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鳳
【摘 要】目的:本文通過多種治療方法對58例頸椎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根據(jù)患者的痊愈康復情況分析哪種治療方法對于頸椎疾病的治療更加有效,總結(jié)頸椎疾病療效結(jié)果。方法:本文采取了對照法,對于這58例頸椎疾病患者分成幾組,分別采用藥物治療,運動療法,牽引治療,手法按摩推拿治療,理療,綜合治療對這幾組患者進行治療,結(jié)果是綜合治療患者痊愈率明顯高于其他對照組,效果最佳。從而判定采用多種治療相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更利于頸椎疾病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頸椎?。恢委煼椒?;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97-02
引言:
頸椎病是由于頸部活動受到限制,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頸椎病也以根除難,治療方法多樣而著稱,頸椎病發(fā)作時有頭痛、頭昏等癥狀,有時也會伴隨著惡心、耳鳴、耳聾、嘔吐等臨床特征,本文對我院58例頸椎疾病患者進行多種治療方法,療效甚佳,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總患者58例,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3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最長的3年,最短一個半月。其中干部30例,工程技術人員4例,教師5例,工人7例,會計3例,農(nóng)民8例,司機1例,伴有頭痛,頭暈者30例,伴有嘔吐惡心者6例,伴有耳鳴、耳聾者4例。我們將這58例患者分成六組,盡量令每組病情和癥狀基本相近。
1.2治療方法:
1.2.1第一組采用藥物治療,對10位患者選擇性的用止痛劑、鎮(zhèn)靜劑、維生素(B1、B12),對患者的癥狀緩解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顯。
1.2.2第二組對患者采用運動療法,在進行本組實驗時,我們選擇了各型頸椎病癥狀基本緩解和呈慢性狀態(tài)的患者,教患者醫(yī)療體操從而促進癥狀的進一步消除和鞏固療效。對于那些癥狀記性發(fā)作的患者,我們沒有給其增加運動刺激,尤其是有較明顯或者進行性脊髓受壓癥狀的患者,我們更嚴禁患者增加運動,在運動治療過程中,患者頸部旋轉(zhuǎn)運動輕柔緩慢,幅度適當。
1.2.3第三組采用溫熱敷,傳統(tǒng)治療方法-牽引治療,牽引治療曾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是根據(jù)近幾年來醫(yī)院病歷的治療結(jié)果顯示,有很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治療之后,特別是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病情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根據(jù)這種情況,我們用溫熱敷代替了牽引治療,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癥狀,有助于手法治療后使患椎穩(wěn)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癥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1.2.4第四組采用手法按摩推拿療法,手法按摩推拿療法在當下是最常用的治療措施,也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jīng)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癥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癥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癥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1.2.5第五組采用理療療法,采用該方法是因為理療在頸椎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起到多種作用,臨床認為,急性期可行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后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所以我們對第五組患者采用此種方法治療。
1.2.6第六組采用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及對該組患者采用藥物治療,運動治療,溫熱敷,手法按摩推拿及理療相結(jié)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結(jié)果
2.1第一組十例患者中痊愈康復的有3例,占該組康復率30%,且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第二組十例患者中痊愈康復的有5例,占該組康復率的50%,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第三組溫熱敷療法十例患者中康復患者有5例,占該組康復率的50%,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第四組十例患者康復的患者有7例,占該組康復率的70%,治療效果明顯;第五組九例患者康復的有4例,占該組康復率的44.4%,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第六組九例患者康復的有8例,占該組康復率的88.9%,治療效果很明顯。
2.2根據(jù)以上結(jié)果我們得出結(jié)論在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手法按摩推拿療法治療效果明顯,而采用多種治療手段相結(jié)合的方法效果很明顯。
3 討論
