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昆 張曉明 李曉燕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075000)
張家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轄13縣,以陰山為界,分為壩上、壩下兩部分.壩上有4縣.分別為尚義、康保、沽源、張北,該地位于內蒙古高原的南端,起伏較小,河流多為內陸季節(jié)性河流,一般流程短、河床寬.壩下有9縣,分別為崇禮、懷安、萬全、宣化、懷來、陽原、涿鹿、蔚縣、赤城.該地區(qū)為河川區(qū),水系與壩上相比,較為豐富.主要河流有洋河和桑干河.
從分布的區(qū)域看,張家口道教建筑基本位于壩下九縣和張家口市區(qū),壩上地區(qū)的尚義縣也有少量分布.從分布的地貌來看,張家口地區(qū)百分之九十七的道觀位于河川區(qū),高原區(qū)的寺廟僅占百分之三,現(xiàn)僅存張北大囫圇鄉(xiāng)龍王廟、沽源腦包溝龍王廟、馬神廟三座遺址.這個比例差距是相當大的.從分布的特征來看,選址上親近河流成了張家口道教建筑分布的一個顯著特征,如果給張家口的道教建筑分布繪一張圖譜的話,會清晰的看到,這里的道觀分布基本上是沿河流水勢的.可以大致沿水系給道教建筑分以下六個區(qū)域.有位于瑟爾基河流域的壩上道教建筑群;清水河流域的張家口、崇禮道教建筑群;洋河流域的懷安、萬全、宣化、懷來道教建筑群;桑干河流域的陽原、涿鹿、宣化道教建筑群;壺流河流域的蔚縣道教建筑群;白河流域的赤城道教建筑群.下面僅以河北省張家口市桑干河流域的陽原道教建筑群為例,繪一張道教建筑分布表.
表1 桑干河流域之陽原道教建筑分布表
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出,陽原的道觀絕大部分是依主要河流或主河流的支流而建的.“有河就有廟、無河廟不成.”道教建筑沿水域呈區(qū)域狀分布成了道教建筑分布的一大特征.道教建筑對水的親睞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根據(jù)筆者實地考察,張家口地區(qū)懷安縣現(xiàn)存的道教建筑及遺跡基本分布于李信屯、西洋河堡、左衛(wèi)、懷安城、這四個地方.其中李信屯是洋河支流——南洋河在懷安縣入口的村莊,西洋河堡是洋河支流——西洋河在懷安境內的入口村莊,左衛(wèi)是洋河支流——洪塘河邊的村鎮(zhèn),懷安城也是洪塘河邊的一古鎮(zhèn).南洋河、西洋河、洪塘河最終匯聚成洋河,而洋河及其支流同時也將懷安縣的道教建筑串連起來,形成了洋河流域懷安道教建筑群.同樣,由瑟爾基河、清水河、洋河、桑干河、壺流河、白河及其支流形成的道教建筑群也構成了整個張家口地區(qū)道教建筑的分布脈絡圖.
(1)道教思想中的“上善若水”.
《道德經(jīng)》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從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中可見老子對水的尊崇.他用簡明的語言概括了水的品質.即:(1)善利.為了說明水的善利,他還在《道德經(jīng)》中列舉了水的七種表現(xiàn):“居,善也,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用水來比喻人的品行,他認為最善良的人應該具備7種像水一樣的品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樣,選擇一些艱苦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樣寬闊;待人,要像水善利萬物一樣,去真誠的對待別人、包容別人甘于奉獻;說話,要像水善利萬物一樣誠實守信;為政要像水一樣干凈、廉潔;做事要像水一樣,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萬物;行動要像水潤萬物一樣善于把握最好時機.老子認為水具備了這7種美德.第二、不爭.如果把“善利”比作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爭”就是水和道位于更高境界的品質.”在《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中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在道家看來,“無為”和“不爭”是成就圣人的標準.也就是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向萬物索取回報,從不張揚自我,圣人應該像水一樣,不用“無為”的態(tài)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為去引導百姓,不做膽大妄為之事.要造福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做了好事卻不去爭名奪利.此為不爭.老子尚水,不僅源于它的善利、不爭,更因為它是萬物生命之源,能滋養(yǎng)萬物,而自然界中有能具有如此眾多品質的唯有水這一種物質,由此推論,水在道家眼中是最接近于“道”的.以水論道,以水比喻人,這是老子哲學的最根本內容.而道教建筑作為道家思想影響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設計理念本來就是為了契合道教活動的最佳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建筑究其本身也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身的生活而建造的環(huán)境或環(huán)境的框架”,是專門用于供奉道教眾位神仙的場所,也是道士、信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其根源既離不開道,更離不開最能體現(xiàn)道之要旨的水.歸根到底,道教建筑沿水系形成道教建筑群,之所以具有這種特征既離不開道教思想對它的影響.更離不開道教思想中的尚水文化.道教的“上善若水”思想是道教建筑最強大的思想基礎.
