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娜與杜十娘,是世界文學史上兩個光輝的女性形象。該文通過對安娜與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較,揭示了她們的異中有同、殊途同歸的悲劇命運,雖然身處不同階層,卻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執(zhí)著于不肯屈服為她們的愛情埋下了悲劇情調(diào),在她們身上,展現(xiàn)了中外婦女在追求自由愛情和爭取人性解放的漫長道路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巨大魅力。
關(guān)鍵詞:安娜;杜十娘;形象;性格
作者簡介:丁江濤(1985-),男,漢族,籍貫:甘肅涇川,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專業(yè):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 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02
杜十娘與安娜是兩部不同地域時間相隔280多年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將二人細細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在捍衛(wèi)人格尊嚴、追求美滿的愛情幸福生活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安娜出身于貴族家庭,她熱情善良、美麗純真,充滿了渴望愛情的青春活力。但是在她八年的婚姻生活里,安娜的生氣被壓抑了。與弗龍斯基火車站短暫的相遇,在兩人心中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被壓抑的生氣,亦正在慢慢地復蘇。在弗龍斯基的強烈攻勢下,她的理智的閥門徹底被沖垮了,她于是再也不能忍受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再也不能忍受過去被這種壓抑的虛偽生活,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弗龍斯基結(jié)合,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然而,弗龍斯基終究是一個屬于世俗的人,他雖然在相愛之初為了安娜放棄了軍中升遷的機會,離開了他所珍愛的社交界,但他始終沒有勇氣與過去的世界完全隔絕,他無力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jié)和大眾意志,也無法幫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一見鐘情并不能使他們長相廝守,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弗龍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里,他在精神上已經(jīng)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任不敢這樣去做。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杜十娘作為一個誤落風塵的女子,所處的社會地位與所愛的摧殘使她具有反抗的本性;作為一個美麗而又剛強的女子,生活的磨煉使她愛憎分明,堅決勇敢而又機智聰明。當十娘滿心歡喜滿心期待的時候,她歷盡千辛萬苦所選中的“忠厚至誠”的李公子,卻露出了他卑劣、自私的一面。憤懣、失望充斥著十娘的心靈,然而她并沒有用眼淚博取李甲的同情,也沒有用百寶箱來救贖李甲那顆已變賣的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舔砥自己的傷口,她毫不猶豫地投入滾滾大江,洗盡一身塵埃。
看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結(jié)局讓我想到了杜十娘,那個因為李甲的背棄而跳河自殺的杜十娘,她們都選擇了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卻各有各的不同。她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同樣身為女人,她們因為相同而又不相同的理由而放棄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中寫了一個在沒有愛情的婚姻里過著無聊生活的女人——安娜,她在那無聊、庸俗的上流社會中追求著自己的愛情,她遇上了沃倫斯基,她開始不顧一切,瘋狂的為了愛情付出。杜十娘,是個青樓女子,卻有著一顆聰慧、自由的心,她與安娜一樣,追逐她自己的愛情。雖然她們兩個人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一個是貴族家的夫人,另一個卻是青樓女子,她們雖然不同,卻也相同。杜十娘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子,試想沒有樣貌、沒有才藝怎能在青樓立足,而安娜,也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一身黑衣,有著神秘的美……
