講評課教學模式初探[J].中學物理,2014(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團)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