(2)道教水文化的影響.
這首先表現(xiàn)在道教的宇宙觀上.道教認為:水為天地萬物的本源,水可幻化為水氣,道教的重要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就闡述了這種宇宙觀.其中的《夷狄自伏法》說:“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余氣散備萬物.水生人及天地萬物.”,可見,水生氣,氣又可幻化為天、地、人.道教還認為:水可生人及宇宙萬物.如民間敘事詩《根古傳》在講述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時就認為盤古生于水:“那時有座昆侖山,天心地膽在中心.一山長成五龍形,五個嘴唇往下伸,五個嘴唇流血水,一齊流到海洋內,聚會天精與地靈,結個胞胎水上存,長成盤古一個人.”其次,表現(xiàn)道教對中國老百姓影響最深的是其風水文化.風水理論講求“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尋龍擇地須仔細,先須觀水勢”,水是山的血脈,尋龍至山環(huán)水聚,兩水交匯處,水交則龍止.在道教經(jīng)典的堪輿書《水龍經(jīng)》中還有專門論述擇地與水勢之間關系的.風水家取舍水的標準,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態(tài)為依據(jù)的,“水飛走則生氣散,水深處民多富,淺處民多貧,聚處民多稠,散處民多離.”并且認為水要屈曲,橫向水流要有環(huán)抱之勢,流去之水要盤桓欲留,匯聚之水要清凈悠揚者為吉;而水有直沖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傾瀉之勢者為不吉.而貫穿張家口的瑟爾基河、清水河、壺流河、桑干河、洋河、白河河流蜿蜒曲折,水深土沃,村落勢必增多.而道士從事道教活動時對水有很大的需求.最后,道教日常用水需求:在做道場時,一般都要齋戒沐浴.如《太上素靈經(jīng)》云:太上曰:兆之為道,存思《大洞真經(jīng)》,每先自清齋沐浴蘭湯.”又《太上靈寶度人上品妙經(jīng)》云:“道言: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都可證明,若不沐浴,就會有不好的事情.其次,做道場時要用水.比如在做齋醮的法事時,要用法水灑掃壇場來凈場.在超度幽魂時,還要普施甘露.
(3)干燥少雨的氣候條件.
不同于南方的豐沛水系和多雨氣候,張家口位于中溫帶半干旱區(qū),“十年九旱”是張家口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千百年來,干旱和水資源缺乏都是張家口地區(qū)面臨的最大困擾因素.而與壩下相比,張家口壩上的旱災要遠高于壩下.“收一年,存三年”、“干旱少雨”、“土壤沙漠化”、“絕收”都是壩上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再加上全年大部分時間要受到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風大、氣候勢必干燥,干旱指數(shù)高達2.0-2.5,多年平均降水量壩上僅為360-400mm,水的缺乏引發(fā)了百姓對水的渴望.特別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封建社會,充沛的雨水,發(fā)達的水系是科技水平低下的社會形態(tài)中百姓得以生存的保證,而降水量的多少是生產(chǎn)力較為低下的封建社會無法掌控的.這樣水資源的唯一保證就成了河流,因此近河流、水淖成了人們建造村落的首要考慮.加之,張家口人口主要來源于移民,據(jù)《明史·太祖紀》(《洪武實錄》記載,張家口百姓又很多是從南方澤、潞等地遷來的,有的被征召為軍卒,戍卒九邊,服役期到,而這些來自南部的移民要盡快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自然離不了接近河流.再加上主要河流及其支脈以其較長的流程、較深的河槽、和豐沛的水系滋養(yǎng)了肥沃的農(nóng)田,自然在其周圍就形成了大量村落.村落的增多,底層百姓又有祭祀神仙的需要.廟宇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從張家口地區(qū)道教建筑的分布反應出其與水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僅反應出自然條件的限制與要求、也反應出由此而來的道教對水的膜拜.道教對水的膜拜不單純是自然原因或者教義因素,而是對于自然力高度敬仰的一種升華.
[1]劉守華,《鄂西古神話的新發(fā)現(xiàn)——神農(nóng)架神話歷史敘事歌〈黑暗傳〉初評》,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編《神話新探》,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2]趙孟頫,《小楷書道德經(jīng)》,吉林文史出版社
[3]北宋李昉、李穆、徐鉉,《太平御覽》