這樣的女人,當然有她們追求愛的權(quán)利,而她們的熱情,也換來了她們的愛情。沃倫斯基,李甲,是的,她們遇上了她們的愛情。安娜和杜十娘都有了目標,愛情,是她們追求幸福的價值,她們在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而相似的是她們的愛情都曾獲得回報,不論是沃倫斯基還是李甲,都深深地愛過安娜,愛過杜十娘,為她們的美貌、性格更多的是熱情所傾倒。而隨后,安娜和杜十娘也都遭到了拋棄,看來兩個“異國的姐妹”有著相同的命運。她們的愛情,都是因為自己的愛人(沃倫斯基、李甲)有了過多的負擔,而最后愛情失敗,導致最終的悲慘結(jié)局。
安娜和杜十娘都遇到了花花公子,不論是在上流社會鬼混的沃倫斯基還是出身富貴的公子哥李甲,在他們身上是找不到永遠的愛情的,他們永遠是喜新厭舊、懦弱不堪的。沃倫斯基因為安娜與卡列寧離婚后對他自己造成的影響,開始厭惡、嫌棄安娜,覺得她是個負擔,是個包袱;而李甲則聽信小人之言,將十娘送入他人之懷抱,同樣拋棄了十娘。
安娜和杜十娘都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安娜離婚,不被社會允許,這便也造成了沃倫斯基的困惑,認為她是負擔;而當過妓女的杜十娘也不會被李甲的爹認可,這也就是李甲聽了孫富挑撥的一個重要原因。換句話說,安娜和杜十娘的失敗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原因。
最終,安娜和杜十娘都選擇了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不論是臥軌還是跳湖,她們都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原因是被自己愛的男人背叛,而不同的是,也是因為男人的背叛。安娜,用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這個社會,她不顧一切瘋狂地追求愛情,讓她除了沃倫斯基什么也沒有了,她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她可愛的兒子,她的地位、名聲……一切的一切,她都不要了,但最終,她連為之奮不顧身的愛情都失去了,她無法再回去了,她認為她無法再生存下去,所以選擇了死亡,她逃避了,告別她無法再面對下去的生活,她為了不再煎熬,而放棄了一切;杜十娘,同樣是被自己要依靠一生的男人拋棄了,同樣是自盡,但卻不是因為逃避,而是因為她的尊嚴,她為了她自己,選擇了以死抵抗這邪惡的社會,以死證明給一切的人看她的堅強。
比較而言,安娜的愛情,更加的狂熱,更加的沒有理智,更加的盲目,她雖然是為了愛情,卻拋棄了她的兒子,就算要與丈夫離婚,兒子也是自己的,這樣的她,愛情太過強烈,沒有任何的理由,最終導致了她的失敗,以至于死亡;而杜十娘的從良,是伴隨著她智慧的,從剛開始幫李甲,到后來騙老鴇答應(yīng)自己從良,到最后與李甲雙宿雙飛,她并沒有告訴李甲她有錢,是有她自己的打算的。她懂得當時的社會,她知道以她這樣的身份是不能被李甲的父親所容納的,所以她知道自己那些寶貝的用處,為自己的以后鋪好了路,但是,李甲的愚蠢、懦弱、沒有主見,卻把她賣掉了,賣給另一個人,杜十娘不言不語,卻有了自己的打算,她怒沉百寶箱和自盡,向所有人證實了她自己的尊嚴,她不肯被賣,她用她的行動證明了她的存在,那些財產(chǎn)被扔進海里,她向所有人證明了她的清白,她向李甲證明,讓他后悔而終……
安娜和杜十娘是身在不同階級的兩個女人,她們都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卻給我們留下了不一樣的記憶,不管是因為無可奈何的逃避而臥軌的安娜,還是因為自尊而跳湖的十娘,她們都是在與社會搏斗,用死來抵抗那些不公。安娜和十娘是兩個悲劇人物,而同時又都是時代下的自由女性,她們有著相同和不相同的命運。
雖然她們都選擇了自殺,但是她們的自殺,并不是軟弱地逃避,而是用死亡向世人抗議,向把她們逼上絕路的社會制度的抗議,這正體現(xiàn)了她們性格中堅強、決絕、斗爭的一面。安娜本可以離開弗龍斯基,十娘也大可以離開李甲,她們都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讓自己過另外一種生活,可是她們沒有,因為她們期盼的,是雙方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真愛和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吸引和相互欣賞,她們希望的是自己所愛的人能平等地對待自己。性格上的執(zhí)著于不肯屈服,埋下了她們悲劇的根本基調(diào)。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N]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
[2]馮夢龍《三言》(足本)[M]岳麓書社,199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