頸椎病患者嚴重者會常常伴有一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些患者會感到吞咽有障礙,吞咽時會感覺食管內(nèi)有異物,一些人還會感覺惡心、聲音嘶啞、干咳、嘔吐、胸悶等癥狀,引起該癥狀的原因有2種,其一是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引起的食管狹窄,另一種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fā)生刺激反映而引起的;還有患者會感覺到視力下降、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眼脹痛等不良感覺,嚴重者還會發(fā)生失明,其中原因可能是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jīng)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fā)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頸椎病還會引起的并發(fā)癥是頸心綜合征,一般患者會感覺到心前區(qū)疼痛、心律不齊、胸悶氣短和ST段改變,有時會被誤診為冠心病,其實這是頸背神經(jīng)根被頸椎骨刺刺激和壓迫導致的;頸椎病的并發(fā)癥還常常與高血壓病相存,因為頸椎病和高血壓都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由頸椎病引起患者的血壓升高或降低,以血壓升高為多,一般稱之為“頸性高血壓”;有些頸椎病患者還會感覺到胸部疼痛,這大多是由頸6頸7神經(jīng)根受到頸椎骨刺壓迫所致;有嚴重頸椎病的患者還可能導致下肢癱瘓,早期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還有患者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xiàn)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后遺癥。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根據(jù)上述的治療,對這58例患者進行發(fā)病分析,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慢性頸椎勞損和頸椎退行性病變,主要的發(fā)病因素有以下幾點,機械壓迫和刺激: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并向周圍突出,椎體周圍的韌帶以及小關節(jié)部形成骨刺,椎體增生的骨刺引起周圍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及韌帶、關節(jié)囊的反應性充血、腫脹、纖維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頸部損傷和慢性勞損;感染因素;血液流變學因素。
根據(jù)上述分組治療效果,我們可以看出對于頸椎病患者僅僅是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收效甚微,而多種方式相結(jié)合會取得良好效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手法按摩推拿療法治療效果也很明顯,所以建議當下對頸椎病患者采用該種治療方法。
4 結(jié)論
綜上所述,對頸椎病患者采用單一的藥物治療、運動療法、理療、溫熱敷或者手法按摩推拿治療收效都不是很好,當然治療該病的治療手段也不僅僅只有這幾種,像針灸、拔罐等對于治療該病也會有效果,但是只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輕重采用多種治療手段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對于患者的病情要讓患者了解并讓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自我保護,避免病情的惡化,總而言之,頸椎病患者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據(jù)此,對于頸椎病的研究之路在目前的醫(yī)療水平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安莉;李欣;霍晶;王硯達;安輝;賈麗娜 肌萎縮側(cè)索硬化癥與脊髓型頸椎病臨床和肌電圖特點相關性研究 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 2012年第05期
[2] 雷革勝;楊鴻順 肌萎縮側(cè)索硬化與脊髓型頸椎病的鑒別診斷 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 2002年第04期
[3] 劉穎;鄒雯;劉婷婷;高國建;王健 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臨床文獻回顧性分析 中醫(yī)雜志 2013年第19期
[4] 張璐礫;戴銘;劉玉筠;員曉云 班秀文針藥并用治療婦科病經(jīng)驗 中醫(yī)雜志 2013年第17期
[5] 董珺;陳申旭;崔花順;蔣旭;辛世恩 “頭八針”臨證應用體會 中醫(yī)雜志 2013年第15期
[6] 韓彬;吳中朝;陳仲杰 論針藥并用在中醫(yī)臨床中的核心價值 中醫(yī)雜志 2013年第14期
[7] 朱原;傅立新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針灸治療概況 中醫(yī)雜志 2013年第02期
[8] 韓彬 針藥異效互補優(yōu)勢臨證應用體會 中醫(yī)雜志 2012年第17期
[9] 劉國泰 中醫(yī)手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研究近況2013年
[10] 韓彬 論中醫(yī)針藥并用過程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 中醫(yī)雜志 2012年第15期
[11] 邵媚媚;曹琳;劉智艷 針刺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15例 中醫(yī)雜志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